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敬老尊賢不是封建時代的傳統,在今天的親子關係中仍舊有其適用性。 給親子關係有障礙的兒女一個理性的思考之路,(作父母的不要看。)
2008/07/24 15:28:45瀏覽1243|回應0|推薦8
這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就知道了。你也不看看人家,學學隔壁的二毛…。你根本就不體諒作父母的苦心。你知道我們為你作了多大的犧牲嗎?要不是為了你…。你們這一代,根本就是不孝順。你的耳朵呢?你有沒有在聽啊…

『代溝』這個詞,是六○年代才進口的。好像連外國人以前也沒有這種問題,或許他們和我們一樣,古代的人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罷。到了戰後嬰兒潮進入了青少年期,兩代之間的問題突然浮現檯面,成為社會主流熱切討論的議題。或許是到了那個時候,社會上才富餘出足夠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來寵幸這個『新』的現象。沒想到,這個很重大,很被關注,當時也很流行的議題過了半個世紀,好像還是沒有解決。想起來有點好笑,聲稱有代溝的第一代,今天正在面對自己和子女之間的代溝,而且是同樣的不知所措。(我看有點活該,他們當年給自己父母的困擾,不比他們今天所面對的小,只是因為他們太忙,從來沒有時間思考過,所以不承認罷了。)

把親子關係的障礙,一股腦推給代溝是一個不邏輯的幼稚說法。親子關係的障礙,和代溝這兩件事是不能互為因果的,因為這兩件事都是結果。而且主要都是因為傳統角色定位,不再完全適用,以至溝通不良所造成的結果。你只能說:因為『角色定位』的模糊,而造成『親子關係的障礙』。你也可以說:因為兩代之間的『溝通不良』而造成了稱之為『代溝』的現象。所以,這兩件事並不互為因果。兩代所面臨的都是角色,和溝通的問題,只是條件不同罷了。

我們試著來看看兩代之間問題的『癥結』在那裏。首先作父母的一代,繼承了他們上一代的角色,雖然他們自己非常不同意,他們上一代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當他們自己作父母時,並沒有新的,可行的角色定義,(又何况學校裏也沒有教過。)所以,他們正在『重蹈』從小就發誓,保証,絕對不可能的『覆轍』-作一個無法和子女溝通,不瞭解子女的父母。再偉大的父母也很難承認自己的窘境,只好像他們的上一代一樣,指著子女說:你們真是不體諒作父母的苦心,你們真是不懂孝道的一代。只是他們從來不聽聽自己在說甚麼,不然的話他們會因為自己的口氣,完全翻版他們的父母而大吃一驚。這一代的父母,比上一代父母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思想,觀念也相對開放得多。只是,在扮演作父母的角色時,沒甚麼進步,幾乎是一樣的無策。再加上農業社會的大家庭從上一代開始式微,工業社會的小家庭所孕育的這一代子女,在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上,要比上一代遜色許多。這一代的父母和他們的父母一樣的不太成功,那這一代的兒女呢?這一代的兒女要比他們的父母作兒女的時候更失敗。因為當時作子女的雖然極力想反抗傳統,但是傳統在他們身上的餘威尚存,好歹還苟延殘喘地維繫一個局面。因為,傳統並不是萬惡之源,傳統替人際關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框架』。起碼人與人之間的相對位置是正確的,不論他們的實際關係是否正常。今天把傳統全盤推翻的人,先造成的結果,就是角色的模糊,甚至錯亂。你聽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嗎?這是古人的話,用在今天的社會還真的很貼切。『傳統角色』的『不完全適用』所帶來的困擾,是今天兩代同時面臨的首要議題,(而不是愛、不愛,孝順、不孝順,懂不懂溝通,有沒有彼此尊重。)傳統角色的不完全適用性,化身在作父母天賦的地位,和權威上。因為地位的不可挑戰性,衍生為單一事件(衝突)的不可討論性。(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百善孝為先。再說,作父母的雖然不一定對,但一定是愛子女,一定是為子女好。)最後,只好大家都退讓一步,作父母的用『愛心』來『包容』,作子女的以『孝順』來『忍耐』,而不去直接面對『事件』解決的需要。常此以『容忍』的美德一以概之的維持現狀,等待下一次事件的到來。接受不能溝通為既定的,必然存在的事實。(唉,我們家老三就是這個樣,改不了的。我爸就是個老古板,聽他的就沒事,要不然,沒完沒了。)

