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的希望地圖綜合分析報告
2008/04/23 23:26:06瀏覽2021|回應1|推薦10

我們的希望地圖

2008/2/29 ~ 2008/4/11
綜合分析報告

郝明義


1. 參與者分析
2. 七類希望分析
3. 學者與專家的思考方向建議
4. 未來如何與政府對話
5. 結語

親愛的朋友:

4月11日,我們的希望地圖(http://hopemap.net,以下簡稱「希望地圖」)活動告一段落,前後6個星期共收集到共蒐集到18,440個希望(網站11,517個,實體張貼板6,923個)。以下是整理分析:

一、參與者的分析

網站11,517個希望的參與者資料分析,如:附件一

不論在選前或選後,希望地圖上的聲音,與許多政治人物所強調,並因而為主流媒體所重視的一些新聞焦點,始終大有不同。

以選前而言,有段時間當「一中市場」、「綠卡」、「踢館」這些關鍵字所代表的新聞,佔據大幅新聞媒體版面的時候,在希望地圖上談論的人卻寥寥無幾,是倒數排名的希望。那段時間,希望地圖上大家最熱切注意的,是「住在台灣的人都是台灣人」、「我希望馬路是平的」這些希望。

選後,馬英九與蕭萬長總統及副總統當選人,積極推展「三通」,成為媒體注目焦點。但如果以「三通」為關鍵字來搜尋一下希望地圖會發現,談論並贊成「三通」的人,雖然比前述例子多了一些,但仍然是排名40名以外的希望。

再來看馬蕭在競選期間一直強調的「拼經濟」。希望地圖上以「經濟」為主題關鍵字的希望,最前面的排名至少在200名以外。然而,這又不表示希望地圖的參與者並不重視經濟,只是重視的角度不太一樣。排名第11名的「進步的迷思」,就是一個不以經濟為主題之名,談的卻是經濟的希望。但這個希望的重點是:
「我希望這個社會能夠看穿進步與偉大建設的迷思。……我希望我們存在的社會可以不必以過度消費與浪費地球資源來換取經濟進步的繁榮假象。」
而希望我們的新總統能在經濟起飛之外,還可以注意到弱勢族群、貧富差距、大家買得起平價房子等的希望,更是所在多有。

我想透過以上說明指出的是,希望地圖的參與者,相當有別於對政黨與選舉熱情的支持者。他們大多對社會與自己的生活另有關注的重點,並且提出自己的價值觀。而提出的過程,他們又相當冷靜、理性,自有主張,不輕易受別人情緒的挑動。

希望地圖參與者之所以如此,在我請教過的人當中,夏鑄九教授的說法可能最簡潔也最直接。他說,「希望地圖所呈現的價值觀,就是台灣市民社會的價值觀」。他認為,這種價值觀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會被太象徵性或認同的問題所困惑,所以他們重視的不在於統獨,也不是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發展,而是生活可以改善,有個livable, sustainable的生活環境。「民進黨過去不是沒有嗅覺聞得到台灣市民社會的這種價值觀,只是過去八年他們太快就失去了這種嗅覺,太快脫離台灣社會。這是他們敗選的主因。」

事實上,希望地圖參與者發出來的聲音,絕不只是一些特殊但少數,或者說「另類」的聲音。光拿最近一個月的新聞來比對,就看得出希望地圖上的許多希望,和大眾媒體的生活議題結合得多麼密切。


二、七類希望分析

如何把希望地圖上的希望,送交給新總統,如先前跟大家所做的說明,我們本來打算只選相同希望數排名前二十名的希望。這段時間,我們也接過網友的建議,認為希望不分大小,不應該以排行榜的方式來選擇前二十名。

我們同意,每一個希望,都是由個人的需求與心願出發,再微小的希望,再個別的希望,都有它需要被照料的意義。事實上,所有網路上的12,000個希望,都將持續公布於網上,我們希望新總統有機會的話,可以上網聆聽所有這些聲音。但是就我們必須選擇一些希望,以請教於學者、專家的意見,並轉交新總統參考而言,則不得不以排行前二十名的希望為篩選的主要標準。

不過我們也新加了一點調整。那就是除了前二十名的希望,我們從排行前一百名的其他希望之中,選擇與其相關的希望,綜合做了分類。這些分類如下(「+」號前是前二十名的希望,「+」號後是前一百名的其他相關希望):

