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03 14:49:26瀏覽347|回應0|推薦2 | |
十六歲那年,就讀新竹元培醫專(現為元培科技大學)時住學校宿舍,管理宿舍的房東是個來自中國的退伍老兵。入夜後會特別煮麵賣給學子們,燙熟黃麵摻豆芽、加一點油蔥、醬油,往上灑些鹽巴,攪和攪和趁熱吃。這本來沒甚麼技術,可就是比外頭的麵食好吃。連宿舍外頭的人都會特別要我們幫買,再從圍牆邊上遞過去。 退伍老兵講話有濃郁的鄉音,不太說話,只知道以前在軍營裡幹伙房,專辦料理,燒一手好菜。談甚麼反攻大陸、兩岸話題他都不感興趣,談到烹飪就會開了話匣子。也是他告訴我,只是吃美食就儘管吃,可要吃出滋味就得談文化。 吃辣也要吃得有文化 幾年前在中國重慶吃道地的重慶火鍋,當地人告訴我,他們的沾醬只有一種。不同於台灣火鍋醬料會加入沙茶、醬油、蔥花以及香油、白醋,重慶人吃飄滿花椒、辣椒的火鍋只沾白芝麻做成的香油。不,說是沾還顯得客氣,應該說是浸入滿碗的香油內。以牛油為底油的重慶火鍋,熟了的肉片、蔬菜等食材,起筷沾了香油之後,只能說醇上加醇。天候炎熱的日子,吃了火鍋後脫一身汗,反而顯得清爽。 隔日去到重慶的早晨市集,各處滿滿賣著細顆粒的花椒、辣椒,彷彿當地人每一餐都得加入這些佐料,如同台灣常見的青蔥、大蒜與香菜。午餐時則吃了當地的重慶小麵,價格不貴卻相當講究,包含豬油、辣椒、醬油、蔥蒜與芝麻、花椒等。是湯麵,卻是滿鋪紅通通的香辣總匯。 約莫十年前,來自英國的扶霞.鄧洛普 Fuchsia Dunlop 出版了《魚翅與花椒:英國妹子的中國菜歷險》,書寫了她到中國四川接受廚師訓練,以及到各地嚐遍美食的文化食記。讀著有趣卻覺著太遠,幸運的是,我們有了另一本貼著台灣的文化食記,由鞭神老師(李廼澔) 撰寫的《尋食記:鞭神老師的超時空台灣美食》,從移居來台的傳統美食、眷村滋味寫到道地小吃,讀著彷彿就與家常桌菜更加熟識了些,更明白許多。 老味道靠的是傳承 人們常說,甚麼好味道都比不上『媽媽的味道』,世上媽媽何其多,怎可能會有統一的味道,統一的標準?多灑一匙鹽,調味時少加半碗水,味道就各有變化;『媽媽的味道』就是你吃慣了的味道,同樣一道菜,媽媽燒出來跟國宴主廚燒出來就是不同。國宴主廚的烹飪可能迎合大部分人的胃口,但真正能挑起食指大動的,還是自個兒擺在心底的好味道。 大家或許都有個經驗,一間吃熟也吃得滿嘴讚賞的十年老店 (百年就太誇張了),換個人經營或頂店他人、又或是第二代接手,原本的好味道就如張宇的好歌『走樣』,再不復存。如果說商業發展靠的是創新與變革,那麼老字號的小吃、餐飲業倚仗著傳承與保持某些事物的不變、或是小幅創新。 很多速食店之所以能保持每間店口味一致、統一標準,靠著就是中央廚房作業與標準作業程序(SOP)。而一些具有歷史文化的特色小店,也有一定的標準作業程序:凌晨前往早市挑選食材、在店內烹煮湯頭,接著是繁瑣的洗滌、備料...等等,廚師活十年如一日。 在新店區公所捷運站不遠處,一間有十多年歲月的『超人鱸魚湯』,老闆江蒼仁與其賢內助妻子吳宜筠,也是一代老師傅的二女兒,兩人合力接下這間店,歷經金融風暴、口蹄疫及食安問題等時代傷痕,熬過台灣興衰,至今鮮甜美味歷久不衰,首推鱸魚湯、柴燒麥芽豬腳;而位於桃園大溪老街的『達摩麵店』,店內僅憑著簡單的湯麵、乾麵以及黃金蛋等黑白切,幾十年美味始終如一。 閱讀《尋食記》讓我食指大動,彷彿是明查暗訪的美食地圖,不只是吃,還要吃出料理的文化厚度。我們所知的美味,不單只是電視上播報的明星餐廳、或者是異國料理,更多的是不譁眾取寵、有故事也有底蘊的巷尾街邊美食。鞭神老師不只懂吃也能吃,跟他一塊讀這本書,享用美食之餘還有數不盡的美食故事,津津有味。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