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0 20:38:37瀏覽5810|回應1|推薦4 | |
有人向數學家、理論經濟學家和計量經濟學家說道,一間沒有任何燈光的密室裡有隻黑貓,看他們誰能抓得到誰就厲害。 首先,數學家進去了,但拼了命也找不到那隻黑貓,結果發瘋了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其次,理論經濟學家進屋裡折騰了一番後還是沒找到黑貓,出來後卻得意洋洋的說他可以搞一個數學模型,然後很精確地描述他在房間裡的運動軌跡。最後,計量經濟學家躡手躡腳地走進房間裡,花了一個多鐘頭找尋那隻黑貓,卻只聽他在屋子裡大叫「哎喲,我的脖子被貓抓了一下!」 其實,這個房間裡根本沒有黑貓。 經建會在2009年發行消費券時所宣稱的經濟效果,根本上就是黑屋裡的那隻「不存在的黑貓」。 常說人笨一次是傻,連笨兩次是蠢,各位覺得臺灣再發一次消費券的話,我們會不會覺得政府很蠢呢?一定有人很樂意,認為平白拿到一筆錢不花白不花,哪有罵政府既傻又蠢的道理呢?這道理太容易懂,所以老百姓很樂意,相關企業主也很開心,政府應該年年舉債發紅包才是,至於政府是否犯傻或者是愚蠢,何必去關心呢?不知大家是否想過,舉債找那隻「不存在的黑貓」,累積的國債最後不是算在我們頭上,也會算在下一子孫的人身上,大家都希望政府犯傻灑錢,不就是變相淘空一個國家,淘空下一個世代嗎? 主計總處在8月14日發佈新聞稿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至1.56%,第3、4季經濟成長(yoy)分別為0.10%及1.90%,下半年的經濟成長率看來每況愈下,此時,商業總會卻認為政府應該再發消費券用以刺激民生消費擴大內需。很顯然地,企業界認為一個錯誤政策需要連笨兩次才能證明這個政策真的是愚蠢。 臺灣在2009年1月像每人發了3,600元的消費券(編列856.53 億元預算,並舉債支應),預計用以振興經濟,然事後根據國發會在2009年10月發佈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執行相關統計及影響評估報告」指出,消費券政策對2009年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僅約為0.28%至0.43%(原估計為0.64%),僅達預測值的40%到63%而已。此外,審計部「九十七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中指出這項消費券政策相關作業匆促,實際成效亦待觀察,另從統計數字觀之,消費券所發放的金額,和新臺幣發行減少的數額差不多,民眾是以消費券取代現金,乘數效果當然受到影響。 為什麼政府舉債發行消費券根本無助於經濟成長?道理很簡單,第一,經濟理論根本不切實際;第二,替代性消費無助於刺激經濟。 當年的經建會以為消費券能夠透過消費乘數擴大消費的作用,提高經濟動能,然理論上消費券若能振興經濟,只在封閉式國家才有其理論效果,在一般的開放式經濟體成效有限,而臺灣怎會是「封閉式經濟體」呢?舉個例子來說,政府發放的消費券即使全數花費完畢,也無法全然貢獻到國內經濟,除非消費者完全購買臺灣製造的產品(包含零組件),但事實上我們可能拿消費券買到進口產品(包含中國大陸與韓國的製品),或者拿去付錢加油,以致於有一部分的花費其實是被外國人賺走了,並無法把全數的消費金額全部留在國內。易言之,消費券的消費促進功能,部分會移轉至國外,間接促進他國的GDP。 此外,用常理推論也知道消費券只是拿來替代一般性的必要支出,完全沒有成長效果,因為民眾只是把本來要消費的3,600元,由於政府佛心來著,大家用消費券替代了原本要花的3,600元罷了。當年經建會模擬出的0.64%經濟成長率,那可得是大家全民亂花錢才有可能辦得到,但根據研究指出,臺灣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才0.36,也就是說當大家的口袋裡多了100元的收入,頂多只會花費 36元,剩下的64元存起來。如果大家都是理性消費,根本沒有邊際的生意可以賺到,只有大家瘋狂消費,浪費性的消費才有商機。以2009年的消費券為例,如果要創造政策宣稱2,000億元乘數效果的消費,那可是要大家瘋狂2.41倍才辦得到。華人間有存款以應未來的習性,既然這筆原本要花費錢會被我們「存起來」,卻用消費券替代,如此怎會擴大消費呢? 瘋狂消費才能提振內需,在通縮的年代中最佳策略是擁現金為王,又如何讓大家瘋狂消費呢?有些經濟學家建議,在需求不足的年代裡,應該用擴大財政支出來導引經濟成長,但這都是以GDP的思維來建議的。撇開GDP的思維限制,較低的GDP成長率真的是低度經濟成長嗎?所以,也有些經濟家建議,經濟成長低迷,或許應該讓經濟體自然復原,愈政策性干預,其負面效果可能得連本帶利償還,但經濟政策之所以為政策,這當中還有個「政」字代表了為政治負責,但政權來來去去,當真有人願意說真話,做真事嗎? 本文原刊於風傳媒 2015.08.19 已出版書籍:
怡克納米斯信箱:e-mail to me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