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少子化不是問題
2011/03/01 11:26:08瀏覽453|回應0|推薦7

新聞媒體以及行政院高聲吶喊少子化問題、用各種方法及手段鼓勵國人生育及婚姻嫁娶。但其實台灣的少子化現象是趨勢,也是必然。

記得父親的那一輩是生越多越好的時代,儘管百姓過得苦,但小孩就是吃蕃薯也會大。母親跟父親的家族各有五個(含以上)兄弟姐妹。如果我父母手足各生兩個(含以上),代表我就會有堂表兄弟姐妹合計破二十人以上。

當我父母親各五個兄弟姐妹奉養雙親時,經濟上不難,甚至可以說是輕鬆。而當只有二子的我的輩分,要供養雙親就顯得經濟乏力。再過些年,因為老年化社會來臨,一個青壯有薪階層必須『同時』供養三到五位以上的無薪階層老年人(別忘了還要養小孩)。其實,台灣的少子化不是人口的大幅降低,而是台灣人口以漸緩的速度,解放過度飽和至平穩、平衡的人口數。青壯年階層奉養老年人階層的比例以二對一或是一對一為最佳化,為何,照這麼說,不應該是三對一或五對一更好嗎?但要考慮的是十年後趨勢以及三十年後趨勢。三對一及五對一的奉養比例,就如同早期台灣,但三十年後會扭轉又再次回到形同現今的一對三奉養比例,因為人都會老,兒童都會長大。於是乎,當我們煎熬生活,硬是生了三個以上的孩子作為養兒防老時,其實,你也正在增加你孫子輩的未來負擔。

按年代趨勢最有賺頭也最難賺錢的三種職業,教育行業(開辦教育單位)、喪葬業及醫院。醫院我們不談,從出生到死,我們必然都得進過醫院。少子化年代的來臨,教育業及學校越顯落寞,光這五年來就倒閉了合計上千家補習班、學校及幼稚園。而這五年來,新事業崛起,喪葬業及禮儀公司不計規模至少有上百間成立。換句簡單又難聽的話說就是,往生的人越來越多(尤以年紀破五十歲者居多),而進入學校讀書的越來越少。等到人口奉養的比例平穩平衡了,學校依舊會維持在不增不減的穩定狀態(你就知道前十多年來學生錢多好賺以及成立補習班幼稚園等小單位教育單位多簡單了),而禮儀公司及喪葬業也會像蛋塔風潮過後一間關閉一間。在此只是說明,少子化現象不代表未來是老人世界的來臨,而是逐漸平衡奉養人口比例以及平穩經濟人口。哪一天,當我們看到新聞播報殯葬業連鎖倒閉時,學校等教育單位不增不減時,那就代表具生產力人口穩定了,青壯派與老年派的奉養比例平衡了,接下來的就業問題就交給政府。

現下的政府注重選舉勝於施政,所有的施政白皮書多半為『補強』經濟的作法。透過『艾克發』以及稅改制度去增加經濟的作法就像買菜賣菜殺價降低荷包成本。對於少子化現象因應的經濟制度應該是:如何將無生產力人口轉成生產力人口及提高就業率。有效提供治安環境,並減少因福利提高而來的浪費。

如果我們細看,這些年的治安很糟,不是擄人勒贖案就是飆車族橫行,要嘛就是偷竊搶劫這種政府官員不放在眼底的治安問題。但其實這些治安問題都是隱憂,歸納結合而成的在在象徵著就業、生產力人口無法提升。如果我們仔細地觀察,台灣人的工作工時絕對是世界排名的等級,但就業人口卻沒辦法相對提高。代表著台灣人口漸漸走入『窮忙族』,而政府政策的錯誤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結果即是,窮忙族必須以『其他方式』取得錢財!如果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都有足夠的時間去陪伴家人,就沒有小孩子容易變壞。我們都想著自己的孩子被帶壞,卻沒想過帶壞的根源在哪。工時長的麻煩即是人們減少陪伴小孩的機會,僅能以金錢作為提供孩子最佳環境的方式,而小孩子只有錢卻沒有實質的心靈成長教育。如果貧富差距沒拉近,就會有羅賓漢出現的可能。如果羅賓漢出現了,自然會有人加以模仿。治安必須鞏固牢靠,就業人口才能有突破性的增加。光想,把飆車族都轉入生產力人口,拿出飆車的幹勁,台灣哪裏可能不富強?

如果我們仔細去審視,台灣的健保制度其實勝過許多國家,但優化的健保制度也正代表著漏洞百出的事實。記得新聞曾經播過,許多人過度屯藥以及濫用健保。濫用健保造成的結果就是,原本健保保障項目無法增加外,還得將濫用負擔分攤其他人士。結果就是健保每年給付往上加,但濫用的人依舊濫用。福利提高了,但浪費也惡性循環地提高了。

被人稱為鐵飯碗的公務員公職、軍職甚至所謂的政治職我們就別談了。我們必須承認,有些福利高的公職軍職也幹得很辛勞,但比起幹得很辛勞的公軍職外的平民百姓,那些福利算是超出想像得美好。否則每年公職考試人員多到爆炸而錄取率低到比國民所得還低是怎麼回事。否則大家選舉搶破頭是為了什麼呢?這真是太神奇了,傑克。未來好啦,少子化現象導致一人多服務時代的來臨,公職還是百姓人民的最佳選擇。

未來的十年,少子化現象將不再是問題。因為人口比例逐漸穩定下來,經濟無法提升的情況下,每個家庭用最優化的生育養育方式提昇小單位個體的生活水準。於是頂客族、不婚族越來越多,甚至單身的人越來越多。少子化現象從來就不是個問題,而是一個趨勢的警告。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493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