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月潭
2017/08/27 13:06:46瀏覽376|回應0|推薦0

日月潭為日潭與月潭之合稱,「日月潭」一詞首見於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所著「蠡測彙抄」中第篇「水沙連紀程」所記:「…過水裡社,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藍鹿洲東徵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同書第十一篇「遊水裡社記」所記:「…其水不知何來,瀦而為潭,長幾十里,闊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日月潭。珠山矻立潭中,高一里許,圍五之…。」稱其因雙潭水色各異而得名。「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勝蹟篇及「臺灣堡圖」則說:「…島東及北側形圓如日,島西南側狹長微彎如月,故名日月潭。」

日月潭海拔736公尺,面積7.93~8.4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7公尺。邵族人稱其為「水社海」,平埔族稱居住於山裡的原住民為「沙連」,而日月潭是內山最大的水域,故稱之為「水沙連」,傳教士來日月潭傳教時稱日月潭為「龍湖」,此外尚有「水社大湖」、「珠潭」、「雙潭」等稱呼。

水力發電

大正7年(1918)7月,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在日月潭興建「門牌潭發電所」,因資金不足,大正8年(1919)才大興土木,昭和9年(1934)6月完工,改稱日月潭第一發電所,在武界建壩攔截濁水溪上游溪水,開鑿人工引水隧道至日月潭以供給水源,發電後的尾水引導注入濁水溪的支流水里溪。集集線鐵路,即係為運送興建電廠所需的材料而鋪設。完工後的日月潭的水位上升,湖面面積從4.55平方公里擴張為7.73平方公里,當時稱為「珠子山」的拉魯島面積則稍為縮小。昭和19年(1944)發電廠遭美軍戰機轟炸損壞,發電停頓。光復後,民國35年(1946)成立臺灣電力公司,修復電廠恢復供電,37年(1948)10月改名為大觀發電廠。

日月潭水力發電系統的水源為濁水溪上游與其支流栗栖溪,由武界壩引濁水溪溪水,栗栖壩引栗栖溪溪水,經由武界隧道與新武界隧道兩座引水隧道引水注入日月潭;昭和9年(1934)於水社、頭社兩地興築水社壩與頭社壩兩座混凝土心牆土壩,形成一座離槽水庫;日月潭湖水經由三個出水口分別送往大觀發電廠一廠、大觀二廠(明湖抽蓄水力電廠)及明潭發電廠抽蓄機組發電;大觀一廠發電後的尾水再引入銃櫃壩送往鉅工發電廠發電;大觀二廠及明潭抽蓄電廠發電後尾水,於白天尖峰用電時段蓄存在明湖水庫與明潭水庫,於夜間離峰時段抽下池的水至日月潭上池;明潭水庫的水除了抽至日月潭提供上下池間反復利用外,尚送至明潭發電廠水里機組發電。濁水溪上游萬大發電廠管理的霧社水庫與日月潭水庫聯合運用,配合發電系統需求調節下游日月潭水庫水量。

邵族

邵族人自稱Thao,意思是「人」,Thao也被當作族稱,漢譯為「邵」;若問族人「你們是什麼人?」他們會回答「Ita Thao」,意思是「我們是邵族人」,這就是伊達邵聚落名稱的由來。

邵族人主要居住在日月潭畔的伊達邵,伊達邵舊稱北堀,日本人稱為化蕃社,國民政府稱為德化社,邵族正名後改稱為伊達邵,聚落旁的國小仍使用德化國小之名。行政上屬魚池鄉日月村,是日月潭南岸最大的聚落,聚落內的伊達邵碼頭和對岸的水社碼頭是日月潭重要的遊潭碼頭。

遊人熙攘的伊達邵雖以邵族為號召,居民不全然是邵族人,公路另一側水社大山步道入口處有個小聚落,為921地震後運用捐款依照邵族傳統部落型態所建的伊達邵部落復育社區,又稱邵族家園,重建紀念碑文曰:「邵族為臺灣原住民,世居日月潭附近,擁有獨特的文化、語言、祭儀與祖靈信仰。由於歷史因素,使得人口僅剩280餘人,大部分聚居於此(BRAWBAW)。921大地震後,為免族人遷徙流離,導致文化流失與種族滅絕,在民間熱心人士支助下,邵族人在這片祖先的土地上,以自己的勞動和信心建造家園。」

