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管不住以色列
2023/10/13 21:51:35瀏覽83|回應0|推薦1

儘管近幾年來國際上大事不斷,但2023卻有里程碑的意義。這一年中國在疫後重啟了大國外交,主動出擊並且擴大了金磚集團。經濟上去美元化的呼聲日益高漲,各國用本幣結算貿易已小有成果。日本上半年GDP半世紀來首次被德國超過,且很可能失去全球汽車產業龍頭地位。華為推出mate 60手機等全新產品,宣誓突破了美國的技術封鎖。

這一切,我們不妨從2016年開始談。那以後的世界大勢,可以歸結為三條交錯進行的主線。

為什麼以2016年為起點,因為那一年英國在多數人未預期的情況下居然通過了脫歐公投。當年底川普又跌破眾人眼鏡,當選美國總統。這兩件事發生在最具代表性的兩個民主國家,輕描淡寫一點講,就是選民的不確定性帶來了制度的高度不確定性。嚴重一點講,就是民主這套政治制度,已經逐漸走向系統失靈。

(一)英國脫歐是里程碑

這是第一條線,也就是西方推行的民主政治對於新的時代、新的社會、新的世界,不再是最理性的解決方式。一種更直接的民主(民粹)可以很粗爆的否定掉政治菁英長期以來安排的,原先認為「合理」的秩序。

四年後美國再次因大選引起紛爭及發生選後攻打國會山莊的騷動。今年美國眾議院長一度難產且在不久前竟被自己人(共和黨)窩裡反聯合民主黨議員罷免掉。一個看似有點失智但執意要連任的總統,一個顯然沒有威望但在族裔性別上符合政治正確的副總統,還有捲土重來的川普,這些現象綜合在一起,很難對美國政治前景保持樂觀。

而英國首相短期內更換數人,其中特拉斯坐不滿一個月就下台,過程有如兒戲。不止如此,歐洲許多國家包括德國,都在聯合政府框架下,出現了奇怪的執政聯盟,總理、外長、防長、財長各由不同意識型態的政黨或政治人物把持,各行其事,互不隸屬。在政治氛圍的改變下,女性入閣的比例大幅增高,而且這些女性不是傳統定義下較柔性、和平、不厭其煩的特質,她們是新時代的女性,比多數男性更為尖銳、好鬥、理直氣壯、拒絕妥協。

英國脫歐作為這個現象的里程碑,還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它摧毀了歐盟的整合。歐洲是現代文明進步的起源起,但也掀起過兩次世界大戰,又是冷戰對抗的核心。二戰以後,歐洲人開始尋求和平整合,德法兩強化解世仇,從整合煤鋼工業開始,一步步取銷關稅、邊境管制,走向經濟共同體,在冷戰結束後正式建立歐盟、統一貨幣,為實質的大一統開始準備。這是一次充份尊重當事國主權、大國讓利小國的政治嘗試,可說史無前例,如果能夠成功,將可為全世界化干戈為玉帛樹立典範。

這樣的整合,是以歐洲國家為主體,把美國當成競爭對手,美國對此也不是那麼情願。英國在地理上雖位在歐洲(邊緣),長期不樂見歐陸統一,而它又與美國同文同種、利害一致,因此對於整合進入歐洲多所猶豫。它原先就與歐盟若即若離,常扮演不配合的角色,例如不肯放棄英鎊。

2016年,它突然脫歐,實則為歐洲數十年的整合敲了一記喪鐘。儘管當時一些人認為少了英國扯後腿,歐盟可以整合得更順利。但實際發展卻事與願違,俄烏戰爭後,歐洲還是整合了,而且空前團結,但那是美、英利用北約形成的政治聯盟。原本一個以中、西歐的高科技及成熟市場,以東歐的勞動力、農工產品,及俄羅斯能源,足以和美國、東亞鼎足為三的大經濟體,被俄烏戰爭打得煙消雲散。

俄烏戰爭不結束,美國就被烏克蘭牽制,但俄烏戰爭一旦結束,歐洲就不一定服從美國。這是美國的一道難題,也是美國似乎想放棄烏克蘭,又放棄不了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美國還在進一步擴張

第二條線就是美國的進一步擴張。這一點比較少人察覺,因為美國發展的勢頭明明不如崛起中的中國。中國在GDP越追越近、海空軍備大幅提升,在各項科技領域成就明顯,連運動賽事的獎牌數都直逼甚至超過美國,怎麼能說美國是在擴張呢?

