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12)
2008/07/04 14:36:50瀏覽900|回應1|推薦1

(1)
雜阿含第33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
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雲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
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
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比丘。是名「第一義空經」。

目前有許多佛教徒把「異陰相續」看成是一個名詞,並把它等同「阿賴耶識」來看,
這就是本姑娘之前所謂典型的---「對佛經自創、改編、過度自動聯想」的人。
諸位看仔細哦 !
「異陰」是名詞,「相續」是動詞,結合以後,也是個「動詞」。
而「阿賴耶識」,很明顯是一個「名詞」。
所以,不一樣 !
(「相續」,有時當名詞使用,與「生死」是同義詞。但這裏很明顯,是動詞。)
那麼,有人說,「異陰」等於「阿賴耶識」,這總可以了吧 ?
很抱歉,還是不行。
眾所皆知,「阿賴耶識」是恆常存在,
但這段雜阿含說,「異陰」的相續,發生在「此陰」消滅之後。
所以,「異陰」不是恆常存在,與「阿賴耶識」有別 !

為什麼有人會把「異陰」誤會成「阿賴耶識」,主要是因為這句---「除俗數法」。
而經文又說,「俗數法」就是「十二因緣」的同義詞。
佛說,這個「第一義空」法,必需「排除」十二因緣,
歐買尬 !!! 竟然出現了十二因緣無法解釋的法,而這個法叫作「第一義空」,
可見,十二因緣,不是第一的哦 ! 不是無上的哦 !
難怪,有人會往更猛的大乘法中去尋求,把「阿賴耶識」抓來套套看囉。

那麼,這段是什麼意思呢 ? 本姑娘在網路上找了好幾天,似乎沒人解釋得出來。
看來,這段經似乎是「刻意」被記錄得含糊不清,以致於諸山長老皆束手無策。
本姑娘的獨家見解,這句話可能是指---
「作者(第 7 識)滅已,業報(種子習氣)相續。」
而這個「相續」,在十二因緣中找不到(除俗數法)。

值得注意的是,四阿含中,竟出現了「不生滅、可相續」的東西,這是很難得的。
當然,因為難得一見,所以巴利相應部中,似乎就「自動消失」。
欠巴白目人,別再說誰原始誰不原始哦 !
「漢譯雜阿含」(AD 443)和「巴利相應部」幾乎是同時現世,
二者的「原始」程度,平分秋色 !
是誰「增加」? 或誰「刪除」? 目前世上無人能知。

(2)
雜阿含卷 37,第 1032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聞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聞已,語尊者阿難:
知不 ? 給孤獨長者身遭苦患,當共往看。
尊者阿難默然而許。
時,尊者舍利弗與尊者阿難共詣給孤獨長者捨。長者遙見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
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當如是學,
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慾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不依意界生「貪慾識」。
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慾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法界生「貪慾識」。
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慾識」;
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識界生「貪慾識」。
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慾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識陰生「貪慾識」。
時,給孤獨長者悲歎流淚。尊者阿難告長者言:汝今怯劣耶 ?
長者白阿難:不怯劣也。我自顧念,
「奉佛以來二十餘年,未聞尊者舍利弗說深妙法,如今所聞。」
尊者舍利弗告長者言:「我亦久來未嘗為諸長者說如是法。」
長者白尊者舍利弗:
有居家白衣,「有勝信勝念勝樂,不聞深法,而生退沒。」
善哉 ! 尊者舍利弗 ! 當為居家白衣說深妙法,以哀愍故 ! ...

這段,和雜阿含第 335 經有點相似哦 !
雜阿含第 335 經,出現了二個詭異名相:
「異陰」(可能指「業報」)、
「此陰」(可能指「第 7 識」)。
雜阿含第 1032 經,也出現了一個詭異名相「貪慾識」(可能指「第 7 識」)。
當四阿含出現詭異名相時,通常也會伴隨一些罕見的讚歎詞出現,例如---
「是名第一義空經」或「二十餘年未聞如是深妙之法、我亦久來未嘗說如是法。」
呵呵呵... 大迦葉和阿難,二位上人,真是調皮呢 !
對了 ! 給孤獨長者也算是「調皮一族」哦 ! 他說...
佛及諸大弟子說了「20餘年」的「不深」法,導致「勝」信「勝」念「勝」樂的白衣---
心生退沒呢 !
歐買尬 ? 這句真是太殺了 ! (這是否暗示,四阿含中,大部份都是「不深法」?!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2012621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入胎識
2010/04/25 09:43
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私以為配合平實導師阿含正義所說,可解此段
1.《長阿含經》卷10:「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CBETA, T01, no. 1, p. 61, b7-14)
現在 佛說有一『識』 - 入胎識入於母胎,此入胎識若非阿賴耶識而何?因為有此『識』 - 阿賴耶識入於母胎,然後以父精母血為緣而不斷攝取四大,而令母胎逐漸增長。故若無此『識』 - 阿賴耶入於母胎,則母胎中之色必定爛壞。所以 佛以此因緣而說【名色由識】,隨後補充【緣識有名色】- 緣於此『識』 - 阿賴耶,而有名色五陰也。
因阿賴耶持種,意根運作故,有異陰相續

參考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jauh-chen/article?mid=35
金剛鉤(bu9650) 於 2010-05-03 17:04 回覆:

仁者引用蕭氏一派的這段,是在解釋「長阿含經」而不是「雜阿含經」。

這段「雜阿含經」,白紙黑字說了,「除」俗數法。

而經文也說了,「俗數法」,就是指「十二因緣法」。

此陰、異陰,不在「十二因緣法」中。

非常巧合的是,第七識、第八識,也不在「十二因緣法」中。

不過,蕭氏一派的解釋,也不是沒有道理,

在「攝大乘論」中,隱約有此暗示。

本女魔對經文解釋的「精準度」,有嚴苛的要求。

既然這段「雜阿含經」故意說得不清楚,那麼,就讓它不清楚吧 !

寧願放任「不清楚」的經文存在,也不要解釋得「不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