邵族人生活在日月潭畔,依山傍水,發展出農、漁、狩並行的生產模式,撈捕蝦的方式極具特色。邵族傳統的捕魚方式很多,如網魚、叉魚、釣魚、罩魚等,「浮嶼誘魚法」是在竹排上種植水草,用繩索繫在湖邊,形成人工草坡,水草引來魚群游入竹排,便可輕易捕捉;四手網也是昔日日月潭漁民的主要捕撈工具,夜間將網放入水中用燈光照射,引魚入網,一段時間後將網升起收取漁獲。

涵碧步道

日月潭涵碧半島因地形如當地漁民捕魚的手網,舊稱「手網地」,上有教師會館、涵碧樓、日月行館三家飯店,和鄰近水社各家飯店的擁擠不同,寬廣幽靜。

   日月潭教師會館建於民國49年(1960),由修澤蘭建築師設計,毀於88年(1999)921地震。民國76年(1987)9月25日白如樓落成,以前臺灣省教育廳廳長劉真的字命名;921地震受損後於民國90年(2001)1月16日恢復部分營業。尚志樓拆除重建,經網路票選命名活動,更名為「涵曦會館」,引喻日月潭教師會館位於風光明媚的水社,涵擁日、月兩潭,迎向晨曦。

   涵碧步道從教師會館桃李園到梅荷園,步道平緩、蜿蜒涵碧半島水濱。下到潭邊即可看見右方的水社大壩及潭中的溢洪口,溢洪口是建在岸邊的圓形水泥建築,當水位超過溢洪口就會從此流出,以控制潭水水位。

         往前走在涵碧樓下方。涵碧樓,大正5年(1916)日本人伊藤在日月潭畔興建,大正8年(1919)因日月潭水利興建工程,由臺中州出資,遷建為二層樓檜木造建築,作為招待所。因旅客太多,加上水利工程人員進駐,昭和6年(1931)11月由電力會社設計,改建二階建洋館。昭和12年(1937)6月,日本皇室東久邇宮以涵碧樓為御泊所。臺灣光復後,租給中國旅行社經營,曾做為前總統蔣中正的行館。民國44年(1955)改由臺灣旅行社經營,因規模太小,46年(1957)5月擴建,10月完工,11月正式營業,改名日月潭涵碧樓招待所。民國87年(1998)鄉林建設向臺灣省政府申請投資修建及新建涵碧樓觀光大飯店,921大地震後,舊館幾乎完全被夷平,民國91年(2002)3月3日,鄉林建設重建的涵碧樓飯店完工。南投縣政府為了有效利用舊蔣介石行館原址,將之規劃為飯店BOT案,民國96年(2007)對外招標,由桐核麥集團得標,「日月行館國際觀光酒店」於民國99年(2010)7月27日開幕,因涵碧樓名稱已由鄉林集團涵碧樓飯店註冊使用,桐核麥集團將飯店命名為「日月行館」。

           涵碧樓潭畔有座木造碼頭,為蔣介石行館的專用碼頭,其旁還保留一艘當年使用的木艇。附近有育樂亭,可遠眺青龍山脈的二龍山以及象徵龍珠的拉魯島,二龍山上有玄光寺、玄奘寺及慈恩塔。拉魯島邵語稱為Lalu,傳說為邵族祖靈Paclan的居處,清代有珠嶼、珠仔嶼、珠山、珠仔山、珠潭浮嶼等名稱。清末來此的西洋人稱之為Pearl Islet(珍珠島),日治時期則稱玉島(亦稱水中島),為祈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順利,在島上祭祀玉女水神「市杵島姬命」,取名「玉島社」。臺灣光復後稱為光華島。921大地震後,正名為拉魯島,並規劃為邵族的祖靈島,種上邵族最高祖靈居處的茄苳樹。

           日月行館下方、梅荷園旁坡上有座耶穌堂,是蔣介石到日月潭時做禮拜的教堂,並親自書寫堂額。教堂正面有白色的列柱,土黃色牆面。

           梅荷園在民國59年(1970)之前,是軍方憲兵隊的管制要地,以憲兵梅荷精神的象徵為命名。當年蔣介石與宋美齡經常到日月潭的涵碧樓度假,梅荷園位於水社碼頭的制高點,因此成為隨扈的崗哨處所,監控所有來往人員。921大地震後,軍方釋出此塊區域,成為日月潭最佳的觀景台。

           梅荷園緊鄰水社碼頭,對岸為水社大山。水社碼頭旁為店家密集的名勝街。

           日月潭以水色聞名,人文方面有邵族的文化、發電的歷史;而涵碧半島,則徘徊在蔣介石的過往之中。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xkeeper&aid=10844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