其次是,傳統文化定義的孝道不完全適用。(可以證之以最後一版『二十四孝』發行的年份。)教忠,教孝向來是傳統封建式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是,工業社會形態,分工專業,集體制式的教育制度下,『忠、孝』不再是學校教育的課題。這並不意味今天的社會,完全不主張忠、孝;只是學校教育裏教忠、教孝的任務性,不得不被其它『務實』的課題所取代。不要急著去責怪,這就是今天世風日下的主要原因。如果,你真的認為教忠、教孝是這麼絕對關鍵,家庭和社會就不可能不取學校而代之,負起教育的責任。因為『功利主義』絕不會是下一代的主張,也不一定是教育家的主張,但『功利主義』絕對是社會和父母的主張。當然今天社會上也不乏傳統『孝行』的嘉行美德,你只要稍微深入就發現,每一件都是『無條件』接納『傳統』的美好事例。今天『孝』的行為規範是缺乏定義的,是非常模糊的。雪上加霜的是這一代的父母,對他們子女『孝』的行為規範是缺乏理性期望值的。都會型的生活形態,雙薪家庭,獨子獨女,這一代的父母泰半在親子關係,不可收拾的第一次事件發生時,才驚覺『教孝』已經太晚。這個現象作父母的不察,作子女的更難察,大家只好不知所云地:世風日下,孝道不彰。今天也有不少『行為學者』很驕傲的演講,著書聲稱,我和我的下一代有完全,無礙的溝通。因為我們不是以父子,母女的關係相待,我們完全以朋友相待。這是一個因為察覺傳統角色的『不完全』適用,而加以『完全』推翻的自以為高明的理想行為。因為,傳統的角色雖然不『完全』適用,但是把父母,子女,兩代關係的定位,在申張民主,尊重個人的不相關『口號』下完全推翻,表面上看起來很『進步』,很『現代』;結果帶來基本角色的更模糊,和正常關係的更失據,絕非善道。『孝』不一定是『哭竹生筍』,『臥冰求鯉』,但『孝』一定是人際關係中的一種『態度』。

最後一點是上一代將自己成長過程中,所衍生的價值觀(習慣),轉嫁、強加在下一代的身上。這點很容易說明,可是很難突破。因為人到底是習慣性的動物:這個我最清楚,我從小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我的沒錯。難道我還會害你嗎?從吃東西的偏好,到穿衣服的習慣,從自己未圓的夢想,到數不清主觀的意向,上一代強加在下一代身上的『愛心』和『希望』,為兩代之間帶來無數的,沒有必要的大小矛盾。以上提了三個因為傳統角色的不完全適用,而造成兩代間的三個主要障礙:角色的不完全適用,傳統文化的孝道,和個人價值觀的轉嫁。嚴格說來,前兩項實在不能算作父母的錯,其實他們也是受害者(沒有犯意,只是無知。)最後一項和關係,地位無關,只是另一種無知,不察之過。不察最主要的原因在所有作父母的都主觀的認定,愛是『所有行為』正確性的唯一前題。不管合時不合時,合理不合理,有效沒有效,因為都是為了你好,所以我就可以,不停的說了再說,作了又作。可憐的兩代結果就像刺猬取暖一樣,維持一個不太近,(以免刺傷,)不太遠,(因為怕冷,)的關係。但求相安無事。

以上我們把這一代作父母不察的『不是』,好好『數落』了一下。這不是供給作子女用來批判父母用的,既然我們把因果都說明了,作子女的因為明白行為背後的原因,就不再有藉口一味認定自己不被瞭解,而自怨,自憐,甚至於將『反叛』合理化。最後,大家兩手一攤:『唉,有代溝。』這是最不負責任,最莫名其妙,最無可奈何,也是最普遍的現象。

