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04 15:58:03瀏覽7105|回應5|推薦26 | |
引用新聞:台灣雙薪家庭 養兒淪為月光族 文/怡克納米斯(Mr.Economics) 在人口統計學中,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CBR)的定義是每年每一千人當中的新生人口數,在台灣,2010年的粗出生率是千分之七點二一,不管是出生人口數還是粗出生率,紛紛創下歷史新低記錄。 台灣人為何不想生育?這不但是「經濟問題」,連馬總統都認為是「國安問題」,但回歸到事實面而言,台灣人不想生育的原因,大抵是「經濟問題」所致,因為,一對夫婦是否想生育,他們應該不會把思維層次上綱到「國家安全層次」,他們所盤算的是「養育的經濟問題」,純粹是「新台幣」的問題罷了! 如下圖,台灣的粗出生率就像溜滑梯一樣一路從1958年的千分之四十一點七降到2010年的粗出生率是千分之七點二一,經濟愈成長,但出生率愈低,這本來就是一種趨勢。 聯合報一篇報導說「台灣雙薪家庭 養兒淪為月光族」,我認為這個現象是存在的,既然存在就是事實,也就是說一對夫婦是否想生育的第一個理由,絕對是「經濟問題」。 要能夠養得起才決定是否生育,而不是生育之後才想是否養得起的經濟問題。前者比較理性,正因為養育支出會排擠其他的生活開銷,如果養不起而生育,這就是社會問題。 養兒育女這件事,絕非「船到橋頭自然直」這麼簡單,也絕非政府給幾塊糖,督促夫妻們趕緊上床努力做人這麼短視簡單。 養育的問題絕對是經濟壓力,我那兩個寶貝女兒,從出生起每個人的平均花費絕對是台幣兩萬以上,兩個人的花費,就已經超過台灣一個上班族經常性收入一半以上了,當然,養兒大不易啊! 以前念大學時,堂上教授就舉例說了Becker的家庭論,簡單來說Becker認為,當父母親的時間價值是生養小孩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當父母親的薪資上升時,養育小孩的機會成本也會上升,如果母親的時間的機會成本很高,在其它情況不變之下,則可以預期生育率會非常的低。 時間是父母親的資源,這個資源不是用來投入收產增加可預期的收入,就是在未來投入在養育小孩這件事情上。話說白一點,就是父母親時間資源投入生產,可以期望財富增加,但投入在養育這件事情上,卻不會有財富增加,反而是一種損失。雖然養兒育女有非金錢的效益,但坦白說,在這段時間上育兒的非金錢效益,很容易被非金錢的麻煩所抵減掉了。 有一段時間法國人不太想生育下一代,其實主觀想來我會以為是養育這件事會排擠法國人其他的生活資源與享受,生育這件事,是得花大筆錢來支應的,或許,還排擠到夫妻倆享受婚姻的時間,享受自由的空間,享受生活的優裕。 這正說明了當經濟愈進步,在其它條件不變之下,生育這件事會被市場機能所「淹沒」,高收入家庭因為收入太高了,養兒育女的勞務成本基本上只是九牛一毛,而且他們考量的經濟問題,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成本」問題,有時候甚至是未來的經濟收益問題,或者是財富的延續問題。低收入家庭,因為時間成本根本不俱敏感,或者是敏感性過低,所以低收入家庭的生育率會普遍較高,政府只要稍微一補貼生育,因為財務誘因的驅使,低收入家庭的生育率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變高,但也容易造成往後的養育問題,甚至成為未來的社會問題與成本。 如果生育這件事可以按照市場機制發展下去,以後大概只有有錢人和貧窮家庭會生育,前者拿小孩當資產,這是有投資報酬率的,但後者的生育,很容易是自然生育,或者是政府短期補貼政策下被扭曲的生育誘因,或者單純只是為了家庭勞力人口的增加。至於中產階級呢?生育誘因,可能會被經濟壓力所淹沒,人口結構會被嚴重扭曲。 該是生育率的貢獻者的中間收入家庭,生育的機會成本過高,當然會抑制他們的生育慾望,短期的政府財務補助,根本不會觸動生育需求,正因為長期的養育成本才是根本壓力,這也可以說明一件事,就是短期政府的生育補助,中長期來看根本不會對出生率有正面影響。 生一個小孩給個五千元臺幣,簡直是胡來,你願意為那少少的五千元無端的生一個小孩子嗎? 假使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小孩,一個月的平均育兒開銷是兩萬元,要養到大學畢業成年,再假定支出完全不變得情況之下(那是不可能的),年利率設為5%(設為財務報酬),22年後這筆錢約是960萬,若加入學費的話,千萬以上絕對有機會。也就是說,一對夫婦定時定額存兩萬,在報酬率固定為5%的條件之下,22年後會有一筆將近千萬的「退休金」,這有可能是生育的機會成本。 總結來說,政府若不有計劃的長期「干預」(就是補助)中產階級生育這件事的話,一個經濟體最重要的中產階級的消失,才是「國家安全」問題!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有福利就必須有穩定的稅收,但除了加稅這個沒人敢碰的問題外,改善租稅結構的事,政府是否也不敢碰呢?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