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者不知」-- 布衣九式(二)知之難
2006/03/01 17:22:47瀏覽392|回應0|推薦1

  布衣九式系列文字初成於1986年,一直收納在個人文稿中,於2000年修改部份事例,在夢寫家網站對外交流〔改版後未再次重新投稿〕。2003年再將之局部收錄當時新近事例,置於個人網頁之中與有緣者分享。目前在網路城邦中之文字多為2003版本,若有黑體字部份,則是加上新近之事例做為印證說明之用!

 

「知者不知」---布衣九式(二)




  (二).知之難:人類的處境如摸象的一群宇宙盲者


  往往事實和我們想像的圖記,有著太遙遠的距離。我們經常把聽過、看過、推理過、唯獨沒有求證過的事物記憶起來。而後,來源早已遺忘了,這些記憶中的深刻印象,卻像程式般牢不可破地被我們信任並且遵守著;它早已被當成是「自己」的觀念,在對人表示意見的時候,以「我認為」這一類口氣不斷出現。

  想想小時候第一次認字的過程吧。父母或師長把一隻羊的圖片給你看看,然後指著圖上的字對你說:「羊」,跟我唸一遍「羊」,大手指引小手,一筆筆把羊的影像轉成「羊」的筆順,於是你把羊的寫法一筆一筆灌入腦中;從此以後「羊」這個字,取代了圖片中的羊,更驅走了真實世界的羊。只要腦中想起,羊的語音、筆順就替代了實物,而「它本身」再也無可替代。我們從小所收集的語彙,於是跨越了真實世界,無論讀書、看報、思考或是雄辯,一有動靜就佔滿了腦中世界。而來自前人、師友的觀念,也依一定價值順序埋在額首。文字如此影響人的思考方式,使我們透過口頭宣示、字面了解,仍不能表示對事物的實質掌握。目盲的海倫凱勒在噴水孔前的喜悅,正如襌者的對月狂喜。襌宗斬斷一切文字與思考的方式,表明了佛佗的捻花微笑無法經由字面的跳躍來傳遞。而更悲慘的是:事物的「本質」誰也無法確切掌握。

  事實上,我們的知覺必須依賴感官。我們目視飛鳥、耳聞雞啼、手撫春暖、鼻嗅花香、口覺甘甜、冥思過往,完全拜感官所賜;可是對於感官範圍以外的事物,可就是一疇莫展了。即使是科學掛帥的今天,也有同樣困擾。這使得許多自稱靈異附身、打著宗教經驗者,掛起了「超科技」的旗號,頤指大罵說:科學家,又能知道些什麼!

  的確,面對浩瀚宇宙,人類處境相當尷尬。對於世間一切現象,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提出一些適當的解釋。當這些「解釋」獲得論証上的支持,就被宣稱為定理或原則,等到發現不同論証的一天,定理和原則就要被修正或者揚棄了。二十世紀初,最能代表科學的數學和物理學,都曾經面臨這樣的困擾,而誰也無法預料什麼時候困境會再度出現。由於天賦感官的「不完全」,人類在宇宙中,如同盲人一樣觸摸著「真像」的各端;於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畫家、音樂家、文學家、哲學家等等百宗千家,各自強調自己所感受到的片斷層面。因此,稱呼人類為摸象的一群宇宙盲者,真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雖然尋求絕對性的真理,有絕對的困難存在,但是在相對世界裡,相對性真理卻可以達到。透過懷疑的科學精神,以及相對知識水平下,不斷的嚴密求証過程(即科學方法),人類在接近真理的效率上,有突破性的進展。相對於過去而言,大批新的事實快速被發掘出來。然而在科學大有展獲的同時,部份涉及人類「精神」層面的學門,仍然固執門戶之見,宣稱自己是屬於科學的範圍之外。他們常把數字當作數學看待,把電視、飛機、電腦、汽車等等科學的果實,看作科學本身。卻不知道:科學是一種求知態度的革新,對象是宇宙一切事物,數學、物理、化學都只是對象之一而已。科學的第一要義,就是懷疑,也就是對任何結論,都不能死纏濫抱,必須講究:有一分証據說一分話;只有經得起不斷的考驗,才可以繼續給予相對的信任。能通過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考驗的「知」,才是人類較可信賴的「知」。

  曾經有人舉例說:「母親的淚水,在科學儀器下和一般汗水成份並沒有什麼不同,母親的愛,無法用科技檢驗出來。」,想藉此說明科學也有到不了的領域。科學家並不否認:科技會受到相對技術水平的侷限。但人的情緒會引發腦部分泌不同化學物質,心境陷於哀戚時,腦部分泌底化學物質會刺激淚腺,人悲傷時因而會有鼻酸感覺、所以會淚如雨下,腦部分泌底化學物質應該有辦法偵測得到,甚至淚水中會有微量殘留也說不定!也就是說我們辦不到的,還是起因於己身無知的緣故。雖然許多科學家窮其一生也解決不了某些難題,但現今已有越來越多團隊式研究,匯集眾人的力量突破時間障礙,人類DNA圖譜就是在各國研究團隊分工合作下獲得突破性進展。愛心無法檢驗?!在今天或許一如從前無法突破,但有一天,人們終會在智慧協助下找到途徑。

  以上所舉想說明的是:知的艱難在於過程,不在結論。只有經過困境的求知歷程,才能產生具有實質意義的「知」。輕易得來的「知」,通常是小和尚唸經,不過是製造一些具有無用記憶的思想仿製品罷了。坐閉山門的所謂人文學界的學者們,不重求証的態度,將是各位最大的致命傷。只有在真的領域裡,善和美才有生存餘地,您覺得如何呢?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yamboy&aid=19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