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9/19 03:14:30瀏覽1587|回應0|推薦20 | |
回顧台灣報業發展史,可能比每天看的報紙還要精彩。從農業時代到資訊時代;從中央日報是消息權威的年代,到Web 2.0,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從撿鉛字的印刷工人比記者更吃香的年頭,到今天報社沒有一個職務叫「撿鉛字工人」的年頭。 時代、技術的變遷,記者存活下來,撿鉛字工人退出了報紙的舞台,記者憑得是什麼?無非是能鳥瞰「全流域」的高度吧?! 最近很流行說:「態度決定高度。」記者的高度是什麼?單就個人修為而言,無非是能探究新聞事件的歷史縱深、思考觀點的全面,以及筆下的功力;但就整個媒體運作流程而言,記者的高度須能鳥瞰到「全流域」。 從技術面來說,處於新聞流程上游的記者,必須要先想到下游編輯台可能會需要的東西而預先準備,除了單單一篇稿子外,可能需要什麼樣的圖片、圖表、地圖……來配合。或許記者會覺得:「如果我在上游都想好、準備好了,那要下游的編輯幹嘛?」編輯也可能會覺得:「我又不在新聞現場,我自己也不可能憑空『虛構』出一堆附加的東西。」 在報紙這種近乎線性作業的流程中,很容易出現這種「看似兩方都有道理的弔詭」。不過如果我們把高度拉高一點兒,揚棄一些本位主義的作祟,或許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些。 當記者的文字搭配圖片,再加上自己發想的圖表……,整套新聞的氣勢將更凸顯;編輯若能瞭解更多一些記者在新聞現場的想法,在後製階段,「加值」工作也可以做得更順手一點。這只是把高度拉到報社內部作業流程的層面。 再拉高一點兒,把讀者這一塊也拉進來,編採人員要如何「行銷」自己的「貨」(新聞),而不只是「關起門來自己爽」,在現今媒體偏向「infortainment」的時代更是重要。當報紙從一個「抗顏為人師」的教化角色,放下身段,「謙卑」地提供更多資訊與娛樂,如何讓讀者覺得友善、可親近,將是未來是否得以生存的關鍵。 再拉高一點,當記者觀照到整個媒體環境的運行,觀照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性…… 站在不同的高度視野,記者下筆的角度鐵定會不一樣。「高度決定了記者的態度」、「高度決定了記者下筆的角度」。 記者能把自己的位置拉到多高?我很想試一下。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