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俺也來說說「中美冷戰」
2018/01/04 16:43:13瀏覽439|回應0|推薦0

這篇是對《新新聞1608期》撕下「假朋友」面具 走向中美新冷戰〉(作者署名若深)的感想。台灣人早期在反共意識型態下,建立二元對立的國際觀,這個二元國際觀與國共內戰格局相輔相成。冷戰以西方獲勝結束,但中國沒有落入敗方,按照一些西方觀點事後的追述,是因為中國在1970年代投向美國陣營,換來了改革的契機。

這個說法不能算是錯誤,但問題出在隨著中國實力的升級,這樣的觀點已經遠遠失去了適合性。比方說吧,桃紅、粉紅、橘紅、磚紅、洋紅都算是紅,但當光譜上紅色的東西漸漸變成黃色,甚至再轉移至綠色,這時你就不能再用紅去定義它了。西方很多觀點沒辦法調整這種轉變,於是對中國的理解愈走愈偏,陷入自己意識型態的陷阱,甚至要以謊言作為註腳,來滿足這個論證。

台灣本來比西方更理解中國,不過近年認同發生轉變,清掃自己意識中的「中國觀點」也便成許多知識份子自我修煉的一部分。中國觀點很容易和他們背景中那段「大中國主義」劃上等號,那裡面有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比方認為西藏人不喜歡中共就會擁護台灣,如今看起來很可笑,羞得恨不得找地洞鑽去。

擺脫民族情結,分清「願望」與「現實」畢竟不同,當然是理性分析的必要基礎。無奈多數人離開了菩薩卻離不開廟,總得請些新的神上供桌才覺得心安。

冷戰結束後,新型態的國際局勢正在胎動,趕緊得補些國際關係的課。小孩都知道中國崛起是廿一世界上半場頭等大事,「專家」總得看出些不一樣的吧?如果不想被中國意識牽著走,於是美國(或日本)的觀點,只要和中國主旋律不同的,又輕易被認為是「真相」。

前言太長,其實我想講的就是,這篇《新新聞》的文章,國際觀是單方面淪入某些美國宣傳,而且不太嚴密的。作為一個記者,有不同的立場或信仰都不打緊,就算要替某種政治勢力護航或做打手也還好,但要緊的事,還是要拿出些紮實的功夫啊!

───────────────────────

美國「從未」以冷戰思維對待中國?就算是美國人自己大概也不好意思這麼說。

聯中制蘇是改變二十世紀格局的大事

文章中對美國聯中制蘇一筆輕描淡寫,難道作者不知道「制蘇」才是聯中的核心嗎?中國是個驕傲的大國,不可能與美國同盟,兩國間以暗盟的方式,心領神會的好了十多年,直到八○年代末。六四翌年,蘇聯亦崩潰,美國轉而回頭孤立中國,但另一個契機救了中國,就是日本經濟如日中天,GDP達到美國七成(中國目前只佔美國六成),人均所得更高於美國。美國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一方面輔導歐洲統合,一方面開放貿易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犧牲四小龍地位)。

日本後來果然被美國窒息,失去了爭霸的意志;美國同時藉由反恐戰爭想樹立老大權威,讓空有經濟實力但沒有軍事力量的歐洲只能依附在美國秩序下。

美國太擅用巧實力,但不肯花本錢直接治理中東,茉莉花革命後中東大亂,美國用軍事力量樹立的權威瞬間流失。巧實力很好用,東一個緬甸、西一個烏克蘭,琳瑯滿目但徒勞無功。而就在這擾擾嚷嚷二十年間,中國用小跑步的方式,實施了大躍進。

美國國內當然不乏「有識之士」知道中國才是美國最大威脅,但世事接力變化,美國總有大小事要應付,無法專心一意對付中國。

日美暗戰 日本在台灣獲勝,但在全球落敗

日本在九○年代達到顛峰。日裔的藤森當選了秘魯總統(註1),台灣的李登輝展現了戀日情結,這些外交現象,讓日本不僅在經濟上,也在心理上壯大了自信。以台灣為例,台灣在戰後長期是美國的經濟領地,日系商品雖有一定地位,但大家心裡明白,美國才是王者。但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日本悄悄取代了美國的地位。這個過程很妙,大家都只注意到日本化和中國化是對立的,卻沒有人意識到,日本是偷了美國的樑,換了西方的柱,成為台灣對抗中國的精神脊樑。