這一代作子女的自以為是現代的,是進步的,其實是最沒有耐力,最不能抗壓的一代。我們不去談這些現象的因果,只希望向勇於面對兩代關係障礙的子女,提出挑戰,用理性思考來面對困境。以上親子關係之間的三件障礙,其中有兩件是可以經過瞭解,面對,並改善的。這兩件都與傳統有關,首先是傳統角色的不完全適用。說不完全適用,表示還有其適用性,因為角色的否定或是錯置,只會帶來更進一步的混淆,和錯誤的期望。所以,這一代作子女的,不論你的父母是否在家中維持各人傳統的角色定位;如果你自己願意維持應該有的『框架』,雖然會有一定的不『自由』,和無法『任性』的缺點,但是合適的『角色定位』會帶來許多的合理化;會使很多無解的事情,雖然事情還是無解,卻能讓你明白為什麼無解。正確的角色定位,會提供一個合理人際關係的初始狀態。這個角色的定位是應該被尊重的,是不應該有『原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來就是應該有『序』的。傳統角色過度的放大和延伸是落伍的,但是,如果缺乏角色應有的相關位置,錯和亂是必然的結果。這個錯和亂不是事情的錯和亂,而是因為相關位置的失序,而帶來許多的混淆和不合理。這是為甚麼傳統角色的『定位』是不能放棄的。

再就是關於傳統孝道的不完全適用,這一點和上一點在應用上是一樣的。舊傳統『孝道』的定義,當然是不容易被『現代人』所完全接受。但是舊時代『孝道』的『不完全適用』,並不代表『孝道』的『完全不適用』。只是舊的去了,新的沒有來。怎麼辦?讓我們重新檢視一下『孝道』的定義-不是過去的,不是現代的,只是理性的定義。孝道不是二十四孝故事在你家再出現,孝道不是一連串感人行為的要求,與模仿。孝道是家庭中晚一輩對長一輩,因為地位(父、母、子、女、尊、卑、長、幼)的關係,應有的行為模式。這個行為模式絕對是從『情』出發的,(造物放在人裏面許多的『奇妙』,親情是最顯著,也是最強烈的。)但是就人際關係而言,所有的模式都應該有一個理性的依歸。因為唯有理性的規範,才能放諸四海,才能橫跨時空。所以,孝道不是傳統的枷鎖,孝道是家庭成員中與生俱來的基本行為模式。孝道應該有情作基礎,以理作支柱;孝道不需要被弘揚,但是應該被尊重,因為孝道應該很自然的,存在每一個家庭之中。

願意接受傳統角色的定位,就是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平常是這樣,聯考時還是這樣。練鋼琴,和洗碗筷,對培養氣質的重要性是等同的。讀書是很重要的,前途是很關鍵的,但是在家裏不是讀書的人最偉大,不是只要跟考大學有關的事就能有否決權。家中如果有祖父母,爺爺奶奶絕對應該是最大的,出門上館子不應該問小孩子想吃甚麼,應該選爺爺最愛吃的,雖然奶奶不一定同意。如果從小就是以小孩子作主,孩子長大的時候目無尊長,最好不要去對他們說:你是炎黃子孫,要敬老尊賢。因為那時候他們會不解-為甚麼從小都是我最大,現在忽然變成那個老人比我大。同理,考試的壓力不能構成向長輩說話沒有禮貌的藉口。大人永遠不應該看小孩子的臉色。作長輩的永遠不應該向著孩子低聲下氣,不管學校的輔導老師,向作父母的說了多少聽不懂的心理學專有名詞。這裏不牽涉愛不愛,好不好,對不對,角色的定位只有應該,不應該。現在很多人不願意作應該作的事,只願意作想作的事,是因為大部份人的心智寧願幼稚,不願意成熟。憑良心說,角色定位的錯置責任多半不在兒女,而在父母。要小孩好好用功讀書,將來才有出息,今天為了考大學不讓兒女洗碗的父母,很快就會後悔。他們不僅很快會傷到作父母的(自己的)心,他們現在已經剝奪了他們的子女,作一個好子女的權利。角色的合理定位-就是父母是父母,子女是子女。父母子女彼此回歸合理的位置,在固定的框架之下,彼此互動要省力得多。試想沒有棋盤下象棋是甚麼情况,你家庭中的成員互動有沒有棋盤呢?

孝道是一個負擔太重的名詞,孝順只是親情真正的表顯。只可惜角色定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接著來的就是所有關係成員之間,彼此錯誤的期望。孝順不是要求,孝順是親情,親情就是愛,愛是人人都想要的,是不可能被輕視,不可能被排斥的。為什麼親情和愛,在家庭中不能存在?這是不合理的。孝順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舉止,也不是咬緊牙關為親情作犧牲。孝順是作晚輩的從情出發,以理為規矩向長輩的行為規範。孝順不是行為,孝順是一種態度,僅此而已。有什麼理由把今天的這一代,變成不懂孝道的一代。作父母的深思,作子女的深思。

孝道在家庭中不能存在?這是不合理的。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jaminshen&aid=207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