1.有關生理與心理健康的希望 13個

將”不孕症”夫妻所做的自費醫療支出,納入健保或育兒補助內!
將牛乳產業列為國防農業
提昇國人心理健康的品質
請總統候選人提出國家的精神心理衛生政策
政府應重視幼兒自費疫苗全面接種補助政策

希望能有幫助精神病患的政策
我希望台灣可以成為醫療、養生、喜樂之地!
護理人員工作十五年(含)以上者, 一律轉門診及學校當校護或老師
希望台灣是大家想要養育孩子的地方
給自殺遺族關懷
醫療體系能夠從人本的角度來對待病人
緊急醫療制度的建立
好好照顧老人
育兒補助
優質的老齡社會
拒吸二手煙

2.有關教育、閱讀與文化相關的希望 15個

讓孩子們快樂的成長
孩子能在安靜、美麗的環境中長大
但願大人的言行,可以成為孩子的榜樣!
5千元文化支出列入所得扣除額

圖書館建設
圖書館閱讀宣言
讓每一個小孩子都能夠有飯吃, 平等受教育的機會,順利的長大
兩眼都看,才有深度
走出成見,放大台灣
創造無書包的基礎教育
圖書館
不要一直放煙火
體育的重要
新總統應更重視文化與生態
提升文化意識

3.有關族群、弱勢團體及性別權利的希望 11個

住在台灣的人都是台灣人
落實同志人權保障
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公民而不是選民
救救最底層苦民
周美青女士繼續她所從事的工作

我是大陸配偶,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
關懷身心障礙者 及弱勢族群
希望每個女性都不用再害怕
保障移民/工人權
不再有家庭暴力,不再有虐童事件了
建立個人公民認同,尊重社會多元文化

4.有關生活空間與品質的希望 8個

我希望馬路是平的
便捷挑戰安全的自行車道

台灣每條路都有可以讓行人走的人行道
城市再造新美學,打造百年好地基
噪音防治法的修訂
落實寵物的管理制度
正視流浪貓狗的生存權

5.有關生態環境與發展的希望 11

★ 緊急呼救,開始吃素,加入環保!
進步的迷思
綠化大地無限生機

停建蘇花高,以保存台灣僅存的淨土,揭示台灣新的生命價值觀
補貼大眾運輸
樂生、溪州、三鶯都保留
成為環保減碳的模範國家
開發破壞一塊土地就相對的種植等量的樹木
台灣可以全面使用省電燈泡
跳脫私人汽機車的思維

6.有關司法改革的希望 4個

建立一個人民信賴的司法制度

馬英九先生能親自向被台灣司法蹂躪十七年的八旬老嬤道一個歉!
司法改革尊重現職考生的權益
我提法官及檢察官任用時改革提議

7.對媒體的希望 6個

管束新聞媒體

希望大家關掉電視,做更有益身心的活動!
媒體人自律,堅守理性、中立,善盡職責
透明的國會
成立國會直播電視台
陽光照到的地方,没有貪腐

以上7類希望,在前100名希望中,共佔65個。
我們據以找學者、專家請教對政府建議的,也就是這7類希望。

三、學者與專家對新總統與新政府的政策方向建議

1.有關生理與心理健康的希望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長黃達夫,認為新政府最重要的工作,還是健保的改革。在這方面,他認為新政府需要對馬蕭醫療白皮書裡所描述的一些矛盾的情況拿出對策。這個矛盾就是:台灣一方面標榜擁有「全世界最方便、最自由、最經濟、最有效率以及滿意度最高的健保奇蹟」;一方面又高唱「健保入不敷出,醫病雙方皆苦不堪言」。

黃達夫認為,政府有責任告訴社會台灣醫療品質的真相:結核病誤診率廿二%,死亡率是美國的廿倍,末期腎病發生率是世界第一,糖尿病死亡率居亞洲之冠,麻醉致死率為日本十七倍,乳房X光誤判率七十八%,而且病理報告沒出來,可能就被開刀,因護理人力配置不足,住院病人死亡率可能增加卅一%…,這樣才能打破許多人對「俗擱大碗」健保滿意的迷思。
黃達夫指出,健保實施不到五年就入不敷出,是全世界最快面臨破產危機的制度,而且,制度設計使它無法遏止濫用與浪費,所以台灣的醫藥衛生體系百廢待舉,距離改善全民健康的目標還很遙遠。他並引用國家衛生院溫啟邦教授的研究說,雖然,全民健保的實施讓納保率從五十六%增加到九十八%,但十年後,除了少數弱勢族群的死亡率有少許降低外,全國平均死亡率並沒有因為可近性、可及性的提高而減少。

