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外省人在台大
2009/09/30 11:11:16瀏覽6055|回應0|推薦14

台灣大學農經系助理教授羅竹平在中國時報投稿「台大將成為貴族大學?」,內容寫的很好,讓我想起曾與兩位台大畢業教授的對話。

 

先看羅竹平教授怎麼說:

 筆者有幸任教於全國唯一的農經系所,去年忝列本系甄選入學的招生委員,對於五十多位來面試的同學出類拔萃的成績表現,印象深刻!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多數同學出類拔萃的家庭背景。

     這五十多位來甄試的同學中,大概七成來自台北縣市,普遍來自好學區學校或貴族私校;總共只有十二位同學來自中南部。這些在學校成績和活動參與上皆出類拔萃的學生父母中,約一成是大學教授,一成是醫生,其它有企業主、基金經理人等;父母直接務農的,好像一個也沒有。難怪,系上的清寒獎學金,值金融海嘯之際,還是一直沒人申請。

     普遍而言,北部學生英語程度比南部學生好。這也難怪,許多學生(大部分來自台北縣市)有出國旅遊、遊學、或當交換學生的經驗,有人甚至每個暑假都出國。除此之外,他們興趣廣泛地參與多項「貴族」的活動、學習「貴族」的樂器。所以當偶爾看到甄試同學(中南部學生)中有人的興趣只有打籃球、彈 吉它這類「免錢」的活動時,不免覺得落差很大。盡管他們學測成績相同,有「貴族」氣息的學生,在分類評分表上,當然是比只能從事「免錢」活動的學生占優勢。

     在高度競爭下,差一分就差很多;然而,有些成績和優秀是可以用錢堆出來的。一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能獲得跟從 優渥家庭的孩子一樣的成績,豈不表示其更是「可造之才」?更適宜來台大?

 

寫的很好太好。

 

其實台大教授駱明慶早已寫過「誰是台大學生」表示了一些特定族群外省人的階級,但我只給一半肯定。我以前跟某外省出身台大教授談的時候,她說,她能出國唸書是「靠獎學金」,不是靠優良的家世,言外之意是我自己笨,有什麼好靠夭的嗎?

 

當然她不會這樣想,但不能阻止我會這樣想,這又讓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我在醫院照顧父親時,其實我也沒多麼專業,護士看到我幫父親換尿布,有人很驚訝,有人問我說為什麼不請看護,看護一天要2000,我沒賺這麼多,有個小護士(護校的實習學生)看到我跟我說:你以後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看護

 

是啊,以後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看護

 

我後來跟這位台大教授說,我父親年紀很大,母親身體很差,他們常常住院,我也常常陪他們住院,我出去稍微遠一點的地方就提心吊膽,我向另一個台大畢業的學者提問:我有可能去搞學運嗎?有可能學才藝嗎?

 

唸書唸的好固然是這些人聰明與努力,但難道沒有家庭的支持嗎?陳水扁的弟妹們一定就會比他笨嗎?陳水扁在台大苦讀時,誰在家裡照顧扁媽?

 

子不嫌母醜,這樣的家庭可以給我這樣的支持,我也沒資格抱怨。但是,我只求這些高級的台大人稍微人性一點,以前父親要住院,我跟老師說「我爸爸住院,我沒辦法上課」,老師說「你可以在病床旁多看書」,這個勉勵我聽起來怪怪的,但也沒錯但我不會因此求老師給我「過」,老師當人我從不求情。

 

老師也是台大畢業。

 

小時候看過課本的一篇文章,史懷哲幼年時在非洲與同齡的黑人小朋友賽跑,史懷哲跑贏了,他很高興,那位黑人小朋友說『要是我跟你一樣每週喝一碗肉湯,我一定可以跑的跟你一樣快

 

台大教授駱明慶寫的「誰是台大學生」有些問題,我在高級本省人的歧視5>打破吳念真的「神話」提到張茂桂指導的一篇論文,這個研究生同時訪問一個眷村社區與非眷村的外省軍眷違建「海南村」,非眷村的外省軍眷很多是一次退的人,娶的是原住民為多,當時政府要拆遷他們且沒有補償,研究生問他們為什麼不向國家爭取,他們認命的說「這是國家的政策」。但當這個研究生在眷村中看到眷村人跟小組長吵「你們不怎麼怎麼樣我們就投票給新黨,他們答應我們什麼什麼」,他感嘆階級的差異。