關於這點,BATUL之前已有幾篇文章談過。美國雖然被中國追趕,但帳面上的表現,其實是遠遠超過她的一眾盟友的。不僅G7的另外六個國家,如今加在一起也不如一個美國。整個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加在一起也不是美國對手。網路、電商、手機、電動車等比較前沿的科技產品,他們也沒有像樣的品牌。曾經寄予厚望的新能源,發展失敗。德、日兩個汽車工業大國,在這兩年內出口量雙雙被中國趕超。

另一方面,美國為了圍堵中國建立了印太聯盟、AUKUS,美日韓等安全機制,成功讓台、韓甚至香港出現強烈反中的情緒,並向越南、蒙古、菲律濱等中國鄰國頻送秋波;中國想在南太平洋或其他地方立足,也一直被美國拔樁。堂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大多數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外交如此彆腳、失道寡助,不知是中國太糟糕還是美國太厲害。

在東歐,它成功讓東歐國家包括前蘇聯國家與俄羅斯對立起來,再以加入北約為誘餌,逐漸擴大自己的地盤。

至於在中東和亞洲,雖然二十年的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師老無功,但美國的影響力仍在持續。透過「民主」、「自由」、「平權」一類價值輸出、顏色革命,這讓美國的學術界、娛樂圈、進步人士及普通百姓也參與了這波的擴張。美國在世界各地都有信徒,包括在中國、俄羅斯或伊朗,國內都不乏顏色革命的種子,等待信號響起、蓄勢待發。

(三)中國向社會主義回歸並且落實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三條線就是中國的崛起。關於中國崛起的成績單,BATUL就不展開了。如果你對這個現象還不肯相信或感到懷疑,我也無心說服你。

習近平是一個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它把鄧小平改革開放以來衍生的問題,括背離社會主義路線,做出大刀闊斧的改革,使之回歸到更接近毛澤東時代的理想。另一方面,除了越來越邊緣化的「公知」外,現代化西化也形成了共識,「公知」把所大小問題導向中國人不懂得反思,最後總歸咎於中共體制不民主不文明,甚至上綱到中華文化本身的尿性。這套組合拳基本上已經失靈了(在海外華人及外國人中還很有市場)。一來是中國的發展已邁入前有未有的高度,有些已經是人類最前沿的發展了,例如建立了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軌道運輸(高鐵)、輸配電系統。還有巨型城市、網際網路、教育……,這些歷史上不曾出現過的現象,產生許許多多新型態且複雜的公私領域、環境倫理、群際關係、生產方式、組織型態……,這些固然不是過去儒家面對過的,但更不是拔掉基督信仰後單純的自由主義所能解釋及解決的。

相反的,中國儒釋道的天人合一,似乎更能為這個新時代指引一條出路。而且中國本身就存在的集體主義(利他主義)思想,接受市場經濟後,它與社會主義的精神能更好的融合(而不像以前把二者對立)。西方功利主義那套用市場調和的「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已經解釋不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此外,中國年輕的一代,普遍充滿文化的驕傲感,他們相信中國正在將華夏文明現代化並推向世界。在台灣或海外,只有少部份老一輩還有這種憧憬,年輕一輩根本不相信這一套;但在中國,這已成為普遍的自信,而且早已化為具體的行動。

(四)中國還沒準備好建立新秩序

三條主線簡單再重申一次,就是:

1.西方制度的弛弱。(既有秩序的崩塌)

2.美國持續擴張。(既有霸權的反撲)

3.中國的崛起。(新秩序/霸權的誕生)

第一點和第三點是客觀趨勢,第二點則是美國或在舊秩序下生活的人們,對此客觀趨勢錯誤解讀所採取的錯誤行動。

當然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大小事件、現象同時發生,例如印度人,可能自信印度的崛起也很重要,至少不會比中國崛起差。但關於印度要如何改變全世界,這點徵象並不明朗,因此BATUL也就無從談起。其他事件例如尼日政變、亞美尼亞、敘利亞的戰爭,或馬爾地夫的大選。若能擺在前三大脈絡下,其重要性和意義也就凸顯出來,輿論也會興味盎然,否則只能視作偶發或區域性的事件。

