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17)
2008/07/08 10:52:38瀏覽562|回應0|推薦0

雜阿含第33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雲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比丘。是名「第一義空經」。

增一阿含卷30,第329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汝等善思念之...彼雲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 ?
若眼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除假號法因緣法。
雲何假號因緣 ? 所謂是有則有,此生則生,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受,
受緣有,有緣生,生緣死,死緣愁憂苦惱不可稱計。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此滅則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更樂滅,
更樂滅則痛滅,痛滅則愛滅,愛滅則受滅,受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死滅,
死滅則愁憂苦惱皆悉滅盡,(除假號法。)
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起時則起,亦不知來處,滅時則滅,亦不知滅處,
除假號法。
彼假號法者,此起則起,此滅則滅。
此六入亦無人造作,亦名色六入法,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因緣而有,此亦假號,
要前有對,然後乃有。猶如鑽木求火,以前有對,然後火生;火亦不從木出,亦不離木。
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緣合會,然後有火。
此六情起病亦復如是,皆由緣會於中起病。
此六入起時則起,亦不見來,滅時則滅,亦不見滅;除假號法,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先當受胞胎,漸漸如凍酥;遂復如息肉,後轉如像形。先生頭項頸,轉生手足指;
支節各各生,髮毛爪齒成。若母飲食時,種種若干饌;精氣用活命,受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諸根不缺漏;由母得出生,受胎苦如是。
比丘當知:因緣合會,乃有此身耳 ! 又復,比丘 !
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毛孔九萬九千,脈有五百,筋有五百,蟲八萬戶。
比丘當知: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比丘 ! 當念思惟:
如是之患,誰作此骨 ? 誰合此筋脈 ? 誰造此八萬戶蟲 ? 爾時,彼比丘作是念思惟,
便獲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羅漢。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三百六十骨,在此人身中;古佛之所演,我今亦說之。筋有五百枚,脈數亦如是;
蟲有八萬種,九萬九千毛。當觀身如是,比丘勤精進;速得羅漢道,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愚者之所貪;智者心歡悅,聞此空法本。
比丘 ! 此名「第一最空之法」。

(1)
什麼叫作「句」之漸層變化,從以上 2 段就看得出來,所以我之前一直強調,
「雜、中、長、增一」四阿含,義越來越深、句越來越廣、味越來越濃。

(2)
雖然增一阿含的「句」比雜阿含廣,但是翻譯者的功力還是有差的。
一般學者普遍認為,增一阿含翻譯的水準,在四阿含中,算是最差的。
諸位從以上這段十二因緣的翻譯名相上,就看得出來,有點怪怪的。
此外,有些字句也不太通順,所以,增一阿含的參考價值,其實不大。

(3)
這段雜阿含,在「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第 12 集中已提到,
雜阿含的「俗數法」既然是一個東西,
那麼增一阿含的「假號法因緣法」當然也是指一個東西,別誤會成 2 個哦 !
很可惜,雜阿含的「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這句,在增一阿含中,也找不到線索。
隱約、大概、也許、可能...此陰是指「受胎苦陰」,至於異陰,毫無端緒可稽。

(4)
這段增一阿含,也確實在十二因緣之外,另立了一個「受胎苦陰」,
而這個「受胎苦陰」,是由「名色六入」、「父母合會」這二木所鑽出來的火。
雜阿含的「曖昧不明」,反而增添了「第一」之法的神秘感。
增一阿含的「骨筋脈蟲」,卻蠻普通的,只是觀身不淨,在四阿含中,算是較淺的,
不太像「第一」之法哦。
二段經相似,卻無法互相發揮補充,唯一的共同點,只有...「除俗數(假號)法」。
「第一義空經」、「第一最空之法」,不約而同,皆「排除」十二因緣。

(5)
增一阿含卷19,第235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比丘 !
「我等」常所說法,所謂四諦,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云何為四 ? 所謂苦諦之法,以無數方便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以無數方便說集、盡、道諦,而觀察此法,分別其義,廣與人演。
汝等比丘 ! 當親近舍利弗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
彼舍利弗比丘以無數方便,說此四諦,廣與人演。
當舍利弗比丘與諸眾生,分別其義,廣與人演,時不可計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汝等比丘 ! 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承事供養。所以然者,
舍利弗比丘、目犍連比丘,眾生之父母,生已長養令大者,
舍利弗比丘與人說法要,成四諦;目犍連比丘與人說法要,成第一義,無漏行。
汝等當親近舍利弗、目犍連比丘。
世尊作是語已,還入靜室...

無獨有偶的,這段增一阿含中,
佛說,成「第一義,無漏行」之法,竟然不是「四諦法」呢 ! 歐買尬 ?!
此外,「我等...」這句,似乎也透露著詭異哦 !
依前後文意,「我等」顯然不是指舍利弗、目犍連這種等級的上人,
而是「和釋迦牟尼佛同等級的」上人哦 ! 呵呵呵...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202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