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1 01:51:56瀏覽594|回應2|推薦38 | |
去了一趟西岸看小女兒,大半年沒見到她,去前竟也興奮不已。機場乍一見到她免不了"熊熊的"抱緊了她,畢竟是長大成熟些了竟沒像以前一樣靦腆的迭聲說著:Ma, ok!ok!就乖乖的站那兒讓我摟著也緊緊給我一個Bear Hug。 兩個孩子竟然是兒子在東岸;女兒在西岸,工作都很忙;讓他/她們回南部看兩老行程總排不出來。想孩子只好兩老「跋山涉水」的去見他/她們了!不知為什麼孩子都不願待在南部,嫌南部 " has nothing "。住了這麼多年我從也不覺得它has nothing雖然也不是has everything。也許這就是「代溝」?或者是年紀還不夠成熟到能從容的安於自己身邊所擁有的所以總是在追求? 從小讀的 " 論語 " 不是教育我們所謂的「孝道」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倒沒有延伸到「遊必有方」之後「探訪」的問題。以前交通那麼不方便,書信往返也耗時費事,我真的還蠻好奇古早時候的「遊必有方」之後的後續問題。也有人說這個「遊必有方」的「方」字指的不是「遠方」的「方」而是代表一個「方向」或一個「目標」。但我覺得是遠離原生家庭到遠方的意思比較貼切。 現代人只要是孩子還待在同一屋簷下的「好像」都有個名詞:像是「宅男/女」或是「啃老族」之類或者是更新、更傳神的新名詞。有些孩子推不出去,有些孩子跑得好遠;什麼樣的距離才是適當的距離呢?一輩子守在父母身邊是不是會被人家說成「沒出息」?跑得遠遠的又盡不了孝道變成「不孝子女」真是去留之間叫人好為難!因為自己也是過來人也是父母在就遠遊的子女,有時就也會站在遠離父母身邊的子女的立場替他/她們想,不容易啊!隻身在外為自己的前途事業打拼也是夠辛苦的了。但以自己身為父母的角度想又全然不是那麼一回事了,五味雜陳,父母子女都難為啊! 中學時的國文課本有一篇朱自清的「背影」講的是送遠行的兒子到車站時,父親去買桔子給兒子時,兒子看著父親離去時的背影他的眼淚就流下來了;道別之後又看著父親的背影混在人群裏逐漸遠去再也找不到時,兒子的淚又再度流了下來。現代的父母與遠行的子女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互相道別時是誰在看著誰的背影?又有多少個子女會看著自己父母親的背影時流下淚來呢?大半時候不管是離去的或送行的子女都是在道別之後就轉身離去了,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去,大半是不會站在原地不動的目送著、搜索著父母親漸離漸遠混在人群裏的背影的。有這樣的體認是不是身為母親的我對「孝道」逐漸失去信心?想法太過於悲觀? 不管是去西岸看女兒或是東岸看兒子,父母子女總也是相見歡,我們在的那幾天兒女也是努力的承歡膝下,但生為現代父母我們心中自有分寸,我們雖是父母但也是「訪客」,他/她們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日子、自己的行程,數日相處適中就好,告訴自己不要變成「父母猶在但已遠行的子女」額外的負擔。 我於是努力的教育自己不再目送背影也不再搜索混在人群裏逐漸消失的孩子的背影。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