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4台北電影節】空降失落叢林 (Canopy)
2014/07/02 11:15:32瀏覽1026|回應0|推薦0


(觀影於2014.6.30)


相較影片本身,其實台灣人如何看待這部電影,是更讓我感興趣的視角。除了台灣演員莫子儀在本片擔任要角,二戰期間台灣作為「亞細亞的孤兒」的處境,也讓我們看待這段歷史,多了些矛盾與無所適從的心情。而當華人士兵倚靠樹根,滿載鄉愁與鬥志吟唱出那首「義勇軍進行曲」時,兩岸政治環境的糾結,也讓人無法完全以純粹的心,投入到那份情感中。這樣畫地自限的心態對望電影藝術的大格局說來讓人汗顏,卻也無奈。在這樣的心境下,我對導演亞倫威爾森(Aaron Wilson) 企圖突破傳統戰爭片英雄式的大男人形象塑造,而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單純連結,呈現男孩在戰爭中置身充滿靈性叢林的身不由己,以及心中的不安、恐懼與脆弱的創作想法,是欣賞的。或許這也正是演員莫子儀口中,導演對人種平等的態度。


但是就影片本身,沒有字幕,單靠聲音的細節和演員的肢體互動要撐起整部片,確實需要很強大的敘事組織。我喜歡導演將觀眾置於一種無語言狀態的做法,因為不再有翻譯,所以大多數時間我們和劇中主角一樣,也在試圖猜測對方話語中的意涵。台灣觀眾或許還能聽懂影片中僅有的幾句閩南話台詞,但放諸其他國家,大多數觀眾其實是在聽不懂台詞的情況下與主角一同經歷叢林,這無形之中拉近了觀眾與影片的距離。而角色間最純粹的互動,在影片最後澳籍士兵和華人士兵試圖互道姓名時,也升至高點,繼而使隨後突如其來的抓捕極具劇情張力。


要以表演說服觀眾進入情境,仰賴演員的功力。有點可惜的是,澳籍士兵揭開面罩後的出場,因為過於乾淨的臉龐,讓我一時間有種跳脫的感覺,甚至一開始幾個回首的鏡頭,我感受到的不是緊張感,卻是鏡頭的存在感。直到那張臉開始沾染汙泥、汗水,才進入狀態;相反,莫子儀飾演的華人士兵一出場,則明顯讓人感受到他身上像是塗上了一層油,或許這和兩人的相遇是以逃亡中的相撞展開有關。那層油,或是汗水,或是森林中的自然黏液,可以解釋,卻也讓人為這過於突出的外觀特徵略略皺眉。


就畫面而言,我喜歡那幾個拍攝池面倒影天際的鏡頭,晨昏變換,有些甚至血紅的有若滲進鮮血。影片以澳籍士兵聽著飛機的引擎聲、砲彈的爆炸聲,身處鋪滿日本文宣的山谷製造恐怖氣氛,彷彿殺機隨伺在側,這本是很好的鏡頭設計,但遺憾的是,前面的鋪墊卻未能讓我在觀影的當下真正被帶起那份緊張感。


落筆至此,其實我也在不斷反思,對於這部電影究竟應該放大檢視其創設情境的每一個細節,還是應該著眼於更大的格局,如電影結局所反映的某些二戰真實:在當時的新加坡,華人士兵和歐美士兵確實會被日籍士兵施以不同的處置,我們甚至還可以延伸思考倖存者的心境。過去在叢林中的點滴,已然成為他們往後生命不可逝去的一部分。所謂二戰記憶不是槍林彈雨、英雄戰績,卻是那段與叢林共生共存的歲月。在解讀的過程中,如何要在歷史的深沉與電影藝術之間求得平衡,我還沒有答案。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置身叢林意外相遇的澳籍與華人士兵,在導演口中就像是一個共同存在體。於是澳籍士兵割斷褲腳為華人士兵包紮傷口的舉動,也讓映後座談主持人直覺想到中國古代的「斷袖」之說,即相傳漢哀帝與男寵董賢共寢,董賢睡覺的時候壓住了皇帝的袖子,清晨皇帝上朝時不忍驚醒他,於是「以劍斷袖而起」,後人便以此喻指「同志」。這別具趣味的跨文化聯想,用在孤獨叢林中相互依存的兩人身上,卻意外地合適。導演也表示聽過這個故事,他或許並無延伸兩人關係的意思,但是不同文化的解讀,卻也意外豐富了角色行為的意涵,讓我覺得妙趣橫生。


「空降失落叢林」不是一部可以在每一秒扣準我心弦的作品,聲音的衝擊堪比大片,以聲音開始並以聲音結束的設計也極具創意,但人性的挖掘卻仍力有未逮。雖然導演良善的初衷正是希望呈現大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那段叢林雖然在鏡頭下彰顯了角色般靈動的生命,但似乎仍舊少了像南美叢林一般的迷離、詭魅與魔幻感。但無論如何,就觀影經驗而言,這仍不失為一次特別的嘗試。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ari316&aid=1470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