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本省外省族群議題隱含「階級」議題
2010/02/24 13:10:44瀏覽3776|回應0|推薦5

網友在「外省人如果沒來台灣-論民進黨國民黨對外省人的定位」回應提到:

abc11324 [2010-02-21 07:35:08 PM]

台獨分子炒作族群話題猶如當年大陸炒作成份論一樣把人分作三六九等,這是當今社會最沒落最反動的思維.這也充分反映他們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這個看法我部份贊成,因為所謂「當年大陸炒作成份論」的成份其實就是談「階級」,毛澤東在中國跟國民黨鬥爭時把所有人分成人民與階級敵人,階級敵人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和右派,「解放」就是打倒他們,中國農民能翻身要感謝黨,憶苦思甜說「不忘階級苦,永做革命人」,然後「把階級鬥爭進行到底」

 

網路講這些的已經很多了,我就不囉嗦。

 

在台灣,把「省籍」與「階級」在一起談的也很多,吳乃德寫過一篇「檳榔和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其後的研究更是多不勝數,對於相關議題關心過的人對這類討論已經接近常識。

 

大陸的「階級鬥爭」是真刀真槍的,這也不用我多說,台灣的「階級鬥爭」就體現在學術研究與選舉操作而已,雖然以上兩者對兩岸各自來說都是常識,但在大陸對外省討論的認知上則往往不能連結在一起。簡單來說,台灣內部「反外省人」的思維很大一部份來自於「外省人是特權」的概念,不全是政治鬥爭而已。

 

談完這些「背景知識」後,要談點不一樣的,那就是:外省人間也有階級差異,這是許多外省階級刻意忽視的。

 

我曾與一位眷村出身的某教授有過爭論,前陣子也跟民進黨第一文膽梁文傑有過爭論,這些學運世代的外省第二第三代很奇怪,可以接受本省人指控他她們的族群是特權,卻不能接受我指控?梁文傑不斷說我對他們不瞭解或以偷換概念來轉移焦點,直到我在『民進黨第一文膽梁文傑的外省特權:大陳義胞村的法律定位初探』說明了大陳義胞受蔣介石恩賜土地房屋、可換同大小的房地、不需自負任何金錢不利益是史上最大外省特權他才閉嘴

 

換句話說,這些人的「正義感」一直都是「半套」,牽涉到自己就停手。

 

20076月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鍾佳玲的碩士論文「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93721011.pdf)在57頁以下有談到「族群間的經濟差異與通婚考量」,其中57頁提到:

當時族群間不但文化背景與語言完全不相同,而且家庭收入、教育程度、職業區分及居住區域也都有差異。在林忠正與林鶴玲(1993)以「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八十年度第二次定期調查與「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1 1月份問卷調查的結果所作的研究中,顯示外省族群不僅在家庭收入、教育程度中都優於客家族群,因其多服務於直接隸屬於中央機關的公共部門,因此在現行的人事制度下,也意味著官職比較高,待遇也比較好。其中公家機關中外省人偏多的現象在其他研究中也曾被討論過(林忠正 1991;蔡淑鈴 1988;尹萍 1987),這也是族群職業差異中最為人所知的一個面向。

但是外省族群佔有高比例的公家機關待遇如何,是否優於客閩族群服務的私人機關,卻有不同的爭議。Wei1976)強調經濟發達後私人部門大幅成長下,公家飯碗成為相對不利的經濟因素,然而劉錦添和劉錦龍所做的一項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工資之比較研究(1988)中指出,根據1984 年台灣勞動力調查資料分析的結果顯示,除了運輸業工人以外,每一項職業類別中(此處指的是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具有相同特性的職業),公共部門的工資都高於私人部門,其高於私人部門的報酬比例約在3.41%到12.1%之間(轉引自林忠正、林鶴玲 1993114)。強調公家飯碗的優點者,認為在台灣經濟起飛前,公家飯碗意味著待遇佳、有保障和令人羨慕的職業,而且如果包括非工資所得的各項津貼、加給、宿舍、公教房屋低利貸款、子女教育補助、退休給付及各種福利措施,顯見公家機關之優於私人機關之處。

外省族群由於多任職於公家機關,居住的區域也相對地多集中在生活環境較好且交通便利的都市中,與居住在鄉村的客家族群相比,有居住區域上的優勢,而且許多族群教育成就差異的相關研究都顯示,外省族群的平均教育程度較本省族群為高(蔡淑鈴 1988;蔡淑鈴、瞿海源 19901991;林忠正、林鶴玲 1991591993

….

在第一代外省族群中,有很多的老兵階層因為教育程度與待遇均不佳而終身未結婚(翁志遠 1999),也有居於統治階層的外省族群生活優渥,其中的經濟差距可謂甚大,而本研究的個案選擇的是軍官階層,在外省族群中雖屬於中層階級,待遇比士兵好,但是外省妻子仍認為丈夫的薪資在社會上是偏低的,因而感覺生活困苦。對於研究結果為什麼會與先前的研究有如此差異,認為需要做進一步大範圍的研究比較,才能確定差異產生的原因(64-65頁)

 

本文讀者們發現什麼端倪了嗎?