對於不孕症患者希望治療費用列入健保或育兒補助的聲音,我訪問了新光醫院副院長張珩、衛生署國健局副局長吳秀英、前立法委員沈富雄、心理醫師王浩威等人。幾位身分背景不同的人士,都認為不孕症提出這個需求涉及的因素很多,從生理上的病因,到個人婚姻生活的步調安排,到台灣社會傳統需要生子傳代的價值觀,都在其內。由於不孕症患者的治療費用又的確昂貴,新光醫院副院長張珩認為,如果政府考慮這件事情,可從加入範圍限制的角度思考,譬如限於生理學及解剖學上的病因所導致的不孕。

對於許多人呼籲政府制定國家心理政策,或應對自殺的防治,張珩、吳秀英及王浩威,都認為現在政府各級單位都已經做了許多事。譬如各地的「自殺防治中心」、「社區精神醫生網」及「社區營造中心」等等。接下來,王浩威認為,應該訂定「心理健康促進法」來總合其事,使許多事務的推展更見成效。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已訂有「心理健康促進法」草案。

2.有關教育、閱讀與文化相關的希望

洪蘭教授認為,政府對教育可以做的事情,首先是讓教育、科學、文化的預算,回歸憲法規定所佔各級政府的比例。其次,是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她認為補助大學五年五百億的卓越計畫就應該檢討。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偏遠地區,尤其是原住民部落的資源極度缺乏。所以她自己目前重視與投入最多的,就是對偏遠地區的小學提供各種自己可以找到的協助。

再來,洪蘭教授認為,教育經費的使用,要在執行上真正用心,而不是做表面工夫。過去透過教育局發下去的教育經費,很多都被扣下使用到選舉上,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教育經費一旦用來做表面工夫,我們看到的學校的硬體建築會很漂亮,但是軟體方面就不對稱。許多學校的圖書館都多年沒有預算採購書籍。而限於採購法的因素,採購來的書籍又往往品質很有爭議。這些都是教育經費沒有善加使用的結果。

還有,學校即使硬體外觀很好看,但是教室鮮有潔白平整的牆面。在洪蘭教授的記憶裡,除了少數私立學校之外,台灣的中小學教室牆面都不但談不上美觀,更多的是剝落不堪,以及「壁癌」橫生。(這和海砂屋多,氣候又潮濕有關。)
學校的環境都如此了,學生家裡的空間環境也可能有問題。到了偏遠地區,就更顯著。

3.有關族群、弱勢團體及性別權利的希望

政治與社會觀察家南方朔,指出要解決族群問題,首先要求立法,譬如像「反挑撥利用族群離間法」,並將之編入國小教科書。
他對「救救最底層苦民」這樣的呼聲,指出一點:台灣其實不是M型社會,而是「三分之二型社會」。「三分之二型社會」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裡有三分之二的人,其所得與經濟條件其實是不受影響,或受的影響不大,但是另有三分之一的人,會越來越拉大其落差,而「苦民」指的應該是這三分之一的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經濟學家和社會福利學家等共同思考如何定義「苦民」,再找出解決之道。

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認為,過去幾年由於藍綠的政治角力,政治人物對於同志議題雖然在概念上不是很清楚,但為了政績表現,加上民間團體的積極推動,同志相關法律算有些許進展,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明定不得因為學生的性傾向和性別特質而有所歧視,2007年則修訂「性別工作平等法」,明定在職場不得因為員工的性傾向而有所歧視,所以同志在教育與工作權上已經有基本保障。
在更多的同志人權方面,其實中央政府與台北市各有一個「人權基本法草案」,但是至今尚未通過。

如果希望同志有結婚權,有下列幾種方式:
修改民法:目前的民法規定結婚是一夫一妻的結合,如果將「夫妻」改成「配偶」就可以將同志婚姻也納入。
立法通過「同性婚姻法」或「同性伴侶法」。
還有,立法可以通過「同居伴侶法」:這樣,適用範圍不只是同志,而將異性戀當中有同居關係但不願走入婚姻的人納入,讓他們的小孩、共同財產、相關權利得以有所保障。

