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8)
2008/07/03 09:46:54瀏覽590|回應0|推薦0

(1)
增一阿含卷24,善聚品(276)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善聚,汝等善思念之。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 諸比丘從佛受教。世尊告曰:彼雲何名為善聚?
所謂五根是也。雲何為五 ? 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謂。
若有比丘修行五根者,便成須陀洹,得不退轉法,必成至道;
轉進其行成斯陀含,而來此世盡其苦際;
轉進其道成阿那含,不復來此世,即復取涅槃;
轉進其行,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言善聚者,即五根是也。所以然者,此最大聚,眾聚中妙。若不行此法者,則不成---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及如來至真等正覺也。
若得此五根者,便有四果、「三乘之道」。
言善聚者,此五根為上。是故,諸比丘 ! 當求方便,行此五根。

諸位仁者,在這本「原始佛教派」信徒所謂的「原始佛典」中,佛說,
得五根的人,就有「三乘之道」---阿羅漢、辟支佛、如來。
所以,人人皆有可能成佛哦 ! 而且,人人皆有「拒絕」證阿羅漢的權利哦 !
此外,如果在三乘道中,你獨尊某一乘,佛對你的評價是...「未得五根」!

(2)
長阿含卷11,阿 ? 夷經
佛告梵志,或有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世間,梵自在天所造...
我報彼言:或有此世間初壞敗時,有餘眾生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乃更生餘空梵處,
於彼起愛,生樂著心,復欲使餘眾生來生此處。其餘眾生命盡行盡,復生彼處。
時,彼眾生自作是念:我今是大梵王,忽然而有,無作我者。我能盡達諸義所趣,
於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為人父母。我先至此,獨一無侶,
由我力故,有此眾生,我作此眾生。彼餘眾生亦復順從,稱為梵王...此大梵王化作我等。
此諸眾生隨彼壽終來生此間,其漸長大,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為道。彼入定意三昧,
隨三昧心憶本所生,彼作是語:此大梵天忽然而有,無有作者,盡達諸義,
於千世界最得自在,能作能化,微妙第一,為人父母。彼大梵天常住不移,無變易法,
我等梵天所化,是以無常,不得久住,為變易法。
如是,梵志 ! 彼沙門、婆羅門以此緣故,各言彼梵自在天造此世界。
梵志 ! 造此世界者,非彼所及,唯佛能知。又過此事,佛亦盡知,雖知不著。
「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名曰如來。」
佛告梵志,或有沙門、婆羅門作是言:戲笑懈怠是眾生始...
時我報言:或有光音眾生喜戲笑懈怠,身壞命終,來生此間,漸漸長大,
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識本所生,便作是言:
彼餘眾生不喜戲笑,常在彼處,永住不變;由我等數喜戲笑,致此無常,為變易法。
如是,梵志 ! 彼沙門、婆羅門以是緣故,言戲笑是眾生始,
如是佛盡知之,過是亦知,知而不著。
「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名曰如來。」
佛告梵志,或有沙門、婆羅門言:失意是眾生始...
我語彼言:或有眾生展轉相看已,便失意,由是命終,來生此間,漸漸長大,
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識本所生,便作是言:
如彼眾生以不展轉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變;
我等於彼數數相看已,便失意,致此無常,為變易法。
如是,梵志 ! 彼沙門、婆羅門以是緣故,言失意是眾生始,
如此唯佛知之,過是亦知,知已不著。
「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
佛告梵志,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我無因而出...
我時報曰:或有眾生無想無知,若彼眾生起想,則便命終來生此間,漸漸長大,
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便入心定三昧,以三昧力識本所生,便作是言:
我本無有,今忽然有;此世間本無,今有,此實餘虛。
如是,梵志 ! 沙門、婆羅門以此緣故,言無因出,
唯佛知之,過是亦知,知已不著。
「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

諸位仁者,這段經也是非常詭異 ! 其中這句---
「苦、集、滅、味、過、出要,如實知之,以平等觀,無餘解脫,故名如來。」
---出現了 4 次。
雖然出現的頻率很高,佛還是「忘了」解釋這句是什麼意思。
而且,如果把這 4 句拿掉,也完全不會影響文意的連貫性。可見...
呵呵呵... 暗號又來囉 !
大家耳熟能詳的「苦、集、滅、道」,已經偷偷變成「苦、集、滅、味、過、出要」。
(果然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第 3 集所說的,轉高轉妙 ! )
「苦、集、滅」是指聲聞乘法---天台藏教---賢首小教,毫無疑問,
可是,「味、過、出要」是指 ??? 真是調皮的釋迦牟尼佛,呵呵呵...
難怪,天台四分判一出,天下無敵,盡掩十家風采。
(在天台四分判現世之前,中國佛教已經出現 10 家判教了。)
有一點必需說明的,「過」這個字,在這裏並不是負面意含,
在「早期」翻譯的佛經中,「過」和「度」是同義字,
而「度」這個字,在佛經中常和「波羅蜜」是同義詞,
可怕的是...「深」般若波羅蜜,正好是天台別教、賢首終教最主要的內含哦 !

(3)
有人問,「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第 1 集中,
「法爾」為什麼是一代聖教最後之說,請看...

解深密經卷 5 ,如來成所作事品
法爾道理者。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爾道理。」

法華經方便品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界),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200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