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01 02:14:54瀏覽1599|回應8|推薦46 | |
新語: 最近看到幾個文化作者書寫台灣生活記憶,我覺得這是一件該做的事。英國人很鼓勵「書寫」,各種「創意寫作」的課程常爆滿,書店有許多在地社區的人文歷史介紹。 希望在部落格的世界裡,大家踴躍書寫自己的在地生活記憶,不管在台灣或海外生活,多寫寫,這樣,「華人觀點」也慢慢出現,「華人思想」也透過我們的書寫而「浮現」。 正文: 今天,下雨。跟二二八有關嗎?我沒想太多。中午去東吳大學城區部,也就是小南門、中華路附近赴約談公事,第二場的工作會議則回到辦公室。一個人走在中華路上,到西門捷運站的途中,看到這好久以前常來的區域,想起二十多年前的記憶。 小南門,二十年前還是被視為「警察國家」表徵的大本營~警備總部,就在這裡。現在,警備總部轉型成為「海岸巡防署」,遷移到景美興隆路上,那地方原本真的是田地,二十五年前,坐校車經過時,興隆路那一區段還沒有開闢完成。校車每次經過那裡,都會晃來晃去的,暈車是當時的印象。對面的山坡上,那一群老一代的社區型公寓,據說不少明星住在裡面,張國柱,這個四、五年級的偶像,便住在那裡。因為他的大兒子是我同學。 曾經去他家玩,二十年前,跟他大兒子有一場小小的辯論,當時我崇洋媚外,「不愛台灣」,不喜歡台灣的流行音樂,認為都是模仿,他說,沒有模仿,哪來的學習?沒想到二十年前的國語流行音樂,成為我評論流行音樂的重要參考!他是對的。 對於警備總部的印象,當時八點鐘左右,愛國西路這一段都會有許多軍用交通車,一輛一輛地駛過來停在路旁,一群穿著軍裝的軍人魚貫而下。現在,這裡多了些年輕的氣息,除了東吳大學城區部的學生外,文化大學在旁邊原本是台灣新生報的大樓,改裝成為教育推廣部,開設許多學分班。所以年輕人越來越多。加上場地外租給機構使用,常人潮洶湧,稀釋了原本軍方色彩濃厚的氣氛。 當時,中油公司大樓在中華路旁,後面的實踐堂,當年可是播放免費電影服務中油員工的場所。中油大樓旁的小巷子,是東吳學生影印、吃午餐的小巷子,二十年前看到的高貴汽車,就是在這裡,我認識了賓士、以及BMW。 中油公司現在遷移到信義區,原本的大樓現在閒置著,從鐵柵欄往裡面看,依稀可以看到高高的一樓大廳,只是堆了一些廢棄建材,外面的人行道騎樓下,停著幾部汽車。中華路上,有福利總處的營業處,是軍公教採買的重鎮,旁邊的國軍文藝活動中心,則是老戲迷們看戲的場所。記得我朋友的爸爸,鹿港人,教中文的,十年前曾在這裡辦過書畫展。李安電影「飲食男女」的篆刻,就是出自我這位朋友的父親之手。我這位死忠兼換帖的兄弟,老婆也是鹿港人,蠻好玩的。據說因為鹿港腔,讓他們在彼此心中留下好印象。 當時,中華商場還在,一樓、二樓還有三樓吧,在那裡逛過,定做學生服,因為高中生都喜歡耍帥定做西裝褲。當時,西門町圓環也還在,當時,周潤發、狄龍還有張國榮主演的經典電影「英雄本色」,其中有一段的取景,便是在西門町圓環的天橋上。 中華商場的拆遷,讓這條中華路的歷史價值與人文風貌消失殆盡。是梁實秋?還是林語堂?我忘記了,記得小學被要求看他們的散文,裡面有一段寫中華商場的「殺價記」,當時覺得這是「落後國家」的象徵,今天,成了記憶中的可愛印象。 西門町圓環,原本的綠色圓環及天橋景象還可以有點城市點綴的作用,如今,是空曠無聊的車水馬龍交會口。倒是捷運的出口,成為少女援交的集散地。不變的,仍有些退伍榮民,依然在這裡幻想今夜的安慰與溫存。 沒記錯的話,中華路後面有一個里,好像是老榮民的聚集地。聽說里長推動「社區營造」也很熱心,是屬於社福醫療的部分。我的綠老闆很讚賞,跨越省籍的障礙,讓這兩位老人攜手合作與對話,但我相信,如果一談到國家認同,他們馬上會掀桌對幹。台灣的「微妙」與「趣味」在此表露無遺。 是的,請不要談高空的政治,來討論生活上面臨的實質課題吧。 我忘記這個里是否被強制拆除了,因為許多違章建築,但不少傳統外省料理在這裡吸引著饕客,記得電視新聞曾經播報過。而今,寬廣的人行道,虛擬著當時空間專業者幻想的「露天咖啡座」。聽說台北市府準備將忠孝東路與羅斯福路改成當權者心目中的香榭大道景象,那個被殖民而不自決的幽靈啊,正漂浮在這座島每個人心頭上。 今天,下雨。在二二八的特殊日子裡,我一個人走在一條叫做「中華」的馬路上,沒有悲情,只有淡淡的記憶,看著沒有特色的街景,想著一個叫做「歷史記憶」的課題。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