 

本人在「外省人在台大」一文批判台大教授駱明慶寫的「誰是台大學生」有些問題:

我在高級本省人的歧視5>打破吳念真的「神話」提 到張茂桂指導的一篇論文,這個研究生同時訪問一個眷村社區與非眷村的外省軍眷違建「海南村」,非眷村的外省軍眷很多是一次退的人,娶的是原住民為多,當時政府要拆遷他們且沒有補償,研究生問他們為什麼不向國家爭取,他們認命的說「這是國家的政策」。但當這個研究生在眷村中看到眷村人跟小組長吵「你們不怎麼 怎麼樣我們就投票給新黨,他們答應我們什麼什麼」,他感嘆階級的差異。

 是啊,要是「海南村」能出一個「拿獎學金」出國的「台大教授」,也輪不到駱明慶寫「誰是台大學生」了。

 

在承認公職的階級與省籍優越的前提下,談這些的原因就是過去的省籍研究很大部份侷限在「公職外省人」,拿這種局部的資料來比當然會得出「外省特權」的結論,鍾佳玲的碩士論文提到「本研究的個案選擇的是軍官階層,在外省族群中雖屬於中層階級,待遇比士兵好,但是外省妻子仍認為丈夫的薪資在社會上是偏低的,因而感覺生活困苦。」,我以外省士兵非眷村軍眷的身份挑戰這批學者、說他們是特權既得利益者也很合情合理了。

 

那為什麼這些學者與政客以「單純」的省籍就做為批判標準呢?

 

我質疑他們可能有如下目的,可能是單選或複選(比照自由時報,他們認為問號可以免責):

1.認為外省士兵非眷村軍眷不是人,他們連統計樣本都沒資格列入?

2.學術上「不得不」的瑕疵?

3.學術詐欺?

4.政治目的?

5.因為他們都不在論文中明說,我只好假設他們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民進黨單純以省籍操作階級仇恨則是很明顯的,我這可是「肯定句」。

 

那有沒有這回事呢?「省籍」就代表階級差異?

 

不能說全錯,也不能說全對,在學術研究中不能用三言兩語說明的事,民進黨用幾句耳語來代替,這不是化繁為簡,而是廉價的炒作。

 

本文結尾也以上次的台大爭議來作結。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批評台灣大學醫學生上課吃雞腿打電動睡覺「尸位素餐」引發爭論,范雲接受採訪時說「如果課堂上老師發現學生吃食物已經影響到其他同學上課的權益,「難道老師不會出面制止嗎?」每個老師跟班上同學上課「默契」皆不同,師生間達成共識,比上課形式重要。」,以「濫情理盲」一詞聞名的任教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錢致榕則說『國外的學生很珍惜求學機會、上課時間,因為學費貴,又是自己負擔,絕對不會在上課時「啃雞腿」;台灣一流大學因為都是政府出錢,學生沒有察覺自己「欠社會這麼多錢」。』,正反意見紛至沓來,誰對?

 

我在上夜間部的課時,老師允許大家邊吃邊聽課,這跟台大能比嗎?我們吃東西是因為剛下班趕來,台大呢?

 

中央大學教授洪蘭素來關心與投入原住民教育資源的缺乏問題,以一個認為台灣教育資源嚴重分配不公的學者大聲疾呼「尸位素餐」,大家為什麼替台大辯護?

 

沒有人注意到洪蘭講話的脈絡,沒有人注意到教育資源嚴重分配不公,台大繼續吃喝玩樂,臺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尚賢表示:臺大享有最豐富的資源,他鼓勵臺大學生思考「憑什麼拿得比別人多?」、「先拿了,如何連本帶利還給社會」,建議臺大學生可以多想想這方面的事,最後會不會變成「非臺大學生可以多想想這方面的事」?

 

總之,「省籍」與「階級差異」一言難盡,但本省與外省爭議不止是「排外」這兩個字而已。

 

Written by blackjack 2010/2/24

 

Link

 

1.吳乃德: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 - 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一期

2.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鍾佳玲的碩士論文「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93721011.pdf

 

本人著作:

1.看洪蘭罵台大,真爽!

2.從林忠正涉收賄關說論其外省研究「台灣地區各族群的經濟差異」

3.外省人無法成為台灣人的原因-讀大陳義胞後代梁文傑blog有感(外省人應如何向台灣人感恩)

4.外省人在台大

5.民進黨第一文膽梁文傑的外省特權:大陳義胞村的法律定位初探

 

報導:

1. 范雲:上課乖乖坐 流於形式 

2. 台大力挽洪蘭座談 供應雞腿泡麵

3. 錢致榕:補習18年上台大 怎會珍惜

4. 優良導師發警語 嘆臺大生脆弱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