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8 17:30:05瀏覽1644|回應2|推薦19 | ||||
引用新聞:成大通識課 有人拿來賣 文/怡克納米斯(Mr.Economics) 原文出處:http://blog.mreconomics.info/2011/07/blog-post_28.html 成大的選課事件,我認為在各大學中都有,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會有,但解決選課問題,到底是公平問題、正義問題,還是經濟效率問題呢? 不管怎麼選,我都會選用「經濟效率」方式解決所謂的選課問題,正是公平正義放兩旁,經濟效率擺中間,各位看倌覺得如何? 大學裡有所謂的共同必修課,這些所謂的共同必修課基本上都是「通識課」,沒修完這些學分,當然畢不了業,正所謂僧多粥少,需求大於供給,供不應求,黑市價格就容易出現了。 大學課程通常是名額限制,我教過的班級,人數最多也不過將近70個學生,擁擠的教室看起來就很煩躁,加上是進修部的課程,學生上課時間本來就很難控制(學生加班遲到,總不能把門關起來等下課再進來),再加上人數愈多,教學品質容易變差,教學成本也會變高,但教學的收益卻是不變的(雖然大班的鐘點費會加碼一點),所以,我不太願意教人數過多的大班,但學校因為教學成本的控制,基本上不會開小班,所以大班教學變成是常態。 但選課問題,我倒是有點經驗,要趕走一些想混的學生,不施展一些經濟技巧,恐怕嚇走不了這群學生,所以,很簡單,選課按「需求」決定。 供需理論來說,課程的供給是一條沒有彈性的垂直線,大學生的選課需求和選課供給自成一個供需市場,以競標來說,當資源有限時,通常是價高者得。 請記住這句話,「價高者得」,這不是要學生出價(其實也可以,有台大教授就用過「捐錢」給慈善機構這招來比價),而是說怎麼讓有高度需求學生選上課,而趕走一些沒有需求只是想混學分的學生,也就是說讓資訊透明,讓有高度需求的學生被篩選出來,這就符合經濟效率的前提了。 所以,新聞說成大的校方將選課的問題限制在公平與正義的窠臼時,當然不會有經濟效率的結果出現。 我試過幾招讓高度需求的學生可以選課的方式,首先,名額一定是依校方設定,結果一定會來一群學生,我不認識他們,但他們通常多少認識我,而我會告訴他們幾件事:
依這種條件而論,自然而然地就會降低選課需求,回復到正常水準。各位覺得還會剩下多少學生?至於剩下的大概成績都不賴,還會被我當掉的,那就是不長眼,或者純粹想投機罷了!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