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阿含卷50,加樓烏陀夷經(192)
雲何有樂,非聖樂,是凡夫樂,
病本、癰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習,不可廣佈,我說於彼不可修耶 ?
若因五欲生樂生善者,是樂非聖樂,是凡夫樂,
病本、癰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習,不可廣佈,我說於彼則不可修。
雲何有樂是聖樂,「無慾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
無食、無生死,可修、可習、可廣佈,我說於彼則可修耶 ?
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者,
是樂是聖樂,「無慾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
真巧,又是「四道漸層」,真是無所不在的「暗號」,呵呵呵...
不只是「四道漸層」哦,來複習一下法華經吧 !
法華經藥草喻品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
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雲何念,雲何思,雲何修,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
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
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
「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
歐買尬 !!! 這樣的相似度,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
巧得是,這本「中阿含加樓烏陀夷經」中,佛還真得忘了解釋何謂---
「無慾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不信,請自行查閱原經文。)
所以,釋迦牟尼佛的調皮,加上摩訶迦葉及阿難的暗器,造就了「部派分裂」,呵呵呵...
三位上人,真是「機關算盡」呢 !
四阿含中,總是偷偷出現「暗器」---
佛忘記解釋的詭異名相,而這些詭異名相,只在天台四分判中才有辦法解決的哦...
(而天台四分判,正是現今佛教界最積極挑戰的箭靶。)
看來,小乘佛教想要不分裂,還真是不可能咧 !!!
好笑的是,今日的佛教界還對「四分五裂的部派佛教」,魂牽夢縈呢 !
竟然把「四分五裂的部派佛教」也列入佛教發展的一期,
甚至認為比「相得益彰的大乘諸宗」更有公信力,真是可悲 !
(2)
中阿含卷13,說本經(66)
爾時,世尊在於燕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汝等今日欲從佛聞因未來事而說法耶?
諸比丘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
世尊告曰: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村邑相近,如雞一飛...
「尊者」彌勒從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
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
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
號佛、眾祐;
如今世尊...我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如今世尊...我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
如今世尊...
爾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
阿難!汝取金縷織成衣來,我今欲與「彌勒比丘」...
於是,世尊從尊者阿難受此金縷織成衣已,告曰:
彌勒!汝從如來取此金縷織成之衣,施「佛、法、眾」。所以者何?彌勒!
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世間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時,魔波旬便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遊行「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園」中為弟子因未來說法,
我寧可往而嬈亂之。
時,魔波旬往至佛所,到已向佛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容貌妙第一,華鬘瓔珞身,明珠佩其臂,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於是,世尊而作是念:此魔波旬來到我所,欲相嬈亂。世尊知已,為魔波旬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無伏無疑惑,斷生老病死,無漏所作訖,若行梵行者,彌勒境界中。
於是,魔王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名衣上妙服,栴檀以塗體,身滿直姝長,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無主亦無家,手不持金寶,無為無所憂,若行梵行者,彌勒境界中。
於是,魔王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名財好飲食,善能解歌舞,作樂常歡喜,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彼為必度岸,如鳥破網出,得禪自在遊,具樂常歡喜,汝魔必當知,我相已降伏。
於是,魔王復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見我!愁惱憂慼不能得住。即於彼處忽沒不現。
呵呵呵...魔王波旬和釋迦牟尼佛,二位上人,真是配合得「天衣無縫」呢 !
二位上人的對頌之中,說明了當來彌勒如來的特色正是...「常、樂、我、淨」。
佛說---「無為無所憂、具樂常歡喜」,這二句就是「常、樂」。
佛說---「得禪自在遊、我相已降伏」,二句配合,就是「我」。
魔說---「容貌妙第一、...」,這幾句,就是「淨」。
而這本中阿含,似乎正是末法新興宗教---「原始佛教派」---所謂的「原始佛典」吧 ?!
(3)
長阿含卷10,三聚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說微妙法,義味清淨,梵行具足,謂三聚法。佛告比丘:
(A)三法聚者:一法趣惡趣,一法趣善趣,一法趣涅槃。
雲何一法趣於惡趣?謂無仁慈,懷毒害心,是謂一法將向惡趣。
雲何一法趣於善趣?謂不以噁心加於眾生,是為一法將向善趣。
雲何一法趣於涅槃?謂能精勤,修身念處,是為一法將向涅槃。
(B)復有二法趣向惡趣,復有二法趣向善趣,復有二法趣向涅槃。
雲何二法趣向惡趣?一謂毀戒,二謂破見。
雲何二法趣向善趣?一謂戒具,二謂見具。
雲何二法趣向涅槃?一謂為止,二謂為觀。
(C)復有三法趣向惡趣,三法向惡趣,三法向涅槃。
雲何三法向惡趣?謂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
雲何三法向善趣?謂三善根:無貪善根、無恚善根、無癡善根。
雲何三法趣向涅槃?謂三三昧: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
(D)又有四法趣向惡趣,四法向善趣,四法向涅槃。
雲何四法向惡趣?謂愛語。恚語。怖語、癡語。
雲何四法向善趣?謂不愛語、不恚語、不怖語、不癡語。
雲何四法向涅槃?謂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意念處、法念處。...
有人說,大乘涅槃境界---「常、樂、我、淨」,
這和小乘經---「無常、苦、空、無我」有矛盾,
其實這些人,完全不懂小乘法,所以會產生這種誤解。
依小乘法的內在邏輯,「涅槃」、「善趣」、「惡趣」,這三者是相提並論的。
如果「涅槃」境界是「無常、苦、空、無我」,那麼就和「善趣、惡趣」完全相同,
沒有區分的必要了。(也就是說,在小乘經中,並沒有詳細說明涅槃之境。)
又,由以上這段長阿含可知,「四念處」只是趣向涅槃的其中一法,
並不等於「涅槃之境」。
而這本長阿含三聚經,總共列出了 10 個方法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