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3 17:43:50瀏覽460|回應0|推薦2 | |
一位女性「辛德勒」(上) 當年,當榮獲奧斯卡第六十六屆(2004年)七大獎項—-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剪輯、最佳音樂--的影片「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在台灣上映,得到觀眾熱烈回響與討論時,素來因憎惡和痛恨觀看恐怖畫面,在深思熟慮後,決定放棄觀看該電影,改以閱讀澳大利亞小說家湯瑪斯‧科內雅雷斯的《辛德勒名單》原創著作。 觀看過該影片的朋友們都說,這部電影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忠實地再現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原為發戰爭財的投機份子、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目睹自己國家軍官對猶太人慘無人道的作為,心生悲憐,決心一改過去玩世不恭的心態,寧可傾家蕩產、瀕臨破產,也願意拿出錢財賄賂德國軍官,作為救贖行動以保護1200名男女老少猶太人,避免被德國法西斯獨裁無道希特勒的爪牙蓋世太保殘害的真實歷史事件。 據朋友們告知,影片最後出現的是辛德勒的墳墓。那些在戰前曾獲辛德勒救助,於幾十年後已步入暮年的猶太人,以及他們代表已逝先人的後生晚輩們一一走過墳墓,在墓碑上放置一個代表「感恩永遠不變」的石塊作為敬禮。 我常常想像著那最後一幕令人感動但又晞歔不已的畫面,徐徐地,畫面中出現的夕陽,拉長了每一位擁懷無限感恩真情、緬懷先人和死者當時關係與情境的謝恩者或追憶者的身影,就像將西沉的夕陽灑落在大地的斑斕光輝,在日月星辰的不斷推移下,重複上演著從絢爛歸於暗淡,以及再從暗淡重現絢爛的戲碼,但卻永遠不會消失於無形。 在與一位年青朋友分享辛德勒故事對自己的觸動後,有一天,那位朋友拿來一本雜誌中的一篇文章要我讀,他說:這樣看來,這世界應該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辛德勒」哩! 那一篇文章的篇名是〈世界因你而不同〉。內容開始是1999年美國堪薩斯州每年中學生的「國家歷史節」競賽中,四名十四、五歲的女學生決定組隊參加比賽,想要在納粹大屠殺那段歷史選定一個研究對象,作為當時競賽主題「歷史上的英雄」。巧的是,她們邀請的指導老師在那段時期正好研究與此相關的課題,還收集了不少剪報,願意提供手邊所擁有的資料。於是,這四位姑娘就正正經經地開始研究和尋找堪當被她們稱為歷史上的英雄。 首先,一篇1994年「其他辛德勒」的報導吸引了她們,文章中有八個人的名字和他們簡短的介紹,其中列名第一位的艾琳娜‧森德勒「救出2500個猶太小孩」。頓時,四個女孩不約而同地說出心中質疑的話:「不可能!」原因是:如果這位艾琳娜女士救了這麼多孩子,為什麼一點沒聽說過呢?女孩們拿著報導去請教指導老師,老師也認為不可能,說:「或許是將250個誤印成2500個」。 為了求證該報導的正確性,女孩們上網搜詢「艾琳娜‧森德勒」,發現該名字出現在一個名為「猶太正義基金會」的網站中,也確實註明獲救的人數是2500人。為了謹慎行事,女孩們仍發送電子郵件去查詢,答覆確認獲救人數2500名無誤。這個發現讓女孩驚奇不已,興奮之餘,更篤定了她們共同的決定:以「納粹大屠殺中的英雄」作為參賽項目的主題。 女孩們利用放學和周末假日,去歷史檔案館和大學的圖書館尋找與第二次世戰、猶太人或大屠殺的相關史料,也去相關單位查尋與第二次世戰有關的紀念墓碑上的名單,卻都一無斬穫。她們一方面以現有的資料通過地區競賽、順利參加州級競賽,一方面繼續尋找更深入的資料。「找到艾琳娜」更是她們四人共同的目標。 照片:奧斯卡‧辛德勒,轉自網路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