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6 13:45:07瀏覽372|回應0|推薦8 | |
愛是一切的目標
這世上的人們,不管他們選擇怎樣生活,決定追求什麼,無論他們在別人的眼中是好是壞,追根究底,他們的目標都是『愛』。人們若要長久合作,『愛』也是決不可缺少的基礎。 滿身名牌的女孩大家說虛榮,她的虛榮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目與羨慕。而引起別人的注目羨慕,不正是因為她想要人們的注意與肯定嗎?她所真正在追求的,就是這種『被注意』、『被肯定』從而確定她有在『被愛』的感覺。這其實很像是一個小孩在班上得了獎,回家就立刻向父母炫耀,希望得到他們的注意與稱讚一樣的行為。 花花公子們是很缺德,他們以征服女性來證明自己的魅力。而他們又為什麼必需一次又一次的證明自己的魅力?因為他想透過那些被征服的女性向自己證明,自己是多麼的受人重視,多麼的『值得被愛』。 憎恨別人的人是在追求愛,因為他打算清除那些阻擋、或傷害他去愛的人們。忌妒別人的人是在追求愛,因為他害怕別人奪走他的愛,或是占據他被愛的資格。 戰場上英雄的勇猛,多半是出於他對自己的家、國家或同袍的愛;刻薄商人的吝嗇,則可能是因為他認定,只有當自己有錢時才有可能被愛;出世離家的修道人所追求的,則是更廣義更全面的愛。若是失去了愛的支撐,即使得到了財富、權勢或榮耀,都會變成是空虛而沒有意義的。 反過來說,若要羞辱一個人,我們通常則會以貶低的字詞像是『醜』、『笨』、『賤』等言語來向人們說明,此人是多麼的不值得被愛,全力否定這個人被愛、被關懷的資格。 總之,追求財富的人在追求愛,追求名聲的人在追求愛,追求榮譽的人在追求愛,追求快樂的人在追求愛,追求愛情的人當然是在追求愛,連在追求真理的人也都還是在追求愛。 佛教強調慈悲,儒家強調仁,基督教強調愛,這些在歷史上最有智慧的人們,不約而同都在強調的,其實是一樣的東西。只是在解說的細節上,實行的方法與著重點上,因個人、文化與時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而已。 愛,才是我們精神上唯一真正在追求,在需要的東西。這是天生自然的傾向,不需學習,完全是一種本能的需求。 為什麼『愛』會這麼重要?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雖然自成個體,但也本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部份。我們天生會去追求與週遭人們還有環境『合為一體』的感覺,因為我們本能上就知道,我們的個體只是『一部份』,要藉由『愛』的交流來與週遭環境連結融合之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所以一個失去愛的人,才會覺得空虛,孤單,不安。『愛』,便是人在世上的使命,我們生活的意義,甚至是天人合一的要訣。 『愛』是人與人,甚至人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黏結劑』。失去愛的人,將失去與社會,與這個世界的聯繫,本能就會感覺到自己是『多餘的』,『無用的』或是『被拋棄的』而驚惶失措,甚至因此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氣。相對的,擁有『愛』的人才有可能覺得『完整』、『充實』、『被肯定』,並得到真正的快樂。 我們靠『愛』組成家庭,而由家庭組成社會、國家時亦不能缺少『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老是要強調愛國、愛鄉、愛校等等,因為沒有『愛』,組織是撐不起來的,即使用嚴刑峻法或巧妙手腕勉強撐起,也不會久。 即使是在歷史上,有的是以強大軍力征服而得來的大帝國,『馬上得之』也不能『馬上治之』,必須安撫人民,讓他們知道新政府有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否則也是無法支撐。也就是說,如果打算使人屈服,可以使用武力;但如果想要進行完全的征服,只有愛才能做得到。 然而,『愛』不僅是溝通連結人與社會之間的工具,更是溝通人與世界,與自然之間的必要橋樑。