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記者,不是學者
2007/09/20 02:33:23瀏覽1944|回應5|推薦25

        一位新聞界前輩分享他初入這一行的經驗。當時他被分配到的路線是中央銀行。

        新聞科班畢業,輔修經濟,進入中央銀行這種難度頗高的路線(至少我覺得還滿難的),他為了「能夠與受訪者溝通對話」,於是很勤奮地自修:看專業書籍、學術期刊論文。漸漸地,他開始可以與受訪者有了對話的基礎,但一段時間後,他也發現了盲點。

        他發現,在跟央行受訪者對話的時候,最後常常變成是「學術理論的探討」。在一般人來看(至少我會這麼覺得),這樣應該表示這個記者「很強」吧?!能夠在專業領域與受訪者論辯,他的專業程度絕對會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

        但這位前輩卻意識到這其實是「記者的毛病」---專業的偏執。他明白指出,「記者不是學者」,太執著於專業的探究、太掉書袋,往往容易忘了讀者真正關心什麼。

「記者因為跑新聞太久了,常常『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他用了這句頗富禪機的話形容記者可能會發生的「麻木」情形。我私下揣測他這句話更進一步的含意:功力高的記者應該更進一步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把難懂的專業消化後,成為一般讀者能夠瞭解的東西。

說實話,我聽完他這席話之後有些失落感。我腦中「新聞的教化功能」這種根深柢固的觀念一直存在;能夠把讀者「教育得更專業」、能夠偶爾掉掉書袋,應該是記者能引以為傲的舉動。但從新聞專業而言,讀者最關心的事物還是擺在第一位,「硬新聞」需要「軟寫」。

昨天經濟日報社論很深刻地批判「獎金誤國」的現象,認為愚憨的政府官員誤以為灑大筆鈔票,就有機會在運動場上奪得更多的金牌;誤以為給予在SSCI期刊上發表許多論文的學者更多補助、升等機會,就能提升大學的學術造詣。社論指出,這種只問SSCI期刊論文數量,而不關心這些論文是否「有裨國計民生」,將斬斷國脈與文化生機,甚至「士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

回過頭來看記者,如果只一股腦兒鑽進專業的牛角尖,而不問新聞是否「有裨國計民生」、「有裨讀者」、「貼近市場」……

深切自省中。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elebrification&aid=1244206

 回應文章

七葉膽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與學者的不同
2007/09/29 17:09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我比較認同的是,記者寫什麼樣的文章,第一考慮的是讀者是誰?及有多少讀者看你的文章?文章能不能被看的懂,是對象和比例的問題,所以學者在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和記者在報紙上寫的文章,不同就是不同,不同的不僅是期刊要求的表達格式,也包括學術語言的思考模式。

同樣是媒體,在財經報紙上寫的,和在八掛雜誌上寫的也有所不同,這也是市場區隔的問題;除了市場定位不同以外,有一個長期討論的問題是:記者應該順著讀者的喜好去寫文章,還是帶者讀者從文章中找出喜好?我曾經被蘋果日報的同業笑話「廢話,當然是順著讀者喜好去寫文章才對」這好像是目前媒體最主流的答案。

以我個人經驗為例,主跑生技醫療產業新聞,經常在新聞中寫到「學名藥市場」等名詞,但是什麼是「學名藥」?這是藥品專利過期後的俗稱,對製藥業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通俗的名詞,但我寫了很多年,還是有編輯長官來質疑我:這麼難的專有名詞,誰看的懂,令人 困惑的是,如果你在報紙頭版新聞的標題上看到「DRAM」這個字眼,不知有多少人會去質疑:「這麼難的專有名詞,誰看的懂?」

另一個層次,是邏輯思考問題,我曾經有機會訪過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朱隸文,問他門下弟子中,華裔和西方學生有何不同?他的回答是:華裔學生普遍英文都不好,但這是不是因為華裔學生大學畢業後才出國,語文訓練不足的問題?但他的回答是,英文表達能力不好,反映的是華裔學生的思考邏輯問題。

暱稱已被使用好吧(celebrification) 於 2007-09-30 01:23 回覆:

你的回應也很有意思,而且我同意你的論點。

說個題外話。

每次我看到央行公布M1A、M1B、M2什麼鬼的,我永遠搞不清楚它們確切是指什麼,雖然我在大學時就知道這些東西,每看一次也試著去記住他們各自所代表的項目,但它們離我的生活經驗太遠了,我總是記不得。

我知道什麼是「核心物價」:扣掉蔬果魚介能源....,這個定義是我硬背下來的。我也知道什麼是「學名藥」,因為我有一陣子狂看醫療相關的書。

這些都是我這個曾經做過「非長官」的小編輯所面臨到的真實狀況。我想,「新聞辭典」這種東西或許是專門給像我這樣的人看的吧,永遠搞不清楚一些專有名詞、永遠想去硬背一些專有名詞的定義......