隨便打幾個比方:北方外省人看到雪景,會聯想到東北長白山;六○年代的台灣人看到雪景,會覺得「好像美國(或瑞士)」、而現在的台灣人看到雪景,八成的人會覺得「彷彿在日本」。以前你請重要客戶吃飯,應該是吃牛排;現在日本料理比較會是首選。以前酒店裡最高檔的是「金絲貓」,現在應該會是妝容整齊的日本女孩,而且真貨幾稀,基本上都是裝的。

講了這些是要說明,日本在美中矛盾的掩護下,發展實力,成果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台灣。日本把台灣拉到同一陣營,而且更成功的是,美國人還以為台灣是從親中倒向親日,根本沒有意識到台灣是從美國小弟變成日本伙伴。

美國對日本奪走了台灣,不怎麼心疼,畢竟好過台灣直接倒向中國。但美國卻不動聲色,默助中國超趕了日本;不僅如此,美國還在韓國(四小龍唯一非華人社會)(註2這邊打了個楔子,韓國工業的發展,汽車、家電、造船、娛樂事業,無一不是針對日本而來。甚至連朝鮮都發展出核武和長程飛彈了,日本也只好一直認為「非不能也,實不為也」,氣嘟嘟的接受這個事實。

聯盟是啦啦隊?部下?還是助手?

對美國來說,聯印制中就是聯中制蘇的翻版。印度是個驕傲程度和中國不相上下的大國,歷來不與他國結盟,二者的合作一樣也只能用心領神會的方式進行。表面上一個印度,加一個日本,若再能從東南亞拉幾個伙伴來,這個聯盟看起來就很有聲勢了。這種聯盟平日很熱鬧,但戰時是不能動真刀槍的。

政治上若要對付中國,最好就是你踢一腳我踢一腳,但作戰不然,尤其面對有實力的對手,最重要的就是指揮權的統一。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與蔣介石結盟,但蔣不肯交出兵權,就讓美國很不痛快,而且美國還要防著蔣與日本單獨媾和(桐工作);當然蔣也很害怕美國和延安或其他勢力(如龍雲)打交道。

「聯印制中」當然是個不用白不用的策略,嘴巴上說龍象之爭看起來旗鼓相當,捧一捧印度,順便賣個武器,不但不費什麼精神,還能有軍火收益。但問題也就在於「不用白不用」,一旦有了這種心態,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戰略,因為你的戰略就會受到這些貪小便宜心理的干擾。

美國一再被人詬病的就是「出賣盟友」,出賣盟友就替「不用白不用」的策略收場,省成本,有時連屁股都不用擦了。

這種聯盟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用,它可以在戰略上限制對方的方向。但妙就妙在你限制了對方的空間,有時反而讓對方戰略更清晰,不必浪費成本把資源投入不必要的地方。比方說一帶一路,印度拒絕加入,表面上當然是破了中國「天下一家」的哏,但這麼一來,也讓一帶一路有了對照組,一旦發放紅利時,誰聰明誰不聰明就一目瞭然了。何況印度若加入,從內部出難題,往往比外部矛盾更不容易化解。

那誰要當踹門者?

剛才說這種聯盟還是有作用的,布了局後,還要有人「破局」,也就是當踹門者的角色。警方攻堅踹門的人都有風險了,何況國際鬥爭?美國不想,日本不想,澳洲說我和中國離這麼遠,關我什麼事?印度當然也不想。

所以你也看出來了,日本和印度也都看出來了,這種聯盟雖說「不用白不用」,但沒有人要當踹門者,甚至當別人在辦公室裡吃香喝辣,進也不想長期埋伏在中國院子外餵蚊子。

電影《星際效應》有一執行拉撒路計畫的太空人,發布假消息告訴地球他所拜訪的星球適合人居,引誘男女主角去救他。他無法忍受一個人在孤獨的異星上等死。是的,這就是已經埋伏在中國院子外面的那些人的心情,擔心走不掉,沒有人跟他換班。

且不說中國是否真心想和美國做朋友,美國「聯中」的那些人想必也不是真心要和中國做朋友的,在北韓和伊朗或其他議題上有需要合作時做一點讓步,事後翻臉時再指責中國沒有誠意,這已是近二十年來中美交往的模式了。對方的隱忍/退讓被視為奸計,己方的隱忍/讓步則是美德,已經成了美國菁英的反射意識了。

