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一堂路上觀察課 與班雅明一塊走入單行道
2022/10/28 19:34:39瀏覽256|回應0|推薦1

日前,社會學家李明璁、金鐘獎女配角孫可芳與金鐘導演胡道明製作了一檔全新節目《今天跟我去散步》,目前第一集開播,帶領大家前往台南欣賞巷弄人文。這類『路上觀察』的行腳節目,乍看之下沒甚麼新意 (如果又是你熟悉的地方),實際上是滿滿的人文氣息、格物致知且不俗。

一棟老舊建築大概都有三四十年的年齡,意味著 2022 年仍然使用的建築可能是 1980 年蓋起的,有些翻修過的建物甚至是日據時代就已落成。這也是為什麼,固定有一群粉絲特別熱愛老街建築、群聚古蹟的小鎮,或是蒼鬱的廢墟,並以觀察其中微小、好奇、演化的事物為樂。

2012 年一部法國電影《逆轉人生》在台上映,叫好且叫座的電影裡有一幕,黑人看護德里斯跟隨癱瘓的大亨菲利普去看畫展,兩人站在一幅藝術作品前,看不懂藝術的德里斯告訴菲利普,他不認為這些作品有甚麼不同,也不知道這畫珍貴在哪裡。菲利普娓娓道來,時間會流逝、每個人也會死去,而藝術與文明是我們留在世界上的痕跡。

一份作品,總夾帶著當代人的文化、思考脈絡與時代背景。而過往我們想像的作品是:繪畫、雕像、文字書稿、電影及音樂。不要狹隘定義在藝術作品,只要是文明的軌跡都值得被洞視、探查。隨著時間流逝,逐漸嘗試解讀的作品,在這個時代,除文藝作品外,也包含建築、廣告招牌、甚至是商店內流轉販賣的市售產品 (譬如明星花露水、印有畫像的火柴盒就值得大書特書)。文明的軌跡,是人類文明走過的道路。

日前,方舟文化出版了華特‧班雅明的大作《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走入充滿張力與火花的哲學街景》(德文直譯詳註本),雖然幾年前已閱讀其他版本《單行道》,如今拾卷再讀,不只翻譯更好、也有不少註釋讓人能看明白。過程中也不時有份感嘆:如果班雅明生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大概業配接不完吧(欸不是),應該會有堪比萬人等級的粉絲頁吧。

華特‧班雅明擁有哲學家、文化評論家、文學家等稱呼,被譽為「歐洲最後一位知識分子」。在《單行道》作品裡,有數百篇或長或短的隨筆、評論與路上觀察文述,有些片段文以載道,有些片段貌似社群媒體時代的廢文 (廢文定義:看完覺得沒重點的文章)。儘管不認為班雅明的文章是廢文,但許多篇章閱讀起來確實沒有重點,純粹只是記述、心得發想、個人小故事(牢騷)。但即便是隨手一筆,都蘊藏著他對世界、社會的洞見與美學哲思,讓人們對班雅明這位知識份子的心靈得窺一二。不是每份文字都必須承載意義或價值、道理,但每份文字都是書寫者本身的觀察與體會。

《鐘錶與金飾》「如果一個人穿戴整齊,神清氣朗,在早晨外出散步的時候觀看了日出,那麼這一整天,他都會在所有人面前保持被悄悄加冕過的自足感。而如果那一縷破曉的陽光是在他工作的時候灑入的,那麼到中午時,他就感覺像是給自己戴上了皇冠。」

你必須要用唸的,唸出聲來。在閱讀《鐘錶與金飾》時,心底猛然想起陶淵明的《飲酒篇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身為讀者很難闡述,如詩般地,如開悟般地,意在言外,無須解釋。你會訝異班雅明如此洞悉人心,對事物的觀察與體驗細微且深刻。即便《單行道》是於 1928 年出版,將近百年,其文字、其文句光輝依舊耀眼。不只是讀他的文字,也要嘗試去解釋,用後設的角度去思考他為何寫下這篇。再吸收他洞悉社會的觀察力,將自己也形塑成路上觀察者。

『路上觀察』聽起來有點社會學風格的人文視察,不由得讓人想起《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或者是格瓦拉《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彷彿像是公路電影、結合人文觀察的文字版本;華特‧班雅明學術論著不少,包含歷史哲學文集、論藝術作品、戲劇起源、談論文學家...等等,而只有《單行道》與《柏林童年》是偏向非學術性的文字,《單行道:班雅明的「路上觀察學院」》則是他思考、意念與社會體驗的文字形式。

《單行道》的每一篇都像是散文、隨筆形式的詩,彷若班雅明就如詩人般生活、書寫與閱讀、吃飯及交誼,一如老頑童管管說過的:「你可以不會寫詩,但你應該讓生活過得像一首詩。」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驅動感性、勇於體驗與活在當下的心緒,每個人都可以是詩人,用詩化的想像去勾勒自己的生活與遠景。

在心底預設自己是一個文化學者、一個藝術家,透過觀察路上的一景一人一物,或許就能為生活充填一分樂趣,為生活增添一些意義。閱讀《單行道》,我們嘗試去模仿班雅明。閱讀、書寫與創作,為文明留下一份軌跡。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77349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