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5 19:28:20瀏覽2723|回應3|推薦23 | |
第三屆生命故事館「生命典範」主題徵文 古人有句話講「與善人遊,如行霧中;雖不濡濕,潛自有潤」,在人生旅途中,我何期幸運遇到許多的善知識,其中有兩個人對我的慧命影響最大,一位是如父如師亦如友的沈家楨居士,一位是把我從書堆裡拉出來,活生生的推進菩薩道的楊洪居士。雖然這兩個人都回老家去了,但他們的精神與言教,如酵素在我心裡發酵。 他們兩人身上都有著敏銳的機智與卓越的思想,性格剛毅卻待人柔軟得像豆腐;遇事都有臨機立斷的果決與包容一切的涵養,尤其是困難呈現時,他們都能安然若素,鎮定地以親切和藹的態度去面對…,這些點點滴滴,讓我終生學習不盡。 他們兩人對佛教都有著重要的貢獻。 二十多年前沈居士把兩張紙的“美佛會員通訊”交給我,我接手後改成雜誌型式出版,當我把《美佛慧訊》創刊號編妥請他審核時,他翻了翻說,以後美佛的文宣品,出門前不必再給我看了,妳做的,我放心。 其後沈居士要我“經濟獨立”,我聽了愕然!心想“金雞獨立”?哦~不! 我要編、要寫、要找稿源還要校對,要和印刷廠打交道要郵寄,真是“一條龍”服務到家,也是人們常講的“校長兼校工”,除此還要上班做家事而且是兩個孩子的媽,我哪有時間想到財務問題!可是,沈居士就是放心地讓我去發揮去獨立。 除了訓練我經濟獨立外,每次我在莊嚴寺辦完大型活動後,他一定來電鼓勵和安慰,我總以感謝有機會讓我在莊嚴寺“玩遊戲”回應,真的,人生像一場戲,而我負責籌劃辦活動不也是一種遊戲! 沈居士的書桌永遠是文件紙張重重疊疊的,他永遠有回不完的信,有一次他生病住院十天,來信成堆,我想用電腦替他回信,他說,寫信是他和朋友的一種心靈交流,因此這信要自己親手寫,對方才能感受到他的心意,就這樣,我也乖乖地學他伏案寫信。
↑沈家楨居士與驛涵 認識楊洪居士,是他所屬的集團每天送兩百多個愛心便當,給紐約華埠的老人,這個故事十分吸引人也令我感動。 「凡事多替他人想,就是替自己想」,「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是楊洪先生的座右銘。從2001年到2007年,我每年兩度跟著楊先生在大陸“跑江湖”,而且一跑就是兩個月!當然,我們的足跡是夠驚人的了!最初是在廣東省內的偏遠山區扶貧(大陸用語,等同台灣的下鄉助貧),接著擴大到江西、山西、湖南…,只要那裡需要就往裡去。此時,我把佛教講的“慈悲喜捨”搬來應用,在與眾接觸時,才明白過去嘴巴講的“慈悲喜捨”已不再是紙上談兵的口頭禪,而是活生生的陳現眼前。 「事情能過妳自己這關,就能過我這一關」,這句話是楊洪先生給我的處事尺度。和他共事期間,他很少交待我去做什麼事,而我手上總有做不完的案子。有一天我把計劃寫好請他過目時,他告訴我這句話-事情能過妳這關,就能過我這一關。他說,若連自己這關都過不了,送出去怎可能過得了他人!此後,我依言而行,真的,我送出去的企劃沒打過回票。這正是古人講的“替別人想,等同替自己想”,也是抱朴子這句「與善人遊,如行霧中;雖不濡濕,潛自有潤」的深意了。
↑楊洪居士(左二)與驛涵(右三)攝於公司 ↓從此,慈悲喜捨不再是紙上談兵了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