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崛起─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
2014/09/22 13:53:09瀏覽1310|回應1|推薦3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產經篇》

中國終於在2010年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追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從1968年追上德國後,穩坐了四十二年的「亞軍」,直到2010年才讓座給中國。

1968年當時,中國還是一個極為封閉、專制、貧窮落後的經濟體。但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總量從3645億人民幣,增至200935兆人民幣,增加近100倍。

1978年到2007年,卅年來中國GDP平均年成長率9.7%;貿易平均成長17.2%;貿易依存度達60%,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也是第二大外資吸收國。外匯存底已逾2.5兆美元,居世界第一。溫飽線下的農民從2.5億人降至20072100萬人。

雖然中國人均GDP僅及美國5%,總GDP也僅達美國20%,惟按購買力平價調整後之人均GDP(PPP)已達美國15%,或總所得達美國之40%,且GDP每年增量自2003年以後已追上美國。

如果中國繼續維持經濟年成長9.7%,到203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美國20%,若加上人民幣升值及購買力等因素,中國2030年人均收入將達到美國之40%~50%;總GDP則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根據林毅夫「解讀中國經濟」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卅多年來,經濟快速成長的主要策略在(1)引進技術;(2)引進外資;(3)出口勞動密集產品;(4)增加外匯存底。成長主要動力在「資本」;資本累積率佔GDP40%

中國卅年來經濟成長得自「開放的紅利」,改革開放前因為體制及政策,社會一些需求願望與支付能力實現不了,一旦障礙解除,積壓已久的「存量需求」即宣洩出來。如(1)農民參與收成分配,發揮農村生產力;(2)修正過去發展重化工業的超趕戰略,改以發展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產業;(3)加入WTO後,開放外商投資與營運,導致外資投資增加;(4)允許個體戶投資社會活力展現;(5)國營企業市場導向利潤分享效率提升;(6)2002年開放私人消費貸款,擴大了城市消費如汽車與房屋之需求;(7)近年改善農村基礎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增加農民收入,刺激農村需求等。

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中國出口佔GDP60%,受到最大的衝擊。當年115日溫家寶宣佈擴大內需,加強公共基礎建設,總投資四兆人民幣到2010年底前投資完,帶動中國近三年仍維持GDP平均9%成長。中國是近兩年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動力,估計中國GDP年增量約佔目前世界GDP增量的1/3

中國經濟得以快速復甦的條件,並展望前景樂觀的因素在於(1)民間儲蓄率高,消費不受國際景氣影響,每年仍得以維持7~8%成長;(2)尚處於工業化早期,技術和產業升級空間大;(3)財政赤字僅佔GDP20%,得以採行財政擴張政策;(4)基礎建設發展空間大,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投資開發高速公路,港口及電網;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中國開發高速鐵路;加速二線城市建設與投資;配合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基礎建設,如水、電、道路等。(5)人口都市化,內需市場成長潛力大。

改革開放後,中國先成為世界最大生產基地,惟近年已發展成為世界主要消費市場,200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達94億美元,僅次於日本;汽車銷售量1360萬台,攀升為全球最大汽車銷售市場。

馬蕭執政兩年多,掌握中國經濟崛起之契機,促進兩岸互信,開放三通直航;迎大陸觀光客來台擴大了內需;大陸各省市經貿訪問團絡繹於途。政策功能已逐漸發酵,兩年來國人資金回流一兆餘元;大陸台商鲑魚回流,擴大在台投資建廠,如台達電、台玻、正新、榮化、巨大等;更有日本、新加坡廠商擬來台發行TDR,掛牌上市或尋求與台商合作。因此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達10%,創廿一年來歷史新高。 

~原文刊載於2010/8/27 經濟日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0313&aid=17471865

 回應文章

ST60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9/23 01:09

前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銀行以最新數據計算,今年中國購買力平價調整後GDP(PPP)超過美國。

去年過世的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Robert Fogel,四年前撰文中國經濟未來,估計2040年中國GDP將達123兆美元,佔世界39%,美國的三倍,人均GDP約美國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