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還是叫它博愛路
2024/04/16 00:25:18瀏覽385|回應2|推薦28

日前,在繽紛版讀到「還是習慣中港路」一文,我在心裡大喊yes,因為自己也是叫它中港路,不過,不同於作者是習慣使然,我是出於無知,不曉得中港路早就換上「臺灣大道」的新名字。

我曾經在臺中度過幾個寒暑。那些年常常到朝馬搭車,來來去去,有點熟又不太熟的中港路成為記憶深處的臺中印象之一。後來,搬離臺中,接著離開臺灣,從此鮮少重返這個中部城市。

幾年前,到臺中參加一個集會,行前對目的地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在朝馬站附近。打算客運下車後,直接走過去。

哪裡曉得從頭到尾都搞不清楚自己究竟身在何方。明明人就在中港路上,偏偏又找不到(地圖上的)中港路,地圖越看越糊塗。最後,竟是盲目的跟著人群走,才順利找到會場。

那天深夜回程搭計程車,告訴司機到朝馬轉運站,他反問路線要怎麼走?什麼臺灣大道?沒聽過,怎麼告訴你好不好?又擔心司機看出來我不認得路,故意繞遠,拿我當冤大頭,只能含糊應對,又怕被識破,好生為難啊。幸好來了一通電話,司機忙著回應,我才得以解圍。

直到這一刻,我依然不知道中港路早就沒了,腦海裡浮現的還是它多年前樸實的樣子。

今年夏天到臺中訪友,經他解說才初識台灣大道,也順便得聞臺中近幾年的發展與變化。即使朋友不說我也發現臺中不一樣了,走在台灣大道上幾乎找不到中港路的痕跡,曾經以為七期重劃區是荒草上的遙遠想像,如今高級住宅林立。回到母校,校舍多更新,熟悉的老教室只剩下幾間,走出校園,想找昔日租住的公寓,當年幽暗的巷弄,如今充斥著明亮商店,人潮喧囂,環境變化之大,叫人遲疑又困惑。屋子似曾相識,卻散發著濃濃的陌生感,多次反覆自問:是這裡嗎?最終,還是不敢指認。

中港路消失了,我的臺中也不在了。

喚中港路是不察的無心之錯,喊另一條路為博愛路則是行之有年的刻意習慣。

說起從前的博愛路,那可是臺南市的書店一條街啊,一間又一間的書店比鄰而立,每逢週末我便從第一家書店開始罰站看書,看的可都是當週才上市、油墨味直撲鼻的新書啊。半小時後換到另一家書局繼續站讀,今天沒看完明天再來。

年少的我饑渴不擇、囫圇吞棗,被博愛路一路餵養、成長。

後來,博愛路易名為北門路一段,又遇到大環境閱讀風氣改變,書店相繼歇業,三C用品店、影音店、運動鞋店、服裝店取而代之,少數留下來的書店不論書種、規模、來客數都不如過往,書店街的風華不復在。

然而,凋零的書街中也有突起的異軍,那是往日沒見過的漫畫便利屋,放眼望去,滿室漫畫。自己也是漫畫的愛好者,但是,很顯然的我沒跟上漫畫市場的蓬勃與更新速度,店裡多數的漫畫不曾聽聞,再看看身邊盡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我越想側身其中,越發格格不入。

博愛路正準備著要離我而去。

後來,是孩子拉回博愛路與我之間的距離。近年,我動念買二手童書,又偏好看到書本狀況後才決定買或不買,只好捨棄方便的網路書店,走進以往不曾踏入的舊書店,博愛路又成了蹓躂的好去處。幾次出入舊書店,竟然醞釀出一股不期而遇的期盼,好奇今天又會遇到哪個年代的哪些書?這份不確定包裹著意外與驚喜,和帶著明確目標走進新書店買書的經驗完全不同。

巧遇熟悉的二手書,追憶青春;撞見陌生的舊書,才發現自己錯過了一頁曾經。每一本二手書都偷渡一段過去,你的、我的、時代的。和夾藏在書頁間的歷史片段相逢,是逛舊書店的限定樂趣。

日日夜夜,我走在博愛路上,長年下來次數難計,卻執意不改,不肯稱它北門路一段,彷彿只要繼續叫它博愛路,書店一條街的榮景就依舊在。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alin&aid=180510126

 回應文章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7 00:42

懷念那個荒郊野外的校園,沒有校門沒有圍牆,

公共汽車直穿校園,文理大道不會消失了吧!

散步的農牧場可還存在?陽光草坪恐怕危險,

幾十年消逝,當然什麼都變了,包括我們的青春歲月。


tz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4/04/16 11:15
我真是離鄉太久了

我以為還是 中港路

從來都不知道 改名字了.

反是有 -中 -都要改嗎?

還好 台中市 沒改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