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08 10:39:10瀏覽344|回應0|推薦0 | |
長阿含遊行經(中) 爾時,世尊詣講堂,就座而坐,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證,成最正覺。 謂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四禪、五根、五力、七覺意、賢聖八道。 汝等宜當和同敬順勿生諍訟,同一師受同一水乳,於我法中宜勤受學共相熾然共相娛樂。 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 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 證喻經、大教經。 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 ? 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中阿含卷1,善法經 雲何比丘為知法耶 ? 謂比丘知--- 正經、歌詠、記說、偈、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說義, 是謂比丘為知法也。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謂不知--- 正經、歌詠、記說、偈、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說義, 如是比丘為不知法。 若有比丘善知法者,謂知--- 正經、歌詠、記說、偈、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說義, 是謂比丘善知法也。 增一阿含卷21,苦樂品(256) 彼雲何名為法辯 ? 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 契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合集、未曾有, 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諸法之實不可沮壞,所可總持者,是謂名為法辯。 雜阿含卷41,第1138經 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見有兩比丘。一名槃稠。阿難弟子。二名阿浮毘。目揵連弟子。 彼二人共諍多聞。各言。汝來當共論議。誰所知多。誰所知勝。 時尊者阿難住於佛後。以扇扇佛。 語尊者摩訶迦葉言。且止。尊者摩訶迦葉。且忍。尊者迦葉。此年少比丘少智惡智。 尊者摩訶迦葉語尊者阿難言。汝且默然。莫令我於僧中問汝事。時。尊者阿難即默然住。 ...時槃禂比丘、阿浮毘比丘俱往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比丘...汝等持我所說--- 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 阿浮多達摩.優波提捨等法。 而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二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等不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捨。而自調伏。自止息。自求涅槃耶。 二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二比丘。汝知我所說修多羅。乃至優波提捨。汝愚癡人應共諍論。誰多誰勝耶。 時二比丘前禮佛足。重白佛言。悔過。世尊。悔過。善逝。我愚我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 佛告二比丘。實知罪悔過愚癡。不善不辯。而共諍論。今已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 於未來世律儀戒生。我今受汝。憐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減。 所以者何。若有自知罪。自見罪。知見悔過。於未來世律儀戒生。終不退減。 (1) 在「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第 2 集中提到, 印順法師認為,「 9 部說」較為古老,且較「 12 部說」更有力。可是... 五分律、四分律都支援「 12 部說」,而以上四阿含,也是清一色支援「 12 部說」, 請問,你要相信這 6 本經律,還是要相信印順法師個人的見解呢 ? 這 6 本,難道不夠「古老」嗎 ? 難道不夠「有力」嗎 ? 其實,誰古老誰不古老,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個性就是如此調皮 ! 佛就是不按牌理出牌 ! 佛在法華經方便品中說,小乘之法共有 9 部。另一方面, 佛又在小乘諸經律中說,全部佛法共有 12 部。(只有摩訶僧祇律支援 9 部說。) 很明顯,佛就是要你知道,佛法中,有分大小乘。 就如同前幾集所說的,四阿含偶而會出現佛故意不解釋的「詭異名相」, (這都要歸功於大迦葉、阿難二位調皮的上人。) 而這些「詭異名相」,如果不透過大乘經的補充與聯結,根本就無法理解, 新興宗教「原始佛教派」,遇到「詭異名相」時就只能裝作沒看到。 稍微心虛一點的,就去投靠比漢傳四阿含「更不原始」的巴利五部,真是怪現狀 ! 之前說過,巴利五部,經過「轉譯、重新整理」後, 「詭異名相」,大概都被消滅光了---異常工整。 「佛之句味」,也揮發得差不多了---索然無味。 (請自行參考「釋迦牟尼佛的語言」各集、「四分十誦雜阿含」。) 不厭其煩,再提醒諸位, 巴利五部聖典,約 AD 450 現世----- 覺音轉譯,並重新整理。(由錫蘭語轉譯成巴利語) 中文版增一阿含,約 AD 384 現世---曇摩難提、竺佛念直譯。 中文版中阿含,約 AD 398 現世----- 僧伽提婆直譯。 中文版長阿含,約 AD 413 現世----- 佛陀耶捨、竺佛念直譯。 中文版雜阿含,約 AD 443 現世----- 求那跋陀羅直譯。(梵文版雜阿含,來自斯里蘭卡) 誰比較原始,數字會說話。 (2) 以上這段雜阿含,劇情還蠻可愛的呢 ! 大迦葉竟然在佛的面前,叫阿難「閉嘴」,還說:「莫令我於僧中問汝事。」 可見這二個比丘在比賽誰比較「多聞」這件事,似乎和阿難有關係哦 ?! 言歸正傳,佛世時,年少的小比丘竟然會比賽「多聞」,可見... 年少的小比丘可能有大量閱讀佛經哦 ! (而且不是 9 部,而是 12 部的呢 ! ) 如果沒有讀過共同的佛經,大家各說各的,沒有客觀裁判標準,便是「雞同鴨講」, 請問要如何比較出高下呢 ? 所以,這一段再度暗示了,佛滅後才現世的四阿含,可能是「不原始」的佛經。 (那麼,巴利五部就更不用說了。) 此外,「 12 部」或「 9 部」,這種分類原則,如果沒有表現在文字上,似乎也不具意義。 (3) 雜阿含卷37,第1038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瞻婆國竭伽池側。時有摩那提那長者疾病新差。 時摩那提那長者語一士夫言: 善男子 ! 汝往尊者阿那律所,為我稽首阿那律足,問訊起居輕利、安樂住不 ? 明日「通身四人」願受我請。若受請者,汝復為我白言: 我俗人多有王家事,不能得自往奉迎,唯願尊者時到,「通身四人」來赴我請,哀愍故 ! 時,彼男子受長者教,詣尊者阿那律所,稽首禮足,白言尊者... 尊者阿那律陀言:汝且自安 ! 我自知時,明日「通身四人」往詣其家。 時...尊者阿那律著衣持缽,「通身四人」詣長者家。 時摩那提那長者婇女圍遶,見尊者阿那律,舉體執足敬禮,引入就座,「各別」稽首... 尊者阿那律問長者言:汝住何住,能令疾病苦患時得除差 ? 長者白言:尊者阿那律 ! 我住四念處,專修繫念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何等為四 ? 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 內身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 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 如是,尊者阿那律 ! 我於四念處繫心住故,身諸苦患時得休息... 尊者阿那律告長者言:汝今自記阿那含果...尊者阿那律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這段也透露著詭異哦 ! 四阿含中,連可愛的年少小比丘,都會記錄其名號, 為什麼這裏卻刻意隱瞞「通身四人」的名號呢 ? 呵呵呵...也許這四人,就是傳說中的菩薩。 請把經文看仔細哦 ! 不求甚解的原始佛教派,如果沒有意外的話, 必會把「通身四人」當成是「阿那律」的同義詞,或解釋成「通達四念處的人」, 如果你有一顆直心,不需要聰慧,就看得出這 2 種解釋,都不符合前後文哦。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