『愛』的範圍,以及藉由它所能做到的事,可以超乎許多人的想像。 現代社會缺乏『愛』 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是越來越厲害,隔膜的產生是因為交集的減少。 以家庭來說,以前的家庭平均起來比現在溫暖。這是因為,以前的人家中多半有家庭主婦全職顧家,家中老人小孩或病人都能得到親人全心全意的照顧;以前沒有電視及遊樂器,所以一家大小回家後經由閒聊或其他團體休閒活動可以經常互相溝通;以前許多人的工作沒有現在緊張,所以情緒不必整天繃著,大多數人不必經常加班,可以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而今天,我們則是生活在一個小孩三四歲就要離家上托兒所,放學回家家中也多半沒人,爸媽即使下班回家也是忙自己的,要不就是各自守著電視電腦。父母子女的關係根本就很淡薄,生在這樣家庭中的小孩,能跟父母培養出多少感情?所以人們常感嘆說越年輕一代的孩子越是不孝,並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 而這樣隔膜的真正原因,並不僅僅只是因為幾項如電視之類科技產品的發明。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的精神傾向本是如此。整個社會都重視『利益』,而普遍忽視建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要性。追求維護生存或其他物質上的利益並非惡事,本來也確實是生活之所必需。但若是為了已經相當豐富的物質利益,再去踐踏自己已經十分貧乏的精神需求,那就絕非明智之舉。 這種唯利是圖的觀念,即使是在最應該嚴肅無私的場合,像是做學問上,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比如平常一本介紹植物的書,除了形容這種植物的外型與何時開花結果之外,最重要的部份便是要搞清楚它對我們有益還是有害?如果有益要如何使用?有害要如何避免? 就好像是有人要介紹一個人給你認識,結果他除了這人的姓名、身高、體型、髮色、種族與年齡之外,只告訴你這人對你有益還是有害,是否可以加以利用等等。經過這樣的介紹,又毫無任何溝通的誠意之下,我實在不能認為我算是『認識』了這個人。而這種純為『分類方便』與『驅利避害』的粗糙沒感情的『研究』,在今天似乎仍然佔著優勢。 並不是我打算反對科學分類或科學方法,只是發現這個社會太過重視外在利益,以至於過度的忽略了人類天生精神情感上的需求。而這種重視利益,以『驅利避害』為最高指導原則的態度,它的來源並非智慧,亦非我們的優越感,而是來自於我們的恐懼。 以恐懼統治的社會,人們才會唯利是圖,才會把周圍人都當成競爭對手,而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當然會相互疏離冷漠。 隔離與融合 從人類最初建立的那棟茅屋開始,人類為了逃離來自大自然的危險與不方便,竭盡所能的建造了一個人造世界來與自然隔離,把不受歡迎或對我們有威脅傷害的自然現象,都盡量隔離在外。以當時的人類而言,這並沒有錯。即使螞蟻也築蟻窩,小鳥兒們也要築巢,這談不上有什麼不對的。這種隔離給我們帶來安全感,使得我們不會直接遭受到自然現象嚴酷面的威脅。 但在文明越來越展開,科技越來越發達,一般自然現象與自然生物對人類已不能造成大威脅之後,還在繼續進行這種以恐懼為基礎的隔離與排斥的動作,那就變成了一股對於自然與對於人類雙方共同的大災難。 就像是一個幼兒開著塑膠做的玩具車四處亂碰亂撞,一般人只會一笑置之,甚至還覺得可愛;但若是一個大人還在開著大卡車在四處亂衝亂撞,那就會是災難,甚至釀成慘劇了。 在人類力量還弱的時候,我們做事不負責任還不會怎樣,大自然能夠包容消化,但以現在人類的力量,再不去學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力量再大也只是會傷人害己,更顯得自己愚笨可笑沒遠見罷了。 若得要舉個實際例子,那就是那些一年四季都開著空調的玻璃帷幕大樓。它毫無必要的與自然完全隔離,結果是裡面工作的人不見天日,基本上完全依靠人工照明,連外面是天晴天雨都搞不清楚,呼吸的則是從中央空調『統一發放』的空氣。 單調、無味、壓力大是它給人的感覺,浪費能源與疾病傳播 (因為一大群人關在一起重複呼吸著相同的空氣) 是它的特點。