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15 19:39:13瀏覽44|回應0|推薦0 | |
即便藍白能合,要贏賴清德的機率也就是一半。問題是藍白合作當中的細節太難操作了,馬英九、郭台銘想做事恅,但面子還是不夠大,更沒有實權進行分配,因此從一開始,藍白合就是不可能的任務。
國民黨比民眾黨更沒有藍白合的動機。如果只是下架民進黨而不能重新執政,對侯友宜而言沒任何好處,因此傾向獨食。柯陣營雖然也是如此,但他們認為只要有利於自己陣營擴張,合作也沒什麼不可以。 前幾年綠、藍比大約是55:45。這個比例至今沒變,只是藍綠之外多了白,約佔總數25%。對第三勢力的期待一直都在,只是不一容易集結在一起,今後是不是能穩定發展變數也很大。 提到第三勢力,不該忘記今天剛過世的施明德,之前曾和趙少康、陳文茜等喝大合解咖啡,籌組山盟,這個名字不知還有幾人記得?親民黨起而代之,一度也是有聲有色,不過這些力量最終都被收編。 「小英女孩」某種意義也算是早年的第三勢力,非藍非綠或可藍可綠,甚至表現得不關心政治。隨著蔡英文而成為新興的本土派。他們和老的本土派差別很大,不一定說台語,對西方或日本比本土還親,對中國(共)的仇恨值高,重視性別、族群、環境等議題,女性比男性更好戰,只是她們的好戰更多是為了「向世界證明我們有保衛自己的決心」。 這批人大約佔總公民數的10%,以八成投票率估計,他們就佔了12.5%,若投票率七成,他們的佔比就會上升到14.3%。他們就像早年的愛國僑胞一樣,即使身在國外也會設法返回投票。這批人不僅是民進黨的核心力量,也是台灣政局的關鍵少數。其中不乏年輕時忠黨愛國,後來挺扁,接著支持馬英九,最後轉向蔡英文的人。在總統選舉這一塊,他們是永遠的勝利者。 他們最初是不太關心政治的一群人,或著他們關心的是比較社會性的議題,但如今他們是政治立場最鮮明、情緒也最強烈的一批人。他們對賴清德不具明顯好感,不過賴因選擇了蕭美琴為副手,又和蔡英文拍攝了「在路上」,因而成為他們認可的接班人。不過事實上,他們除賴之外,別無選擇。他們的政黨票一部份投給了時代力量、台灣基進、綠黨或歐巴桑連盟等,大約5%,另一半則響應王義川等人的呼喊,把票留給了民進黨。 柯P的路線搖搖擺擺,不成熟,但也表示這股力量還很年輕,沒有定性。他們大致上並不親中,但不接受藍、綠強加規範的意識型態框架。對他們來說,勇於和中國接觸,找到自己的定位,才是他們認同的模式。 從新黨到柯黨,第三勢力的崛起都有共性,一開始都以清新自居,參與熱情高,敢於打破成規,接受上一代人不能接受的事,他們對未來可能沒有嚴謹的規劃,但勇於嘗試。柯P的支持群很年輕,一下一個世代,很可能白綠之爭會取代藍綠之爭。不過,民眾黨是否能掌握這個契機,變數非常大,柯P的革命性不足,是他的致命傷。 藍營似乎愈來愈不接地氣,成為一個派系聯盟。派系的著眼點是自身(地方)利益,不擅長思考全局。在人事方面,用人唯親,不信任外人。其實朱立倫本身就是這麼一號人物,因此格局難以打開。而侯友宜本身就不被認為是適當的總統人選,無奈幾年來媒體一直造神,幫他掃清一切對手,他本人也飄飄然,一副「我若不出奈天下蒼生何」的謎之自信。他的策略也很有趣,一般人是先穩定基本盤,獲得提名後再走中間路線,侯是提名前拒絕與藍營走得太近,以免民調太低拿不到門票,等獲得提名後卻又選擇趙少康為副手,專心鞏固深藍選票,只想操作棄保,毫無爭取中間選民的企圖心。 選舉最後,他為了馬英九的「相信習近平」之說,又本能的與深藍劃清界限,其實都反應了他欠缺成熟的方向感。不管是獨是統,台灣需要有一個有方向感,勇於迎接挑戰的領導人,敢上戰場更要上得了談判桌,而不是龜縮在「不統不獨不武」咒語後面,扮演美國代理人的工具人。賴清德敢說要和習近平吃飯,這點可比侯強太多了。 此役過後,沒有什麼人提到「侯友宜該如何帶領未來的國民黨」,這也說明侯從來不夠格當國民黨的領袖。雖說侯是朱立倫一手提拔且全力護航的,但據說朱對侯在爭取提名時的「僭越」是感到不滿的。總之侯大概是沒機會更上一層樓了。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