從同心協力到各自為政的美國政府

美國的強處在於官民協同,除了官方以外,更有不同的力量可以同時為戰略利益服務,學術界、商界、基金會、非政府組織……,而即使官方,也像業務員一樣, CIA、軍方、國務院、議員,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但這些力量各有盤算,其培養的勢力,更不斷出現矛盾。以往這些矛盾,靠著美國的軍威、財力以及有效率且公正的行政系統,基本上還良性競爭;而今美國面臨的問題是,矛盾不僅擴大而且上升,其實不管川普上不上台,這種矛盾大概都到侵入腦髓的地步了。

美國上世紀末到現在,最成功的戰略,就是壓下了歐、日。很少人注意到,美國GDPG7的比重,從九○年代以後,是逐年上升的(註3。中國在這個意義下,始終是美國的次要敵人,或著說,把中國當作美國頭號敵人的美國人,一直被壓抑著。美國真正的統治菁英,附和著前者的言論,但實際上把功力加諸於歐日身上。

川普僅管態度囂張,但是是個弱勢總統。在美國,那些自認受到壓抑的力量,包括以色列的鐵桿支持者、反伊朗人士、反古巴人士、反俄羅斯人士、反中國人士,乃至於孤立主義者,這時都想「伸張正義」,蠢蠢欲動起來。

冷戰是美國的鄉愁

這些勢力有兩條出路,要嘛成功說服(或綁架)川普以及美國民意,使政策向他們傾斜;要嘛在外面造成既成事實(如伊朗動亂),美國再順勢而為,只要闖出一些局面,川普不得不買單。這就和九一八到七七事變之間,日軍在中國的策略一様。

美中之間會不會「重回」冷戰?本身就不是一個正確的命題。該這麼說吧,美國在兩次大戰中壯大,終於在冷戰中領袖世界,冷戰使其自我感覺強大,如今沒離開了對抗的格局,找不到敵人的美國,也竟然就英雄末路,迷失了自己了。一些美國人當然會期待回到冷戰,回到熟悉的戰場,但時代畢竟不同,一個中年婦女穿著高中制服,不合身也不合適了。

傾全力堵住中國,只會讓盟友(日、歐,甚至印度)有坐大空間。尤其歐洲,在當前的國際格局中(心理上),比起中國更容易成為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

美國的外交雖不如英國那麼精準老練,但也十分務實細膩;其制度頗為可采,有龐大智庫作為決策依據,一意孤行的機會很小;英日德法義相對於美國,都持續在衰落中,不足以在戰略上綁架美國,使美國走偏。美國人比別人更清楚這一點,也不太可能真的犯錯,所以我們不妨預測:美國會讓一些人(包括美國人和其他世人)活在冷戰的想像中,反正只要不打起來,這場戰就是冷的,「一分抗中,七分發展」,道德上與中國為敵,以贏得對西方世界及盟友的領導權,但實際上不會浪費太多力氣。進行一場假的「冷戰」,給了美國向盟友抽稅的權利,也能安撫國內的紛歧,找回國家定位,何樂不為?

川普不再做功德了

只是美蘇冷戰,雖說是避戰,但初衷是要打的,美中冷戰,從開頭就是假的,沒打算要真打。如今,川普不想再做老大,但他仍樂見日本替他張羅,搭個印太聯盟的臺子。錢你出,必要時我亮個相,你們還得叫我一聲老大,這個頭兒,不是當得很輕鬆嗎?

 

註1:阿爾韋托‧藤森,19902000年擔任秘魯總統。具有日本、秘魯雙重國籍。

2結果很有趣,四小龍中,目前只有韓國是相對親中的。

3G7集團為世界七大工業,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為西方世界中技術最進步、總體經濟力量最強的經濟體。蘇聯衰落後,這七個國家一度是世界經濟排名前七的國家。近年來,隨著金磚五國以及新興經濟體的崛起,G7在世界經濟的比重略有下滑,但仍居於領先地位。2016年,美國GDP(以美元計價),佔G752%(過半),這個比例在1990年只有39.8%,在2000年上升到46.6%2010年略降為45.8%。相較之下,日本從1990年的20.9%驟降到2016年的13.4%,德國從11.9降至9.9%,法國從8.6%降至7.4%,義大利從7.8%降至5.2%。英國從6.9%上升至7.5%,加拿大從4%上升到4.3%,不知是不是巧合,這兩個都是英語系國家。即便如此,兩國與美國的對比仍在下降,英國從美國的17%降為14%,加拿大從10%降為8%。數據顯示,美國成功利用中國崛起,充實了自己實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tul&aid=10988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