對我來說,「DRAM」跟「學名藥」,都是「很難的專有名詞」,唉!


KGB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大家都看得懂的
2007/09/23 09:35
 

FSF
學者和記者的差異
2007/09/21 14:56

我覺得這麼說好了,記者要有學者的功力,又要有講「白話文」的能力。

這種看法我完全同意,畢竟沒有學者功力,報導容易流於膚淺沒有深度。

有時真搞不懂,為什麼學術論文一定會搞得別人都看不懂?學者難道都沒有「把新知散布給普羅大眾」的社會責任嗎?

這個問題應該把對象分開來看(姑且不論文筆問題)。

我想學者並無意把學術論文搞得別人看不懂,問題就出在是"甚麼人"看不懂;既然稱為學術論文,應該刊登於學術性期刊,這些期刊主要是供給學者研讀和增長見聞的重要來源,閱讀此類期刊的讀者當然也都是具備一定程度的背景知識,所以作者不需要針對其中的專業知識或詞彙再作解釋或簡化。而你所指得別人,是指一般人,看不懂這些專門給學者看的論文,理所當然。

把新知識散布給普羅大眾當然也是學者所必須肩負的社會責任,但是,應該與學術論文區分開來。例如可以在一般報章雜誌找到易懂的文章,或者也有一些書籍是針對一般民眾所出的專書。

只是,SSCI篇數的壓力下,很多學者忙著湊專業論文的數量都來不及了,實在難有時間兼顧其他。湊不出足夠的專業論文數量,不能及時升等,飯碗也沒了,哪裡還能傳播新知呢?我們的教育部出了問題,導致我們的學術界也出了問題,然後慢慢地社會也會問題......

學者和記者所寫的文章差異在於:閱讀的讀者不同。對象不同,寫法當然會有所差異,說學者沒有社會責任,實在有欠公平。

暱稱已被使用好吧(celebrification) 於 2007-09-22 01:51 回覆:

你說「對象不同」,所以如何如何,我完全同意。但我更注意到你點出的一個關鍵:「文筆問題」。

我覺得學者的「文筆問題」不能姑且不論,而是應該認真討論。扣除專有名詞的拗口(如你所說,閱讀對象應是圈內人,所以可不用太「白話」),但你真的覺得國內學者寫的學術論文大部分都「很好讀」嗎?我有點兒懷疑。

我覺得這已經不是「對象問題」,而是「作文能力問題」。


謝國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深入淺出才重要
2007/09/20 18:48
尤其是電視新聞,寫太繞口,沒人聽的懂.因此小安安寫稿,力求白話,口語,不用成語.自許五歲到八十歲都看的懂.真的要"硬新聞軟寫",又能凸顯內涵,這下筆的功力,才真高.
暱稱已被使用好吧(celebrification) 於 2007-09-21 02:45 回覆:

看來小安安是箇中高手。

但是,要五歲小朋友來看你的新聞,而且還要看得懂,你會不會太摧殘我們民族幼苗了啊......,呵呵,開玩笑啦!


張 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就應該像學者
2007/09/20 08:21
如果記者只是有聞必錄,那就是記錄員,稱不上好記者,最好是能深入瞭解新聞的本質,有能力判斷新聞的價值,更重要的核心能力則是把新聞用一般人的語言與思考方式呈現出來,才是見山又是山的功力..........
暱稱已被使用好吧(celebrification) 於 2007-09-21 02:43 回覆:

我覺得這麼說好了,記者要有學者的功力,又要有講「白話文」的能力。

有時真搞不懂,為什麼學術論文一定會搞得別人都看不懂?學者難道都沒有「把新知散布給普羅大眾」的社會責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