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15 16:57:36瀏覽811|回應4|推薦1 | |
【忠於本份‧平凡人生】文集《產經篇》 台灣四大慘業中的LED及太陽能發展前景非常有潛力,但現狀卻都是十分慘烈。產能過剩、存貨滯銷、售價崩跌、轉盈為虧,尤其太陽能廠無論上下游幾乎全軍覆沒。分析其原因都是中國視為策略產業,各級政府浮濫獎勵,業者盲目擴充的結果。 1.LED:中國十二五計劃將節能減碳能源產業,列為重點扶助發展產業。中國30個省與直轄市已有19個將LED產業列為十二五戰略新興產業。 LED磊晶片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給廠商擴增磊晶機台(MOCVD)近乎全額補助:包括(a)零關稅進口設備;(b)三免兩減半;(c)融資優惠;(d)設備每台補貼800~1200萬人民幣(已停止)。目前全國各地已建立和籌備中計有90個磊晶廠,規劃2011年磊晶機台(MOCVD)將增至500台(2010年250台),佔全球擴增產能的八成。藍寶石基板也都是倍數的擴增。且品質參差不齊,又未健立檢驗標準,造成劣幣驅逐良幣,LED得不到市場的青睞。 2.太陽能:也是十二五計劃重點扶持產業。太陽能產業輔助可達投資金額的 50%。因此中國太陽能產業自2009年起快速成長,到2011年每年成長率依次為34%、57%、68%。中國太陽能材料產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 僅2009年即投入多達50家上游材料多晶矽廠,總產量估計為10萬噸。然新成立之廠商因技術能力不足,所產出之多晶矽未能達到可用水準(6N以上),即便順利產出生產成本多在70美元以上,不具全球市場競爭性,至2010年已有多數廠商退場,損失十分慘烈。 3.晶圓代工:2000年中芯國際成立後,十年來大陸在各地蓋晶圓廠,上海、北京、成都、武漢、天津、深圳,只是至今沒有一座廠賺錢。其實廠房、機器只是「殼」,重要的是技術、製程管理、與專業人才和經驗。 而中國在短短十年不到蓋了這麼多晶圓廠,但是: (一)技術人才不足:基層工程師、操作技術員有待時間與經驗磨練;(二)高階專業幹部必須從國外網羅,由於文化差異,穩定性不夠;(三)單一工廠建廠成本相對偏高;(四)大陸產業如測試、封裝、維修等供應鍊不完整;(五)缺乏團隊合作默契。 因此將無法提升良率及設備使用效率。晶圓廠固定投資龐大,稼動率及良率若不夠高就很難賺錢。 台灣過去也有產業政策,但輔導的資源有限。半導體產業政府用心最多,台灣政府先以工研院電子所培養技術人才,建立種子部隊;再主導投資台積電及聯電;除行政院開發基金少數投資外,投資人多是國內外民營企業如荷蘭飛利浦、美國AMOCO、台灣交通銀行、中華開發、台塑、台聚等。營運由政府禮聘專業人才主導,如由國外聘請張忠謀回國主持,行政院開發基金派員參與董事會決策。 政府輔導產業發展的條件之一是決策階層要懂產業,具有專業智能,如台灣早年發展半導體禮聘潘文淵及美籍電子專家,組成科技顧問組指導決策。其次獎勵投資(如五年免稅、投資抵減)只是降低風險,不是免除投資人的風險。 反之看中國近年在高科技產業輔導之缺失之一是政策主導者欠缺專業智能。一位自詡推動武漢晶圓建廠的科技部高官說:在武漢建廠是因為「工廠移往內陸,人工便宜」。試問「半導體人工成本不及2%,能省多少?」 其次就是政治掛帥,地方官員配合政策,不問投資客觀條件、人才、市場、營運、交通等,即盲目投資或浮濫獎勵,只為了表面符合「產業升級」、「節能減碳」的策略目標,或為虛飾GDP。 第三、投資經營者如果投資比例太低,就少有風險意識。今天中國的太陽能、LED廠很多靠地方政府或國營事業投資,再接受政府獎勵及貸款,經營者完全沒有成敗的風險意識,甚至不肖者在建廠與採購設備上已賺飽回扣,根本不在乎企業的存活與發展。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