除了訂立相關法律,還可以由中央、地方政府公開舉辦促進公民對話的大型研討會,讓同志與大眾進行公民對話,促進彼此的瞭解。
此外,也可以立法通過「反歧視法」,將各弱勢族群皆納入法案範圍。
(王蘋的詳細意見,請見附件三。)

台灣人權協會理事長劉靜怡,對新政府的政策思考方向建議有三:
一,把馬蕭人權政策白皮書裡現有說是要做的事情,切實進行。
二,補上目前政策白皮書裡不足的地方,譬如:就國際人權的標準而言,國家應該設立一個「國家人權委員會」。並且就聯合國人權宣言而言,應該考慮廢除死刑。
三,為了完全解除族群議題的魔咒,也為了真正讓自己新生,國民黨需要就自己在歷史上的人權紀錄,做一次徹底的公開與反省。

4.有關生活空間與品質的希望

以「我希望馬路是平的」為主的這一類希望,我請教了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前台北市社會局長鄭村棋,加上公路總局養護課林進發工程師。

夏鑄九認為:台灣的市民意識,對生活空間與品質的需求已經升高到一定程度,但是今天台灣的各級政府,行政機關的機能,卻無從滿足這個需求。這是國民黨在2000年之前精省,造成制度崩解,所留下的後遺症;也是民進黨在過去八年沒有在這方面投下心力改進的後遺症。
他表示,馬路之所以不能是平的,就是因為有太多部門在管,很難整合。除了台北市之外,其他縣市也有因為要虛耗預算,所以確實有挖挖填填的事情。
他認為,台灣需要根本的政府改造,行政區域重劃。夏鑄九的詳細構想,如附件四

鄭村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每個縣市都有路平專案,馬路卻總是不停地挖,不停地補,又做不好的原因。他認為其中有官僚體制的慣性思維與作法因素,也有現在的政府已經是一部千瘡百孔的舊機器因素,因此,不論任何公共事務,如果主事者不帶頭看出其「公共性」,並且身體力行,官僚就會自動切割處理。馬路難以是平的,牽涉到各級政府編列預算的心態、與民意代表的互動、不同行政單位之間的協調等等因素。

公路總局養護課林進發工程師則從第一線工作者角度提了一些補充意見:
I.建置共同管道,道路要避免管線單位設置人手孔蓋及路面開挖後修復不平整情形,設置共同管道是最徹底解決之道,然而建置共同管道經費相當龐大(1公里約5千萬至1億元),礙於經費難以立即全面推行。建議可在管線人手孔蓋設置較多路段,編列經費分年分段辦理,以逐年建立共同管道,徹底解決路面因埋設管線經常開挖等問題。
II.孔蓋地下化及減少孔蓋數量
III.加強管制管線單位路面開挖後修復品質
IV.提升坑洞修補品質

他的詳細意見,也請見附件五

5.有關環境與發展的希望

我請教了荒野保護協會的李偉文,鄉土關懷委員會召集人廖惠慶,蘇花糕餅舖網站李佳達,他們的建議是:

I.立法院盡快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並增定具體的減碳目標,以符合國際潮流。

II.建立透明公開的決策機制:立法保障所有社會團體,可以在公共建設規劃設計的初期就被納入討論機制中,所有審查會資料公開、並保障社會團體發言權,所有規模較大之建設,皆應舉行具法律效力之聽證會,向全民說明。

III.培養公民參與的專業能力:由重大建設個案撥百分之一作為NGO基金,讓社會團體在公共事務上能夠有經費進行專業研究,監督政府施政,並於未來侵害人民權益時,能由公益團體聘請律師替人民向國家或企業打官司。

IV.重新檢討目前爭議重大建設如蘇花高、大煉鋼廠之設立,計算並公布台灣排碳量的分佈狀況,要求污染量大的企業確實負擔起補償責任,以落實環境正義的要求。

李佳達另有完整建議文章如附件六

6.有關司法改革的希望

我請教了司改會執行長林峰正。
林峰正認為,新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是學法律出身,又曾任法務部長,所以他應該對台灣司法界的實際狀況,改革的需要,最清楚。何況馬英九在競選期間自己就深有感觸。
林峰正的建議是:
I.儘速通過「法官法」。讓法官的晉用及監督機制,用一個新的方法啟動。檢察官也準用這個法。去年底,這個法幾近通過,但最後關頭卻止步。他希望國民黨這次重新執政,加上立法院的優勢,可以使這個重大的改革前進。
II.確實執行刑事訴訟法裡的「人權條款」,防止檢、警、調辦案的濫權。
III.法學教育的改革。

