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拾菜 VS. 拾穗
2016/01/25 21:39:51瀏覽1447|回應3|推薦50

與聖經有關的世界名畫系列一:米勒「拾穗」

拾菜 VS. 拾穗

想想這個畫面:三位老阿嬤佝僂著身子撿拾田裏收割或採收後剩下遭淘汰的作物;轉下一個畫面:一個人正在拿著智慧型手機在撿作物的三位老阿嬤身後拍照;再轉第三個畫面:三位老阿嬤在派出所無助且心急地對員警解釋……

台南前些時日有一則新聞:三位年齡七、八十歲的老阿嬤撿拾菜園中淘汰棄採的高麗菜,遭到蔬菜盤商控告為竊盜,甚至提出高額索賠。儘管三位老人家和盤商各自據理各說各話,儘管農村不少居民對盤商行事氣憤填膺,儘管警方只能透過當地里長廣播宣導大家不要再到菜園去撿拾汰棄的剩菜,儘管三位阿嬤和盤商分別有選邊站出來聲援的網友,但當地嘉南里林里長的一段話值得社會大眾重視,特別是我們現在社會中有不少唯利是圖的人更應當深思反省再三。畢竟,人文的價值不全是以「利」作為追求與量度

  林里長表示,撿拾田裏採收完畢後棄採的作物,像高麗菜、土豆、菜頭、地瓜等,是農村愛惜作物的傳統文化,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會因此被依竊盜罪移送,那些被棄採的爛菜,若不撿拾,也會被當作肥料使用。高麗菜盤商擁有所有菜的所有權,在法理上沒有問題,但可以事先制止,而不是直接就蒐證提告竊盜,甚至提出高額索賠。

  「撿拾田裏採收完畢後棄採的作物,…是農村愛惜作物的傳統文化…」、三位老婦人彎著身子在田中撿拾作物的畫面,讓我聯想到聖經舊約《盧德傳》和因《盧德傳》所引發米勒所畫出有口皆碑的「拾穗」世界名畫。

世界名畫「拾穗」源於《盧德傳》

  聖經舊約《盧德傳》中的主角人物盧德,是一位生長在與以色列民有血統關連但信仰不同的摩阿布地方之外邦女子,後來嫁給一個從白冷到摹阿布逃避饑荒的猶太人家庭的長子為妻,婚後不久,盧德的丈夫與同住在一起也成婚的小叔都去世了。已守寡的婆婆納敖米決定回到自己亡夫的原鄉,向自己的兩個守寡的媳婦表明心意,讓她們恢復自由和獨身,他日再選擇合適對象嫁作馮婦,生子育女。第二個媳婦吻別了婆婆回自己家鄉去了,而身為長媳的盧德卻任憑婆婆苦勸也不忍也不肯離去,二人相偕到了白冷,當時正是開始收大麥的時候。

    怎樣生活是最現實的問題,一無所有的婆媳倆也要面對了。媳婦盧德主動對婆婆納敖米提出自己的想法,說:「讓我到田地裏去,我在誰眼中蒙恩,就在誰後面拾麥穗。」無巧不巧,盧德所到的麥田,正好是納敖米亡夫家族中一個有錢有勢的親戚波阿次所擁有。波阿次獲悉盧德對婆婆的孝心孝行,願意提供勝過像對家僕的待遇:也吃也喝烘焙的麥穗、餅和酸酒,以及准許她在麥田,甚至從麥捆中拾取麥穗。當納敖米知道善心的施予者正是他們的至親親人波阿次,獻上了祝禱:願那為從未忘卻對生者(指納敖米和盧德)死者(指納敖米和盧德二人的亡夫) 施慈愛的上主祝福這人!

    在古代近東各民族有一例律,「兄弟立嗣義務」,也就是說,一個人無子而亡,他的同胞兄弟應娶未亡人為妻,給亡者立嗣;如果沒有同胞兄弟,接下來是堂嫡親兄弟,再來就是本族任何親支。婆婆納敖米對盧德表明了她的想法,盧德同意並遵照婆婆所囑咐的事去做,波阿次因盧德賢德人品而愛她,與坦然承認他有近親的義務,決定娶盧德為妻,蒙上主恩賜,盧德懷孕,生了一個兒子敖貝得。敖貝得生葉瑟,葉瑟生達味,達味生撒羅滿……雅各伯生若瑟-瑪利亞的丈夫,瑪利亞生耶穌。波阿次是耶穌的先祖之一。

米勒「拾穗」啟示人道博愛精神

    米勒是生長在一個農耕家庭,童年時期曾幫助父親在田間勞動,因父母忙於田裏工作,祖母是他從小最親近的人。也因此,他對田裏的農耕生活和農家的田園生活相當熟悉,這些都一一在他的畫作中表現出來,而他所採用的畫作色調,於淡淡愁緒中帶出一種安靜寧謐的氛圍,畫作中人物的動作是這般溫柔敦厚,和諧地與天地相融相合,卻也呈現出他筆下人物於安份質樸,和一種以堅毅、甘於勞苦的工作態度回報上天賦予的尊嚴與榮耀。

     米勒的《拾穗》中有三位彎著腰撿拾麥穗的婦女,或許這三位是一家老中青三代婦女。瞧著這張名畫,我個人認為,中間的那位婦女,腰彎得最多,應該是最年輕的第三代,最左邊那位手背在腰上婦女,應該是第二代,最右邊的一位婦女應該是上了年歲的最長者,她略彎的腰、舉步似呼也有些吃力。無論是哪一代,從彎腰撿拾的動作上,可以想見「拾穗」的辛苦。然而,這個辛苦活ㄦ卻是窮苦人家求得溫飽活命的路子。

    《拾穗》所要傳達的是一種博愛人道精神,啟示大家要懂得「感恩」,擁有土地的富有人家要懂得感恩,在完成收穫時,要能給謙卑、有節制、慷慨、關懷貧苦弱勢、樂於分享的心,刻意留下一些作物,讓沒有土地收成的窮苦人家去拾取,以度溫飽。這是一種對創造天地宇宙萬物造物主的一種感恩回饋,將感恩的具象物資回饋給與自己同是受造物的其他人身上。

    為此,與其說撿拾田裏採收完畢後棄採的作物,「是農村愛惜作物的傳統文化」,或許更應當說「是關懷弱勢的博愛人道精神」。而這正是當今台灣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學習的功課,並且要相繼傳衍,代代留傳下去。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wweb&aid=44766967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愛惜作物
2017/03/15 09:39

如今更應愛惜作物,

撿拾農田殘菜愛惜作物是農村傳統美德,

筆者先母就曾以此方式養育子女。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8/26 00:52
發人深省的新聞,很精闢的比擬,您的筆觸總擲地有聲。
皖玉(bewweb) 於 2016-08-29 12:20 回覆:

感謝 Sir Norton.

願繼續與格友切磋互勉共進.

祝福你...

皖玉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1/26 11:01

感恩惜福
關懷送暖

希望這些美德可以永世流傳 

皖玉(bewweb) 於 2016-08-29 12:22 回覆:

感謝多硯坊.

也請原諒皖玉遲來的回覆和敢謝.

祝福妳和家人.

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