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6 14:28:43瀏覽1814|回應7|推薦13 | |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政治篇》 李前總統早先曾表示退休後要去當牧師,總統任期屆滿後卻又重出江湖,再組台聯。這位國民黨前主席背棄自己政黨的理由是國民黨背離主流民意,離本土化愈來愈遠。 何謂「本土化」,如果「本土化」是由本地人執掌政權,那麼現在台灣自總統、國會、行政院、到各國營事業、公營金融機構絕大多數首長都已是「台灣人」,還要如何「本土化」?難道連宋結盟,國民黨與親民黨、新黨合作就是「非本土化」了嗎?這豈不證實了「本土化」就是「族群分化」嗎。 如果「本土化」就是「除中國化」,與大陸完全隔離,則這已違反全球化,企業無國界,行銷國際化的世界潮流。更罔顧大陸已是世界最具銷售潛力市場的事實,讓台灣企業劃地自限是置台灣經濟於絕路。 台灣若想獨立,應先評估一下兩岸軍事實力,國際政治現實,以及台灣本身可以承擔的耗損空間。若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恢復兩岸和談,舒緩雙方對立,這就是背離「本土化」,難道非要兩岸「兵戎相見」,台灣才有尊嚴嗎? 誠然早期國民黨政權是外省人主導,但是在早期發展台灣經濟,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過程中,一些外省精英如農村建設中的 古寧頭與八二三砲戰中為捍衛台灣而傷亡的官兵中,多數也是「外省人」。 反之,一些在海外的「台灣人」力倡「本土意識」,甚至不承認「中華民國」,如 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國民黨在台灣早期威權專制統治時期,確實造成不少的冤獄及冤魂。這是歷史的不幸,也是國民黨或外來政權抹不掉的污點。但是受害的人群中外省人也不例外,特別是白色恐怖時代,如 李前總統登輝當了十二年的總統,雖然早年曾受過政治上的冤屈。但是李前總統已得到了補償,享盡榮華富貴與尊榮特權。李前總統當了第一個台灣人總統,他最有資格化解歷史的傷痕與族群的隔閡,而不是再加深社會的對立。 李前總統已近九十高齡,人生幾何?為何還要對昔日的戰友、部屬充滿怨毒的攻噬?製造族群對立呢? 李前總統是基督徒且曾經想要當牧師,他原可以發揮宗教的「慈悲與寬容」,增進社會的和諧,帶領大家「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 基督徒最可貴的信仰資產就是內心的平安,願李前總統在十二年政治鬥爭已大獲全勝之後,能多一份「包容」、「祥和」與「慈愛」。 李前總統今天在台灣有最崇高的社會地位,也有無可取代的歷史價值。中國古諺說:「老年人戒之在得」,不要口說為台灣政局的安定,卻反而助長了社會及兩岸的不安與衝突。 「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李登輝先生應體認「台灣主流民意」,無分販夫走卒,社會賢達,所追求的就是「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兩岸和諧、族群融和」。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