 

是啊,要是「海南村」能出一個「拿獎學金」出國的「台大教授」,也輪不到駱明慶寫「誰是台大學生」了。

 

這些高級外省人進台大靠的是苦讀沒錯,現在的大學卻是私立大學學生要打工繳學費賺生活費。公立大學學生可以「從小培養領袖才能」,公平嗎?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名校」出好學生是一種迷思,是「好學生」選名校,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台大的學術成就一定最強嗎?它們期刊的排外性,教授幾乎非台大不用,難道不是階級複製近親繁殖?

 

再說下去我就變成一個小心眼嫉妒台大的酸葡萄了,還是要對台大人尊敬的說一聲:

 

你們台大真的很聰明

 

Written by blackjack 2009/9/30

 

*縱然是同為非眷村的外省軍眷違建,緊鄰眷村的享有特殊待遇可獲補助,但「海南村」沒有。

台大將成為貴族大學?

  • 2009-09-30
  • 中國時報
  • 【羅竹平】

     筆者有幸任教於全國唯一的農經系所,去年忝列本系甄選入學的招生委員,對於五十多位來面試的同學出類拔萃的成績表現,印象深刻!而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多數同學出類拔萃的家庭背景。 

     這五十多位來甄試的同學中,大概七成來自台北縣市,普遍來自好學區學校或貴族私校;總共只有十二位同學來自中南部。這些在學校成績和活動參與上皆出類拔萃的學生父母中,約一成是大學教授,一成是醫生,其它有企業主、基金經理人等;父母直接務農的,好像一個也沒有。難怪,系上的清寒獎學金,值金融海嘯之際,還是一直沒人申請。 

     普遍而言,北部學生英語程度比南部學生好。這也難怪,許多學生(大部分來自台北縣市)有出國旅遊、遊學、或當交換學生的經驗,有人甚至每個暑假都出國。除此之外,他們興趣廣泛地參與多項「貴族」的活動、學習「貴族」的樂器。所以當偶爾看到甄試同學(中南部學生)中有人的興趣只有打籃球、彈 吉它這類「免錢」的活動時,不免覺得落差很大。盡管他們學測成績相同,有「貴族」氣息的學生,在分類評分表上,當然是比只能從事「免錢」活動的學生占優勢。 

     在高度競爭下,差一分就差很多;然而,有些成績和優秀是可以用錢堆出來的。一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能獲得跟從優渥家庭的孩子一樣的成績,豈不表示其更是「可造之才」?更適宜來台大?在我看來,甄選入學不僅「強奪」了弱勢家庭獲取好教育資源的機會,也波及一般家 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得硬擠出教育預算,要孩子從小學這學那,弄得雙方都很累。 

     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說:「多元入學用多元標準取才,本意良善,但往往為顧及公平,卻犧牲正義,窮人家的孩子沒錢從小補才藝、也常為了幫忙家事無暇參與社團活動,缺乏相關經驗及得獎資歷,甄選入學時難免吃暗虧。」不知道其他系怎樣,至少在台大的這場招生甄選裡,甄選的遊戲規則的確是這樣: 有些人因為有錢而獲得了良好的教育機會。 

     廣設大學之後,名牌大學還是窄門。教育部要把這道窄門畫分為二,百分之六十歸於甄選之門,這好似為「菁英家庭」廣開了名牌大學的窄門。然而屬於金字塔中下層的尋常家庭,窄門比聯考時至少窄了一半,因為只剩下百分之四十的名額,留給他們憑實力去考取。彼何人也?豈不願意每年出國遊學以增進英 語?又豈不願意學習多項才藝,讓人生更豐富又增色甄選資料?銀錢不夠而已! 

     如吳老師所說,多元入學,本意良善,但現階段制度本身容易流於「多錢入學」的偏差。在修正這個制度的「排貧」偏差之前,就擴大辦理,也許不久之後,台大將成為公立的「貴族」大學。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經系助理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