![]() ![]() ![]() |
|
|
|
2007/09/20 02:33:23瀏覽1944|回應5|推薦25 | |
一位新聞界前輩分享他初入這一行的經驗。當時他被分配到的路線是中央銀行。 新聞科班畢業,輔修經濟,進入中央銀行這種難度頗高的路線(至少我覺得還滿難的),他為了「能夠與受訪者溝通對話」,於是很勤奮地自修:看專業書籍、學術期刊論文。漸漸地,他開始可以與受訪者有了對話的基礎,但一段時間後,他也發現了盲點。 他發現,在跟央行受訪者對話的時候,最後常常變成是「學術理論的探討」。在一般人來看(至少我會這麼覺得),這樣應該表示這個記者「很強」吧?!能夠在專業領域與受訪者論辯,他的專業程度絕對會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 但這位前輩卻意識到這其實是「記者的毛病」---專業的偏執。他明白指出,「記者不是學者」,太執著於專業的探究、太掉書袋,往往容易忘了讀者真正關心什麼。 「記者因為跑新聞太久了,常常『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他用了這句頗富禪機的話形容記者可能會發生的「麻木」情形。我私下揣測他這句話更進一步的含意:功力高的記者應該更進一步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把難懂的專業消化後,成為一般讀者能夠瞭解的東西。 說實話,我聽完他這席話之後有些失落感。我腦中「新聞的教化功能」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一直存在;能夠把讀者「教育得更專業」、能夠偶爾掉掉書袋,應該是記者能引以為傲的舉動。但從新聞專業而言,讀者最關心的事物還是擺在第一位,「硬新聞」需要「軟寫」。 昨天經濟日報社論很深刻地批判「獎金誤國」的現象,認為愚憨的政府官員誤以為灑大筆鈔票,就有機會在運動場上奪得更多的金牌;誤以為給予在SSCI期刊上發表許多論文的學者更多補助、升等機會,就能提升大學的學術造詣。社論指出,這種只問SSCI期刊論文數量,而不關心這些論文是否「有裨國計民生」,將斬斷國脈與文化生機,甚至「士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 回過頭來看記者,如果只一股腦兒鑽進專業的牛角尖,而不問新聞是否「有裨國計民生」、「有裨讀者」、「貼近市場」…… 深切自省中。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