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愁
余光中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我不是眷村長大的孩子,但是小時候身邊圍繞著許多來自眷村的小孩,對他們總有一種莫名的歆羨,覺得他們之間有一種說不出來、血濃於水的革命情誼與共同語言; 後來發現自己成長過程中喜愛的文學作家如蘇偉真、朱天心等人原來都屬於眷村第二代,更對眷村文化有種親切感。


探訪<四四南村>,這是台北第一個眷村,為大陸青島聯勤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眷屬1948年匆匆遷台後所興建。初始,這些員工及眷屬們以四十四兵工廠為家,懷抱著一年半載之後回鄉的心,渡海來台以布幔為隔間展開「暫時勞腳」的生活,沒想到這一待,便是漫漫幾十個春夏秋冬....

隨著附近信義計畫區的土地開發及配合政府施行眷村改建計畫,四四南村住戶於1999年全部遷出,留下的建物面臨被拆除的命運。為此,社區居民及文化界人士發起眷村文化保存運動,並成立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後經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勘察,將其正式列為「歷史建築物」。終於2003年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新面貌展現。

走入眷村展示館,猶如走入時光的流裏,帶著人們回到歷史中的南村,探訪屬於眷村人的鄉愁與濫觴。館內展包括「遊戲人間」、「眷村媽媽」、「偷得浮生半日閑」、「眷村文學」、「百年樹人」等珍貴的文物。「眷村媽媽」展區內放置著一台老舊的裁縫機,述說著眷村的媽媽們不僅要張羅一家大小食衣住行,錙銖必較的分配爸爸的糧餉,更得學手工藝縫製衣服貼補家用,往往忙到三更半夜,才能喘息休憩。


眷村的窄巷是最迷人的。窄窄的巷弄內,經常可見婦女們坐在家門口縫衣、洗菜、閒話家常,是女人重要的社交與活動空間。




步出文物館外,見到這一座巨大物,以為是防空洞。後來一位正好在此地攝影的新聞局人員跟我們解釋,這是一座軍事用的碉堡,六〇年代後期已經不具備防禦功用,逐漸變成村內居民的儲藏室或者孩子們玩躲迷藏的地方。


這是一個兼賣紀念物品及輕食的餐飲生活空間。好友琪兒買了一個bagel 大家分著吃。讓這一趟眷村文化之旅,暖了心也暖了胃!

當年的眷村媽媽有她們自己的苦,現代母親也有一套難念的經。我們坐在一個簡單搭起來的篷內,哰叨起養兒育女的辛苦。
(http://w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