它不自然到了極點,對於人類與大自然雙方都沒有好處,唯一的『功用』大概只是能讓少數個人或集團,賺到更多的金錢而已。 而這種與自然的隔離,並不光是只表現在房屋的建造上,也表現在人類文明對於自然的態度上。在整個文明史中,人類經常『忘了』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份,喜歡把自己與自然分開來說。 早期人類是懼怕崇拜自然,後來直到現在就是把自然踩在腳下,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認為所有其他的生物都只是為了讓人類取用而存在的。這在感覺上,就像是古代人一昧相信太陽、月亮和星星都繞著地球轉一樣,是種毫無理由的夜郎自大式思考。 也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以自己為尊的態度,才會發展出這一套只打算為人類『驅利避害』的學問與社會思想。偏偏在科技發達的現在,若再繼續這種幼稚的思考方式,很諷刺的,對於全人類卻將是有害無益。 為何到了現代,就不再適合追求與自然隔離?因為這種對於自然的『隔離』動作,總還是有把對方當成『敵人』與『潛在危險』的味道在裡頭。而以今天人類的能力,若再排斥自然,與自然打對台,在地球上,那都只會是個兩敗俱傷的收場。 但其實人類根本早已不必對自然如此的驚懼,至少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該開始學著與自然分庭抗禮,分工合作。我們已擁有了足夠的能力,獲得了與地球自然『做朋友』的資格。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把它當成『外人』甚至『敵人』實在是很不智的。 所以我們該改變想法,除去對自然的敵意,重新學會去愛自然。這應該不會很難,因為『愛自然』早就已經是我們的本能,存在於每一個人類的血脈中。無論我們住的地方照明與氧氣有多充足,我們都還是需要陽光綠地與花草點綴。因為這不只是我們生理上,也是心理上的天生需求。 想想,當一個人登上高山,或是面對大海之時,看著天地如此廣闊,感受自己的渺小之時,誰不會打從心底發出歡喜讚嘆,並且把這樣的感覺當成是種享受?不覺得奇怪嗎?為什麼一向自高自大的人類,竟會喜歡被自然包圍的『渺小』感覺?其實,是因為這是一種再度回到自然懷抱,成為自然一份子的感覺。這種感覺,算是最簡單的『天人合一』,是一種不須任何努力,大家天生就可以享受到的,虔誠而莊嚴的神聖喜樂。 而從這種喜悅,要去發展對自然的愛並不難。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看衰敗的花木、瀕死的動物或是飢餓到皮包骨的兒童。而大家都喜歡看盛開的花木,生氣勃勃的動物與健康活潑的孩子。這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裏都知道,我們本就是自然的一部份,照顧自然本來就是在照顧我們自己。就像前面所強調的,我們一生在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愛,是『成為一體』,並不是其他的東西。 有人曾告訴我,癌症發生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某些細胞喪失了與其他細胞溝通協調的能力,一昧自顧自的尋求自己的發展,而在短時間內在人身體中壯大。癌細胞擴散時,看似勢力強大銳不可當,但到最後,結果卻是殺死了個體,而與其他體內細胞一起死亡。我不知道這種說法有多少科學根據,但這與人類現在的發展模式,實在是太相像了。人類無法離開自然而獨活,我們必須認清這一點。 一個人身上的某個器官若是打算只顧自己,不但無法生存,還會拖累其他的器官,危及整個個體。而人類身為地球自然界的一部份,也不能只打算獨善其身,因為人與自然本是一體。而那個能溝通人與人,人與自然,使大家和平相處的利器,就是我們本來就已經具備的『愛』。 所以,試著拋開恐懼,用愛來連結這個世界吧。 本文已經在香港的《作家月刊》上發表過了。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筆名。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