林峰正還特別提醒一點,每個檢察官原來就擔負的一個任務是:推廣「法治教育」。過去,這種推廣工作都是在說一些「不要吸毒」、「不要中輟」、「不要犯罪」的事情,但是林峰正認為今後要有更符合公民意識的做法。
司改會本身以美國為範本,新編公民教育課本,拋棄傳統談「選舉」、「開會」等議題,而改以「權威」、「隱私」、「正義」、「責任」為四個主題。目前避走教育部國教司的路子,而自行訓練幾千名種子教師,在全國幾百所小學推廣。

7. 有關媒體的希望

這一類希望,我想主要應在於媒體自律,並沒有再請教其他學者與專家。
國會的透明化,則有待政府回應。

四、未來如何與政府對話

「我們的希望地圖」在開始啟動的時候,就未來如何讓新任總統聽到參與者的聲音這一點上,最主要的想法是「編輯出版一本《希望之書》,於520新任總統就職時,以適當的方式送給他,告訴他這是我們參與拼圖的人交付給他的希望地圖,希望他參考。」

但是在希望地圖啟動之後,因為不時聽到有人在問一個問題:這些希望會不會只成了不會實現的夢想?所以我們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希望送交給總統候選人之後,讓他們有所回應與承諾,日後再據以觀察其承諾實現的程度。

這樣我們在選前的3月20日舉行記者會,提出與未來總統當選人對話、溝通的計劃。也承蒙兩位總統候選人出席的代表俱表示,不論當選與否都支持這個計劃。

最後,我們也非常感謝馬英九先生在選前最後一天,親自簽名支持希望地圖的這個計劃,給予重視與回應的承諾。


選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們經過與馬英九辦公室主任羅智強先生聯絡,得知他們有以下顧慮:一,希望地圖的前二十名希望轉化為政策建議之後,馬英九先生本人無法圈選哪些可以採納為施政政策,而必須待他就任為總統之後,才能交付行政院長及其閣員加以考慮。二,因此必須於就任後有一段時間之後才能回覆。

我們覺得以上顧慮合理,因此,也相應調整這個辦法定案如下:

一,我們整理到四月十一日截止的總希望清單。

二,我們就總清單的前二十名,加上前一百名的其他相關希望,做出7種希望的分類,送交新總統參閱。同時,我們也邀請相關學者、專家來參與討論,提出對新政府思考政策方向的建議。

(原計劃由學者、專家來參與討論後,提出「實際政策建議」,因想到政府才應該是政策的制定單位,民間無法越俎代庖,因而修改為請學者專家提出「思考政策方向的建議」。)

三,在4月22日記者會上,我們把以上希望的綜合分析,與思考政策方向的建議,也就是本綜合分析報告,請馬英九先生辦公室羅智強主任代收並轉交。
馬英九總統就任後,交給劉兆玄行政院長及閣員研究之後,在最長不要超過三個月的時間之內,能提出他們如何參考這些建議的思考方向,以施政政策來回應這些希望。

四,至遲三個月,新政府提出回應希望地圖這些希望的政策之後,網友即可進行第一次滿意度的評分。
此後,每年520那一天,網友將回來看新政府提出的這些政策的進度與表現,進行滿意度的評分。新總統對於這些評分如果覺得需要答辯,可以在網上提出解釋。
然後,希望地圖的網友根據他的答辯,再來提出一次滿意度的評分。

五,如此一年,兩年,三年,四年的累積,希望地圖的參與者就可以根據這些希望的政策實踐程度,當作給這一任總統打個考績的基礎了。

六,除了原始希望地圖的參與者之外,新感興趣的網友也可以登錄一個帳號,取得評分的資格。

公民如何監督政治人物,使得他們在競選活動結束,自己當選之後,仍然記得當初自己聽進去的那些聲音,實踐當初自己所許的承諾,一向是民主社會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以上嘗試,是想在網路時代,建立一個公民對政府溝通與監督的新平台。

