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1/27 16:39:37瀏覽2980|回應0|推薦0 | |||||||||||||||||||||||||||||||||||||||||||||||||||||||||||||||||||||||||||||||||||||||||||||||||||||||||||||||||||||||||||||||||||||||||||||||||||||||||||||||||||||||||||||||||||||||||||||||||||||||||||||||||||||||||||||||||||||||||||||||||||||||||||||||||||||||||||||||||||||||||||||||||||||||
發展農業水不可缺,花蓮的水利設施始於漢人的移入開墾,在墾區設法引水灌溉,經過不斷的養護和擴充,才有今日的規模。 花蓮地區於清光緒年間開墾十六股,於周邊開築城前圳、城後圳、軍威圳、三仙圳、豐川排水,大正10年(1921)成立豐川水利組合。 吉安地區大正元年(1912)築七腳川圳,引七腳川溪水灌溉,大正2年(1913)開築吉野大圳,大正6年(1917)至11年(1922)陸續築田埔圳、里漏圳、薄薄圳,攔導木瓜溪水,大正12年(1923)成立吉野及田埔水利組合。 壽豐地區大正6年(1917)築豐田圳,大正7年(1918)築頭角圳,大正9年(1920)開山下圳,大正12年(1923)成立豐田水利會。 新城地區大正13年(1926)至昭和20年(1945)間築八堵毛圳、茄冬圳、須美基溪圳、茄茂圳、加禮排水等。 光緒20年(1894)拔仔庄住民興建拔仔庄圳,大正13年(1926)擴建更名為白川圳,成立白川水利組合。昭和14年(1939)上太和(光復)仕紳聯名申請設置馬太鞍溪圳等17條埤圳,包括了明治40年(1907)建的馬太鞍溪圳、明治41年(1908)建的岡界圳、大正元年(1912)至大正5年(1916)建的新庄仔圳、浦多翁圳、浦多灘圳、巴塱溪圳、荖毛溪圳、利哈雁溪圳、媽太哪溪圳、俊哪溪圳、加籠籠溪圳、阿炉溪圳、打莫邱溪圳、灑太溪圳、清水溪圳、叮嚀雁溪圳、馬佛仔圳,並成立和田水利組合。昭和17年(1942)白川、和田水利組合合併,區域內大小私設埤圳:瑞穗圳、穗泉湧水圳、虎頭山圳、舞鶴山圳、大燕圳、加歷圳、烏雅圳、奇美圳、豐濱境內的靜浦圳、港口圳、石梯圳、戶敷圳、八里灣圳、丁仔漏圳、新社圳、磯崎圳、鳳林郡內林田圳、平林圳、清水圳、慈鳳圳、六階鼻圳,全部劃歸鳳林水利組合。 花蓮南區於清咸豐2年(1852)建秋林大圳,同治7年(1868)築阿眉溪圳,光緒2年(1876)建玉里圳,光緒3年(1877)建舊田圳、呂仔岸溪圳,光緒7年(1881)建廣末圳,光緒11年(1885)建樂合圳,光緒19年(1893)至明治41年(1893)陸續建迪佳圳、大庄圳、萬人埔圳、太平圳、長良圳、水車圳、竹田圳、高寮圳、石牌圳、後澳圳、頂埔圳、牛寮圳、德武圳、明里圳、無毛圳、復興圳、馬里旺圳、縣堺圳、紅蓙圳、鼈溪圳、南圳等,大正元年(1912)至大正10年(1921)陸續築掃叭圳、山坑圳、六十石圳、吳再圳、新興圳、春燕圳、石坑仔圳、羅山圳、清坑圳,明治38年(1905)有謝德武獨資開荒墾田興建水利,這個地區便被稱為謝德武(德武),二條小埤圳名為上德武圳、下德武圳。 昭和12年(1937)成立玉里水利組合、富里水利組合,昭和18年(1943)二者合併為玉里水利組合,民國45年(1956)合併花蓮、鳳林、玉里水利委員會改組為花蓮農田水利會。花蓮農田水利會分為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瑞穗、玉里、富里8個灌區,31條埤圳。
