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語錄】(二):甲午乙未丙申年秋分對聯
2016/09/24 18:09:41瀏覽702|回應0|推薦9

【甲午年秋分心語錄】
學日進,日日進,又日進;
一點心,點點心,用點心。

 

【乙未年秋分心語錄】
登峰萬仞,造極方得千里目;
逆流百折,窮源乃明一點心。

 

【丙申年秋分心語錄】
無為大道無言語,無教無說惟以靜觀無盡意;
一化陰陽一象形,一橫一斷皆當明察一點心。


【說明】

一點心自五年前開始,每年秋分都會寫一副對聯,其中要包含「一點心」三個字。之所以稱為「心語錄」,是因為在更早之前,一點心也偶爾也會拿自己的名字作文章,把「一點心」三個字寫在某些句子裡,比如:「假如我們都覺得這個社會缺少一點對人的關心,那就去做啊!」有時候甚至寫成一首詩,比如〈一點心之歌〉:「一點心,點點心,一點一點亮晶晶……」(此處僅節錄第一句)。這些句子並不是對聯,因而就稱做「心語錄」。

到了壬辰龍年的時候,那一年夏天開始實施休網閉關,也就是暫停上網的意思。那時候正在空大修課,選了一門明代史的課。那本書的作者是國內明代史權威,寫了好厚一本,書中大量引用史料原文,也就是把許多文言文直接搬上來。我很少一次讀到那麼多文言文,真的頗感吃力,常常研究很久才勉強讀完一段。可是讀著讀著,慢慢磨出耐性,心裡漸漸平靜下來,居然品嚐到了文言文的滋味,而覺義蘊無窮。到了準備期末考前後,突然有一種感覺,讀書就是要讀出書中無盡的義理,而寫文章則要能寫出胸中最真切的一點文心。於是寫下第一年的對聯:「誦詩書,誦其無盡之意;成章句,成此一點之心。」並在農曆七月十五休網出關後公佈。

隔年,歲次癸巳,那一年提早到春分就開始休網,並預計閉關到秋分。一方面為了效法孔子志在春秋的淑世精神,一方面鼓勵自己奠立遠大的志向,因而那一年原本想在關期中研讀《左傳》的。雖然後來忙於庸碌的俗事而沒有讀,不過心裡仍時常惦念著「春秋之志」,想久了就發現可以跟「左氏之心」相對(左丘明注解《春秋》而成《左傳》)。於是那一年出關時的對聯便寫道:「無邊大義,萬卷經閣廣納春秋志;一點微言,兩行座銘長持左氏心。」

由於休網已成定制,往後每年春分到秋分之間便都照例施行。甲午年、乙未年以及今年丙申年,也都在秋分時作對聯。值得一提的是,甲午年那副對聯,是由於當時在做一本書的封面設計,一開始方向想錯,做完後又整個重做。當時很苦惱,一點都想不出來該怎麼辦。後來重新檢討自己的思考過程,突然發現那本書的主旨是要表達日新又新的意思,於是想到商湯王鏤刻在洗臉盤上的銘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時又發現「日新」和「點心」兩者的有趣關聯,於是把「日新」改成「日進」,寫出了當年度的秋分對聯。

乙未年一直拖到秋分那天才開始寫對聯,可是一直想不出該寫什麼。我列出很多可以和「一點心」相對的詞,後來發現「千里目」似乎還不錯,於是就拿來用。既然要有千里目,那就要爬很高,於是想到登峰造極的意境。不過這副對聯寫作過程多舛,一開始用字不恰當,改了兩個版本才定案。後來一位空大學長看我改了這麼多次,又回覆簡訊告訴我:『「萬刃」應作「萬仞」……』於是我又改了第三次!!這位學長是書法家,文化素養很高,他也回了一副對聯相贈:「駕舟航海曉風貴,登高望遠知己微。」真是寫出了我的心聲。