再次感謝馬英九總統當選人願意承諾支持這樣一個實驗。也邀請所有希望地圖的參與者,大家繼續共同進行這個實驗。

五、結語

最後,我想特別再強調幾段在我印象特別深刻的訪談。

夏鑄九說,國民黨在2000年之前精省所留下的後遺症,也是民進黨在過去八年沒有在這方面投下心力改進的後遺症,造成今天的台灣已經是不可治理。

南方朔說,台灣不是M型社會而是三分之二型社會,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與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拉大差距。

鄭村棋說,政府主事者必須看出一些改革的“公共性”,否則,官僚系統就會切割,無以進行。

我同意他們所提的觀察,也相信新的總統與政府在馬上就要啟動之際,必須記得他們的任務不是要和過去八年的執政黨相區隔,也不是要接續八年前的執政黨的軌跡,而要有從頭也從新思考台灣未來,大破大立的準備和行動。

身為希望地圖的發想者,與共同發起人之一,我想在這最後的綜合分析報告裡,再加一個自己的希望:新政府必須對台灣人口結構及內容的改善,提出人口政策。在目前所見的政策白皮書裡,未見這一塊獨立思考。

台灣人的生、老、病、死的結構與內容,顯然到了必須整個社會都加以緊急的注意的地步。

生的部份,每六名婦女中就有一名是不孕症患者、每年18萬名新生兒的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每年有30萬名墮胎兒,這本身就是極大的警訊。如果我們再考慮進18萬名新生兒中,有越來越多是出生體重不足而有可能影響未來健康的情況;有七分之一是外籍配偶所生,而整個社會對這些母親與子女的接納,從法律到心態都還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那就更不能不特別看待。

(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曾經提供我一份澳洲政府鼓勵人民生育的新聞報導,澳洲政府自2004年開始實施的新生嬰兒獎勵計畫,對鼓勵澳洲人多生育孩子起了巨大的作用,造成2006年澳洲登記在冊的新生嬰兒有265,900名,35年來首見的一次高潮。不只是鼓勵新生人口,澳洲總理陸克文新上台,針對他們弱勢族群所提出的「被偷走的世代」補償誠意與決心,也很值得我們參考。)

老、病、死的那一端,也有很大的警訊。勞基法把強制退休的年齡延長到65歲,進一步確認了台灣老齡化社會的形成。然而,儘管台灣的健保制度有許多為人稱道之處,但是台灣人的病與死,卻和先進國家形成很大的落差。

在寫這篇報告的最後關頭,我正好有機會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溫啟邦教授有機會一談,得知癌症在1982年第一次成為國人死亡人數排名第一的病因之後,不但持續蟬聯第一至今,在1996年更成為死亡人數超過第二名加第三名總和的病因。2002年,再成為死亡人數超過排名第二加第三加第四名總和的病因。現在,台灣總共有100萬癌症患者,並以每年10萬名新生癌症患者,每年4萬名死於癌症的人數而在持續增加。相較於美國,從1990年代開始,癌症患者逐年下降,今天已經減少一半,我們的落後,是十分顯著的。

溫教授指出,台灣20~50歲的人特別不愛運動,差美國人四倍。65歲以上的人,運動量才跟上美國。而不運動,是台灣人罹癌四大主要原因中的一個。(其他三個是吸菸、吃檳榔與肥胖。)
所以如果我可以補充一個希望的話,就是請新總統和新政府,要從根源注意人口政策,改善人口結構與內容。

我們今天面臨的情況雖然可以說是十分新奇,但也十分嚴峻。一切,只看我們如何共同面對。

面對未來與未知,我們又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託於於政府。我從鄭村棋所說的話裡,引伸出我自己的一點感觸:「每個人都必須看出一些弱勢或偏遠問題的“公共性”,否則,我們自己就會切割處理,迴避面對。」不孕症患者、外籍配偶、貧困學童、身障者、烏坵居民的希望,可能都是離你我遙遠的議題,但是一旦我們切割,冷漠以待,最終,我們自己還是會共同承受其影響的後果。

這是我們要真正打開自己心胸的理由。這也是我們要懷抱希望,分享希望的理由。
在希望地圖上,真正使用最多的關鍵字,還是「希望」。
是希望,使我們來到今天這裡。並,前行。

郝明義 2008/4/22

http://www.wretch.cc/blog/HopeMap&article_id=9769346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ilingwu&aid=1810332

 回應文章

✽ 貓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加油!
2008/04/24 10:51

不管怎麼樣﹐還是希望老嬤嬤妳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