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7)
2008/07/03 09:42:52瀏覽489|回應0|推薦0

(1)
長阿含卷14,梵動經
爾時,世尊於靜室中以天淨耳過於人耳,聞諸比丘有如是論,
世尊於靜室起詣講堂所,大眾前坐,知而故問:諸比丘 !
汝等以何因緣集此講堂 ? 何所論說 ?
諸比丘白佛言:我等於乞食後集此講堂,眾共議言:
甚奇 ! 甚特 ! 如來有大「神力」,威德具足,盡知眾生心志所趣。
而今善念梵志及弟子梵摩達常隨如來及與眾僧,
而善念以無數方便譭謗如來及法、眾僧,弟子梵摩達以無數方便稱讚如來及法、眾僧。
所以者何 ? 以其異見、異習、異親近故。
向集講堂議如是事。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有方便譭謗如來及法、眾僧者,汝等不得懷忿結心,害意於彼。所以者何 ?
若誹謗我、法及比丘僧,汝等懷忿結心,起害意者,則自陷溺...
比丘若稱譽佛及法、眾僧者,汝等於中亦不足以為歡喜慶幸。所以者何 ?
若汝等生歡喜心,即為陷溺,是故汝等不應生喜。所以者何 ?
此是「小緣威儀戒行」,凡夫寡聞,不達深義,直以所見如實讚嘆。
雲何小緣威儀戒行,凡夫寡聞,直以所見如實稱讚 ?
彼讚嘆言:沙門瞿曇滅殺、除殺,捨於刀仗,懷慚愧心,慈愍一切。
此是小緣威儀戒行,彼寡聞凡夫以此歎佛。
又嘆:沙門瞿曇捨不與取,滅不與取,無有盜心。
又嘆:沙門瞿曇捨於淫慾,淨修梵行,一向護戒,不習淫逸,所行清潔。
又嘆:沙門瞿曇捨滅妄語,所言至誠,所說真實,不誑世人...
此是「持戒小小因緣」,彼寡聞凡夫以此歎佛。
如餘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求儲積,衣服飲食無有厭足;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自營生業,種殖樹木,鬼神所依;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諸利養,象牙雜寶、高廣大床...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莊嚴,酥油摩身...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專為嬉戲,碁局博奕,...種種戲法以自娛樂;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說遮道無益之言,王者、戰鬥、軍馬之事...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無數方便,但作邪命,諂諛美辭,以利求利;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共諍訟互相是非,言我知經律汝無所知...沙門瞿曇無如是事...

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
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象咒,或支節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囓能為解咒,
或誦知死生書,或誦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沙門瞿曇無如此事。

諸比丘!此是「持戒小小因緣」,彼寡聞凡夫以此嘆佛。

這段,也是末法新興宗教「原始佛教派」的最愛,他們常以這段證明,「陀羅尼」非佛說。
呵呵呵...果真如釋迦牟尼佛在梵動經中所記,這些欠巴白目人就是所謂的「寡聞凡夫」!
看仔細哦 ! 這段經說,每一次的「...沙門瞿曇無如是事」,只是佛的「持戒小小因緣」,
至於佛的「大大因緣」,寡聞凡夫自然是「無緣得見、一無所知、無力讚歎」,
誰知道,佛的「大大因緣」中,有沒有包括「陀羅尼」呢 ?
結論就是,這段梵動經,根本看不出來釋迦牟尼佛對「陀羅尼」究竟抱持怎樣的態度哦 !

(2)
中阿含卷27,阿奴波經
...爾時,尊者阿難執扇扇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
阿難 ! 提婆達哆以放逸故,墮極苦難,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
若我見提婆達哆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我便不一向記提婆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住至一劫不可救濟。
我以不見提婆達哆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故我一向記提婆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住至一劫不可救濟。
於是,尊者阿難啼泣,以手抆淚,白曰:
世尊 ! 甚奇 ! 甚特 ! 謂世尊一向記提婆達哆必至惡處生地獄中,住至一劫不可救濟。
世尊告曰:如是,若汝從如來聞大人根智分別者,必得上信如來,而懷歡喜。
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 ! 今正是時。善逝 ! 今正是時...
世尊告曰:阿難 ! 諦聽 ! 思念之,我今為汝說大人根智分別。阿難 !

(A)
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
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
餘有善根而不斷絕,從是善根當復更生善,如是此人得清淨法。
猶如穀種,不壞不破,不腐不剖,不為風熱所傷,秋時密藏。
若彼居士善治良田,以種灑中,隨時雨溉,此種轉而增長。

(B)
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善法,亦成就不善法。
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善法,生不善法。此人善法已滅,不善法已生,
餘有善根而未斷絕,必當斷絕,如是此人得衰退法。
猶如穀種,不壞不破,不腐不剖,不為風熱所傷,秋時密藏。
若彼居士善治良田,以種灑中,雨不隨時,此種不轉增長。

(C)
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我不見此人有白淨法如一毛許,此人惡不善法一向充滿穢汙,
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如是此人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猶如種子,腐壞破剖,為風熱所傷,秋時不密藏。
若彼居士非是良田,又不善治,便下種子,雨不隨時,此種不轉增長。

(D)
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
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滅,善法已生,
餘有不善根而不斷絕,從是不善根當復更生不善,如是此人得衰退法。
猶如然火,始然之時,彼或有人益以燥草,足以槁木,彼火轉增熾盛。

(E)
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知此人成就不善法,亦成就善法。
如來後時以他心智復觀此人心,知此人滅不善法而生善法。此人不善法已滅,善法已生,
餘有不善根而未斷絕,必當斷絕,如是此人得清淨法。
猶如然火熾然之時,彼或有人從此盛火,置平淨地,或著石上,彼火不轉增熾盛。

(F)
如來以他心智觀他人心,我不見此人有黑業如一毛許,此人善法一向充滿與樂樂報,
必生樂處而得長壽,如是此人,於現世必得般涅槃。
猶如火炭,久滅已冷,彼或有人雖益以燥草,足以槁木,彼死火炭不復得熾然。

阿難 !
前說三人者,第一人得清淨法,第二人得衰退法,第三人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後說三人者,第一人得衰退法,第二人得清淨法,第三人必生樂處,即於現世得般涅槃。
阿難 ! 我已為汝說大人根智分別。

諸位仁者,這段,和唯識學種子理論,是否非常相似呢 ? 呵呵呵...
(如果你的唯識學功力太淺,是看不出「箇中玄機」的。)
此外,佛說最後這類人,「將來」必生樂處,「現世」卻得涅槃。歐買尬 ???
(真是調皮的釋迦牟尼佛 !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200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