今年的對聯是在洗澡的時候想出來的。洗澡的時候心情放鬆,似乎總是特別有靈感~~不過其實這副對聯的主旨是很嚴肅的。去年11月初我首度開始用Line,並受邀加入一個佛學群組。當時他們正在研討某個教理方面的問題,我也跟著發表一些看法。但不知道是立場與他們不同或是什麼原因,似乎觸犯了他們的禁忌,居然被一大群人圍剿。而且愈剿愈厲害,整整持續一個多月!我只有頭兩天講比較多話,之後就不敢講話了,但他們持續圍剿,當我12月初打完禪七回來,十多天沒看Line,發現他們居然還在剿匪。可是如果推究我最初的發言,其實也不是什麼嚴重的事,因為我根本沒有講錯,而只是他們的思想太僵硬,不能容忍一點點不同觀點的言論而已。很明顯已經有一些網友看不下去,但他們已經瘋狂了,完全沒有察覺。到了12月底,我在沉默將近兩個月後,轉貼了一段美國恆實法師兩個月前來臺演講的錄音檔案。我只是純粹想分享這場演講而已,他們卻以為我要辯論,於是又要開始圍剿。但這時候就有兩個人出來幫我,一直把他們的發言打斷。到了隔天,反對他們的人漸漸多了,他們其中終於有人表示懺悔,接著居然一大票人接連發文表示自我檢討,然後全部沉默下來,這個事件才算告一段落。後來他們其中有一些思想比較極端的,雖然還想強調自己的正確性,但每次他們一發文,就會馬上被熱心的網友壓下去。此後的氣氛就和諧多了。不久之後,我因為春分休網的緣故離開了這個群組,但這次事件讓我深刻見識到宗教狂熱份子的真面目。原本學習佛法應該要能提昇性靈,讓人臻於至善至美的境地;但為什麼這些人學習了佛法,卻反而變得立場極端、思想尖銳,總是寧可用最負面的角度解釋別人的動機,彷彿隨時都處在某種一觸即發的凶險狀態中呢?他們的心為什麼變成這樣?他們都是很深入研究教理的人,心地卻這麼黑暗,比世俗的人還不如。那麼研究這麼多教理又有什麼用?

現代社會由於資訊發達和言論自由的緣故,見解方面的鬥爭愈來愈熾烈了。政治也好、學術議題也好,乃至連宗教都是如此,人們愈來愈深陷於某種激烈狂熱的情結。真的有必要這樣嗎?農曆七月時我去聽了一場司馬中原先生的演講,他說民國初年的魯迅先生是他所敬重的大學者,但魯迅所寫的《阿Q正傳》,以及胡適的〈差不多先生傳〉等,諷刺了中國人凡事不求精確、苟且含糊的性格,卻未必是好的。魯迅雖凡事講求精確、不容含糊,但他的婚姻生活卻也因此很快摧折。反倒司馬先生謙稱自己凡事抱持「也許是、好像是、或者說、差不多」,而能幸福久長。司馬先生又說,我們身處的是一個陰陽相對的有為世界,因此凡天底下所有一切大事小事,沒有一件事是完全絕對的。如果我們必定要堅持某種完全絕對的立場,唯有使自己苦惱而已。

司馬先生的演講真是令我深感共鳴。我在經歷前述的圍剿事件後,愈來愈體會《易經》中陰陽變異道理的重要。孔子也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有趣的是,我知道很多佛教徒根本瞧不起《易經》,認為那是算命的方術;還有很多佛教徒瞧不起孔子,認為他的思想程度低俗,只懂世間法。這些傲慢的佛教徒已經把自己推進無止盡的鬥爭中了。有感於此,今年寫了跟「無為」和「陰陽」有關的對聯,希望當太極化為陰陽兩儀、四象八卦,從無為大道進入有為世間之際,「一橫一斷,皆當明察一點心」,一舉一動都要仔細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以為這個紛擾的世界重新帶來安定的力量。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moreheart&aid=7557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