除此之外,還有:
北埔圳 北埔圳是日本人規劃設計,尚未動工就戰敗撤退。民國43年(1954)利用美援資金建造「三棧水圳」。北埔圳在三棧南溪中游的取水口,還刻有「中美合作」四個字,灌溉秀林鄉富世村、景美村及新城鄉的幾個平地村農田。 吉安圳 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吉安建吉野移民村,為灌溉吉野村農田,明治44年(1911)8月25日臺灣總督府委託技士錦織虎吉著手調查,明治45年(1912)1月8日調查完成,大正元年(1912)4月26日動工,沿木瓜溪左岸經初音設置進水閘門,興建水圳渠道,大正2年(1913)12月完工,灌溉吉野一帶的農田,稱為「吉野圳」。民國34年(1945)吉野改名「吉安」,吉野圳亦改為吉安圳。吉安圳的水源來自木瓜溪中游的銅門水壩(水簾壩),該壩主要提供臺電銅門發電廠水力發電之用,發電後由長近10公里的引水隧道與暗渠將尾水送往下游的榕樹發電廠與初英發電廠發電,初英發電廠發電後的尾水再供給吉安圳。吉安圳自初英發電廠以下分成7條支線,由吉安圳導水路引水,灌溉吉安鄉的干城、南華、福興、吉安、慶豐等村。 豐田圳 豐田圳在大正5年(1916)開鑿幹線和支線,大正6年(1917)完工,水源引自知亞干溪(壽豐溪)。 平林圳 平林圳的水源有二,一來自支亞干溪,水質較為混濁,當地人稱其為「汶水」(客家語濁水之意),為平林圳一支線,在舊豐平橋東側堤防設有閘門引入,穿過肉品市場,經新光兆豐農場分支往南流出,其中有一分支流向平林開發區,供兆豐農場及榮開段與榮昌段農地灌溉,在源頭處設沉澱池後,水道蜿蜒在鄰近北清水溪處往西轉折,以修築過水橋方式越溪而過,在河頭聚落前築水道流出。 另一水源為北清水溪,水質清澈潔淨,當地人稱之「鮮水」(客家語清水之意),為平林圳二支線,大正7年(1918)通水,由山谷穿出向南,沿山麓經河頭聚落後方奔流而下。一支線與二支線在南平里八德路往河頭聚落的路上方約300公尺處會合,因一支線水量較大,在此處設了閘門,引出一道分支往右流出,灌溉萬榮鄉見晴村與南平兵舍一帶。兩支線會合後往東越過鐵路與臺九線公路,灌溉北鳳林的田園。 林田圳 大正3年(1914)日本人在鳳林設立林田官營移民村,為了農業經營及安定移民生活,大正6年(1917)自萬里溪引水向北,貫穿林田村的三大聚落:南崗(大榮一村)、中野(大榮二村)與北林,從臺九線以東沿鳳信至鳳仁,再延伸至北林里東半部,過程中需經過鳳林溪,當年日本技師利用潛盾式虹吸工法,在鳳林溪底開鑿一條混凝土圳水隧道,再於鳳林溪北邊銜接水位較低的水圳渠道。 大安圳 大安圳水源來自於馬太鞍溪,取水口位於馬太鞍上游、馬太鞍橋下,灌溉大馬、大平、大安、大全、大同等農田,灌溉面積約200多公頃,是光復鄉主要水圳。 