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皆是普賢威神之力(2)
2008/06/08 13:23:01瀏覽382|回應0|推薦1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
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法華經敘品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8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文殊師利告彌勒菩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一般眾生來至佛所,佛都不會放棄他們,隨所應度,方便說法。
更何況是「五千退席者」,不是自己來的,而是佛故意放白毫相光把他們吸引來的。
釋迦牟尼佛當然更不可能放棄他們。
在第(1)集中提到,增上慢人一樣會受持佛經,也就是三乘法相,
自然也會入「部份」的佛知見,證得「部份」的法性。

思益梵天所問經
舍利弗告普華菩薩言,我證法性有無量相,隨所得法而有所說,
如法性有無量相,隨所證得之法性,所說法相亦復如是。

是故,五千退席者,從來也不是法華經的重點,
說穿了,所謂的「罪根深重及增上慢」的五千退席者,當然信有三乘方便法,
當然信有般若波羅蜜,當然也尊敬「佛的皮、佛的骨、佛的血」,
他們只是很單純的...「不求上進」罷了 !
末法眾生過份著相,總愛圍繞「五千退席者」這不重要的話題, 如何能見法華之心呢 ?!
法華之心,就是方便品中這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調皮的鳩摩羅什,在翻譯時將之「美化處理」,以致於少有人注意到這「法華之心」。
本姑娘將之「醜化還原」後,就變成...
「一乘之法性,常住於法界。一乘之法相,常住於世間。 」
透過「一乘常住」,性相才能不二。否則,性與相,壁壘分明也。
釋迦牟尼佛說法最細膩之處有四---

(1)
將不可說之一乘常住法性,硬拆成三乘法性。
(三乘法性的本源乃是一乘。回歸一乘,三乘就消失,所以三乘法,無自性。)
(2)
為解釋三乘法性,施設三乘法相。
(所有法相,都是為解釋不可說的法性。回歸法性,法相就消失,所以佛不曾說法。)
(3)
凡說「法相」,必用「知見」。凡說「法性」,必用「證得」。
(4)
交識「人、我、性、相」4個元素,展開各期「文辭雖一而義各異」之說法。

初說---
(1)四聖諦法相、簡稱「解脫相」,入聲聞涅槃之法性。    
(2)十二因緣法相、簡稱「離相」,入緣覺涅槃之法性。

中說---
(1)六波羅蜜法相、簡稱「寂滅相」,入「地前三賢、不取於相」之法流。    
(2)般若(法性)、也簡稱「寂滅相」,入「初地至六地、如如不動」之法流。
(唯說般若與道種智的這期,完全不談法相,因為這期,以般若為法性。般若者,無相也。)

後說---
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三相三無性、阿賴耶識、如來常住不滅、佛心、佛性、實際...
簡稱「究竟涅槃常寂滅相」,入大乘「七地至佛地」涅槃之法性。    
(這期道種智已成,可以深入體會佛施設每種細膩法相、果位的背後原理,     
所以解深密經中,勝義生菩薩說,中說「隱密」法相,後說「再顯」法相。     
但這期的「法相」,不再是分裂的三乘法相,而是三乘歸一的法相。)

對應心經後...
(1)
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人無相,法有性。(有苦可滅、有緣可盡)
(2)
五蘊不異空。...人無性、法無性。 (不取於相)
(3)
五蘊即是空。...人無性、法無性。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4)
空中無五蘊,心無罣礙。...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性相人我皆不二。

為什麼本姑娘要特別提「心經」,是因為有人以為心經有許多同義廢話,
這是錯誤的 !
事實上,這是觀自在菩薩在暗示---「釋迦牟尼佛一代聖教之四分次第」也。
此外,為什麼金剛經中,佛非常強調一件事...「無法可說」,
這是因為金剛經乃介於中說第(2)、(3)期之間,跨越「2個」層次,以般若為法性,


寶雨經卷6 菩薩成就10種法,得「無猶豫心」...
(7)信如來說「一乘」實相。(8)信如來說「種種」實相。

所以,佛在金剛經中要破解的法相,並非全部的法相,
乃是初說與中說第(1)期的法相(種種相),不包含「最後之說」的法相(一乘相),
而中說第(2)期,完全沒有施設任何法相。 是故,諸善男子善女人等,
說法時必須「緊緊鉤住」法相,才算是首楞嚴三昧--- 「善達諸法章句言辭而轉法輪」。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194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