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始佛教者,即是金剛一乘無邊門(2)
2008/07/01 11:05:15瀏覽560|回應0|推薦0

五分律卷 1
佛在須賴婆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詣毘蘭若邑住林樹下。其邑有婆羅門名毘蘭若。
波斯匿王以此邑封之。聞佛釋種出家學道。
成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普知世間一切心念。
為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具足清白梵行之相。與諸弟子來遊此邑。歎言善哉...
時尊者舍利弗在靜處作是念。
過去諸佛。何佛梵行不久住。何佛梵行久住。
即從坐起至佛所。頂禮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我向作是念。
過去諸佛。何佛梵行不久住。何佛梵行久住。
爾時佛讚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所念善。所問亦善。
舍利弗。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浮佛,梵行不久住。
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梵行久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三佛梵行不久住。三佛梵行久住。
佛告舍利弗。三佛不為弟子廣說法。不結戒。不說波羅提木叉。
佛及弟子般泥洹後。諸弟子種種名姓出家速滅梵行。
譬如槃盛散花置四衢道四方風吹隨風飄落。何以故。無綖持故。
如是舍利弗。三佛不為弟子廣說法不結戒不說波羅提木叉。梵行所以不得久住。
又舍利弗。毗捨浮佛與千弟子遊恐怖林。所以名曰恐怖林者。
未離欲人入此林中衣毛皆豎。是故名曰恐怖林也。
佛為弟子心念說法。口無所言。諸比丘當思是不思是。當念是不念是。
當斷是當修是。當依是行。諸比丘心知是已。漏盡意解得阿羅漢道。
舍利弗。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廣為弟子說法。無有疲厭所謂---
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育多伽婆。本生。毘富羅。未曾有。
阿婆陀那。憂波提捨。結戒。說波羅提木叉。
佛及弟子般泥洹後。諸弟子雖種種名姓出家。不速滅梵行。
譬如雜華以綖連之置四衢道四方風吹不能令散。何以故。綖所持故。
如是舍利弗。三佛廣為弟子說如上法。是故梵行所以久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以不廣說法不結戒不說波羅提木叉。梵行不久住者。
唯願世尊為諸弟子---

(A)廣說法(B)結戒(C)說波羅提木叉。今正是時。

佛言。且止。我自知時。
舍利弗。我此眾淨。未有未曾有法。我此眾中最小者得須陀洹。
諸佛如來。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結戒。我此眾中。
未有恃多聞人故。未有利養名稱故。未有多欲人故。未有現神足為天人所知識故。
不生諸漏...

佛告諸比丘。以十利故為諸比丘結戒。何等為十。所謂---
僧和合故。攝僧故。調伏惡人故。慚愧者得安樂故。斷現世漏故。滅後世漏故。
令未信者信故。已信者令增廣故。法久住故。分別毘尼梵行久住故。
從今是戒應如是說。

(1)
在「小乘名為三藏教,大乘別稱十二部」中,本姑娘說大乘之中,不存在「三藏」,
關於這點,在「律藏」中說的,比本姑娘更殺哦 !
從以上五分律得知,過去有三佛是「不結戒(律藏)」,也「不廣說法(心念無言)」的,
又,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的 12 年間,也是「不結戒」的,
即使舍利弗已經要求了,佛也是不鳥他 !
所以,依佛的邏輯,真正的「原始佛教」,乃是「不存在律藏」的哦 !
今日佛教界所認定的「原始佛教」,十分專注在「律藏」,
(例如:佛教徒是什麼時候開始吃素的 ? 為解決這類問題,
學者們清一色只看「律藏」怎麼說,完全不看「經藏」怎麼說。)
這和釋迦牟尼佛的定義(經比律更原始),正好相反 !
(即使是四阿含,在佛的眼中,都可能是「最不原始」的經哦 !
請參考「阿彌陀佛的行願」第 4 集)

(2)
為什麼本姑娘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後 12 年間,不結戒,不存在律藏,
這是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 1 (義淨)中,這一段...
「從初證覺,於 12 年中,諸聲聞弟子無有過失。」
以及「增一阿含」卷 44 第 429 經中,這一段...
「我今如來出現於世,一會聖眾千二百五十人, 12 年中無有瑕穢,以一偈為禁戒...
12 年中說此一偈,以為禁戒,以出生犯律之人,轉有二百五十戒。」
不過聖嚴法師認為是 5 年。(詳聖嚴法師著作「學佛知津」)
我猜,他可能是根據「摩訶僧祇律」卷 23 中,這一段...
「世尊成道 5 年,比丘僧悉清淨,自是以後,漸漸為非,世尊隨事為制戒。」

(3)
目前佛教界的共識,「律藏」和「四阿含」幾乎是同時現世的,都算是最古老的佛典。
(部份學者則認為,「現存的」律藏,可能比「現存的」四阿含更早。)
那麼,表示律藏應該也具有相當高的公信力囉 !
眾所皆知,經教有分 9 部、 12 部之說,
印順法師認為, 9 部說較為古老,且較 12 部說更有力。
(詳印順法師著作「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八章」)
諸位請看以上這段「五分律」,明明是「 12 部」而不是「 9 部」呀 ?!
請問,佛教界有什麼現存的文獻,比「和四阿含幾乎同時的」律藏更古老呢 ?
好像找不到囉 !
對應以上這段經文的---

(A)「十誦律」似乎找不到這段,
(B)「解脫律」也散失了,
(C)「五分律」、(D)「四分律」---皆說 12 部,
(E)「摩訶僧祇律」---則是 9 部。

而以上這五種律,學者們也說---「幾乎同時現世」,
有眼睛的人都看到囉,二比一,似乎... 12 部,才是較有力的吧 ?!

(4)
佛又說,「梵行(正法)是否久住」的關鍵有三,
(A)廣說法(B)結戒(C)說波羅提木叉。
這三點,並不包含「語言的問題」,也就是和「佛在世時使用什麼語言說法」無關。
可是...巴利文小品經卻有「獨家見解」哦 ! (詳「釋迦牟尼佛的語言」第 1 集)
有沒有可能,現今佛教界所認為的「原始佛教派」,
在釋迦牟尼佛的眼中,正好相反,乃是「最不原始」的一支呢 ! 呵呵呵...

補充---
聖嚴法師推測,「摩訶僧祇律」屬於大乘色彩濃厚的「大眾部派」典籍,
可是這部「摩訶僧祇律」,偏偏是支援「 9 部說」呢 ! 呵呵呵...超詭異。
當然「 9 部說」,也可能算是大乘,
本姑娘只是覺得,聖嚴法師的推測,有時可能缺乏根據。
又,「五分律」乃是支援「 12 部說」,為什麼本姑娘要特別提「五分律」呢 ?
因為這部律的梵文原本,不是來自印度,而是來自「斯里蘭卡」。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2003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