興泉圳 清光緒15年(1889)由官民共同興建,供當地開墾及民生用水,名為「拔仔庄圳」,日治時期橫川長太在拔仔庄經營農場,重修拔仔圳,引馬蘭鉤溪水經富源村流到大豐村後,東轉流向富興村,最後流回馬蘭鉤溪,灌溉區域包含富源村、富民村、富興村、大富村、大豐村等村落。興泉圳綠色隧道有座臺灣省花蓮農田水利會所立的「興泉圳沿革」碑:「本圳於清光緒二十年間,住民共同興建拔仔庄圳,為縱谷興建水利的先驅,民國十五年間為地方發展增產需要,將拔仔庄圳再擴建增加灌溉農田,並更名為白川圳,同時成立白川水利組合管理水圳。日據時代,再由日人重修圳道,引馬蘭鉤溪溪水灌溉,更名為『興泉圳』。民國三十一年三月與『和田水利組合』合併為『鳳林水利組合』,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奉政府命令改組為『鳳林農田水利協會』,民國三十七年三月改組為『鳳林水利委員會』,民國四十五年十一月奉令合併花蓮、鳳林、玉里水利委員會,改組為『台灣省花蓮農田水利會』,管理本水圳至今。近年來政府非常重視圳路之綠美化,以增加農民休閒時之去處,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撥款興建此公園,於民國九十一年一月完工,特立此碑,以為紀念。」 太平渠 太平渠從德武延伸到樂合,是玉里河東地區的主要渠道。起建始於清光緒年間,由村落居民各自分段開挖土溝,當時沒有進水口。民國36年(1947)當地居民與來臺的國軍合力興建進水口,將分段的渠道連結成現在的太平渠,灌溉水源取自秀姑巒溪,以非固定攔水自然流入方式輸水灌溉。民國39年(1950)6月27日,當時的臺灣省政府主席吳國楨主持通水典禮,灌溉地區包括玉里、樂合、觀音、春日等地區。太平渠幹線上的春日鱸鰻潭,原為天然沼澤埤池。 迪佳圳 迪佳圳位於玉里鎮三民里,引豐坪溪水灌溉鄰近農田。迪佳是三民舊稱,原名「達該」,阿美語,山勢陡峭之意,客家人沿用其音名之,居民仰賴為生的大圳,仍沿用舊名稱迪佳圳。三民住民以平埔族後裔和來自宜蘭、花蓮的閩南人居多,三軒多是客家人,阿美族則居於社區西側山腳。迪佳圳興建於光緒18年(1892),在地居民以人工開鑿的土方水渠,後來才在出水口以水泥鞏固,水圳的隧道內還可看見當時開鑿的痕跡。 玉東圳 又稱哈拉灣圳,是早期用人工打造出的簡易水圳,引秀姑巒溪溪水灌溉農田,光復後經過多次整治改建和增建水利設施,灌溉區以樂合為主。 秋林圳 秋林圳為花蓮南區規模最大的水圳,橫跨富里五個村,灌溉範圍遍及富里、卓溪鄉及玉里鎮。秋林圳水源引自秀姑巒溪,開鑿於清咸豐2年(1852),當時所開鑿的秋林大圳圳頭設在馬加祿溪口,流經馬加祿 溪暗渠,再到阿眉溪暗渠,灌溉以北數百公頃的農田,現今秋林圳入水口在崙天大橋的橋頭。秋林圳開發時用人工做埤頭,用竹簍堆石頭,灌溉時要到山上割姑婆芋葉疏通埤頭,水才會通,不然水上不來。 石門圳 永豐圳二支線舊名石門圳,位於臺23線東富公路的豐南村,灌溉用水引自鼈溪,屬鼈溪支流石厝溝溪流域,鼈溪名稱由來據說為早年溪內的鱉群數量很多,石門圳為縣內少見人工開鑿的石砌水圳。 約建於大正15(1926)至昭和3年(1928)間,為居民自行開闢,現今仍溉灌豐南村20多公頃水田。當年開鑿水圳引水,行經鼈溪峽谷斷崖,鑿痕猶存。
參考資料: 蔡運煌(民78)。台灣省花蓮農田水利會會史。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