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01 15:03:57瀏覽2547|回應6|推薦18 | |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政治篇》 馬總統的聲望從2008年3月當選時的民意支持度70%~80%,一路下滑到如今20%不到。馬總統的清廉及改革理想令人敬佩。但是馬總統執政以來,聲望卻江河日下想必事出有因。時運不濟,連續遭逢全球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以及積極的改革損及民眾利益,造成社會反彈;影響支持率下滑,倒情有可原。只是馬總統的領導風格也確有值得檢討之處。 一、寡情: 一位曾任大學校長的政務官對馬總統的批評:「他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2008年一就任,他提名政務官時,對他的競選功臣多不考慮,他要作全民總統,照顧二二八後裔。後來幾次地方補選,也為了打破地方派系,他提名的候選人,多是學者,或空降子弟兵。結果派系多作壁上觀,國民黨在雲林、新竹、中壢、花蓮都一再挫敗。兩岸政策是馬總統任內最大成就,但是在任用政務官時,卻撇下長年累積兩岸經驗,李登輝時代即培養之專業事務官,如高孔廉、劉濟勳,甚至尹啟銘等;而啟用賴幸媛、王郁琦、林中森等兩岸及經貿的門外漢;又令專業文官系統大失所望。 陳水扁時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海內外的台獨人士紛紛在政府位居要津,或是以資政與國策顧問酬庸各方支持者。馬總統上任矯枉過正,撇開一切競選功臣;抬轎的地方派系領袖,疏遠獻策的專業文官及政策辯護的政務官與立法委員;只鍾情於博士學者。 政治雖不應是酬庸,但它本是利益與理念的結合,國民黨本身就是一大派系。當馬總統的支持者都被無情的撇清時,也是馬總統「眾叛親離、孤掌難鳴」時。 民主選舉是要靠各方政治勢力的支持。馬總統2008年高票當選後,只想作全民的總統,卻忘了那些支持者的熱情與期待,「如今支持馬總統的人都走光了」。更有人說:「作馬總統的敵人,比作他的朋友容易」,死心蹋地支持馬政府的人被視為理所當然。 二、專斷 一位曾在馬總統身邊服務過的退休政務官說:當馬總統周邊多數幹部都反映民情不利時,馬總統卻還說:『你們拿證據來。』證所稅決策前最後一晚在總統府高階會商時,從蕭副總統、陳冲院長、王金平院長以下,及立法院財經立委等決策高層均直言不妥,只有劉憶如兩次發言為證所稅辯護;結果馬總統仍獨排眾議,堅持他的「租稅正義」。 「租稅絕對公平」在全世界都無法作到,縱使有絕對公平的租稅制度,在如今全球化時代,也有規避途徑,「證所稅」尤其如此。這是世界少有國家實施證所稅的原因。馬總統卻要一意孤行,付出慘痛代價。 此次王金平關說案件發生時,也有身邊之高層勸他「事緩則圓」。一位曾對馬總統有影響力的前政務官也曾說:「這樣具重大影響的事,他(馬總統)也不與人商量,即公開批判王院長,把話都講死了。」 其次,馬總統的領導風格,也缺乏同理心。如課徵證所稅及本勞與外勞基本薪資脫勾問題,都是部會首長越過閣揆先呈報總統定調,事後卻由行政院長去承受社會的抨擊。 三、狹窄 連戰先生受中共習總書記之邀,赴大陸進行會談,人還在北京,台灣總統府即公開批駁連先生的「一個中國」與「政治對話無可迴避」之發言不妥,又劃清界線強調這是民間交流。引起連先生陣營極度不滿。 台灣與大陸目前進行之實質交往,本就奠基於「一個中國」的架構,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前提下進行。這正是2004年連戰破冰之旅與胡錦濤總書記達成之共識,開展了兩岸半官方往來的契機。此次連習會,連先生的十六字箴言是他談話濃縮的架構,其內容並未逾越現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 兩岸目前尚無法進行正式官方往來,雙方本就是披著民間交往之外衣,進行實質官方談判,如海基與海協之談判。連先生這次行前兩次向馬總統會報,難講這是純粹的民間交往。總統府又何必故意貶低連戰為民間角色? 今天連戰先生既有過去的淵源,又是黨國的先進,在大陸領導換屆之際與新領導人見面會商,增加兩岸之溝通與和諧,應樂觀其成,何必去扯人後腿,出人洋相呢?由此顯示馬總統的氣度與雅量。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