這幾年最大的意外事件當屬Covid-19的疫情,儘管中國最後還是放棄了清零政策,選擇與病毒共存,但三年間中國邊抗疫邊完善自己的弱點,過程中展現出的高效、組織、紀律,可說是全球唯一有能力應付類似災難的大型國家。反觀西方各國,一片混亂,連素以紀律嚴明,人民高度服從集體的日本,表現都遠不如中國。

前面提到,中國不僅是一個強國的崛起,也是一種新秩序的產生。毛澤東時代中國曾熱衷輸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但現在的中國本來無意推翻現有國際體秩序,似乎只想在既有規則下變成一個模範生。但在美國的封鎖、打壓下,中國逐漸與這個體制脫勾,而不得不順勢組織一套新的平台。華為如此、去美元化如此、一帶一路如此、北斗系統如此、天宮空間站如此。未來恐怕還有更多經貿、技術及至其他方面,以中國為首的新的平台,甚至生態系會一一被建立。

而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對於新時代、新秩序的到來,也有殷切的需求。所謂「天下苦美久矣」,都想有另類的選擇。只是目前前者餘威仍在,且累積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長期的慣性,難以割捨。而中國的替代品還不成熟,中國本身並不強勢行銷,各國內部對中國的野心也存在疑慮。因此中國想要代美而起,仍有很漫長的空間。

(五)但霸權交替的時程似乎加快了

這個霸權交替的過程原本預計要三十年後才會發生,而且如果美國操作得宜的話,中國即使在三十年後可能都還尊奉美國為大當家(周天子),自己只做一個在區域內(東亞)的老大。中國雖宣稱自己永不稱霸,但這種善霸中國估計還是有機會接受的。

有一說希拉蕊的外交團隊更深沉老練,若她上台,中國可能還不好應付。不過或許真是天佑中華,拜登真如許多中國網民所稱的,是拜振華,他本來要拾川普搞的貿易戰,要在體制內絞殺中國,沒想到他胡亂加碼、撿到石頭就丟,兼之反反覆覆,一會兒要談,剛談完又立刻翻臉,行徑令人迷惑。

在基礎建設、科研發展、軍武備戰等各方面,中國可謂一日千里,美國卻拿不出具體成績,只是用各種招數想拖住中國腳步。而美國又不願意承認中國的進步和體制的優越性,從不設法學習,媒體智庫總是編出一堆中國快完蛋了的謊言麻痺自己。

這麼一來,留給美國的時間就不多了。

(六)中東問題是最新變數

哈瑪斯攻擊以色列,是近期變數最大的國際事件,各方如何應對,牽動很大。中國肯定沒有太大角色,可以暫且不提,而且不論結果如何演變,對中國自身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對美國來說,這事件如何推展,事關重大。

歐巴馬時代,推動對伊朗和解,加上以國總理納塔亞胡對巴勒斯坦是強硬派,使美、以關係鬧得不太好(民主黨的白左選民也不滿意以色列的強硬路線)。川普上台後,他有個猶太女婿,親以色列的福音派又是川普的大票倉,因此他又倒向以色列,還支持以色列遷都耶路撒冷,等於承認了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非法佔領的事實。拜登上台,無暇顧及中東,但也沒有修正川普的路線。有人說以色列司法改革引發的動盪,背後有美國的影子,不知是不是真的,不過以色列罔顧國際視聽,一再製造巴勒斯坦的人道危機,確實不利於美國中東政策的推展。

今年,中國推動了伊朗和沙烏地的和解,隨後又將伊、沙及阿聯酋納入金磚國家,震撼了美國。美國也想促成以、阿(尤其是以、沙)和解,維持其在中東的影響力。不過這時哈瑪斯發動了「阿薩克洪水行動」,打亂了美國的布局。

 美國迅速派出航母戰鬥群開赴現場,這是正確的。這一方面可以保護以色列免受其他中東國家威脅,一方面也是監視以色列的報復適可而止。不過實際上,美國很可能遏止不了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濫殺,反而會助長以色列的氣燄。我們從這幾天新聞的氛圍就可看出,站在以色列立場的各種敘事,包括嬰兒被斬首、婦女被侮辱,以及一系列女英雄悲壯英勇的事蹟,佔去了大多數版面。這些新聞姑且都算是真的,但顯然有很強的故事成份,其選材完全是迎合西方主流的價值觀,致力於宣傳哈瑪斯單方面的暴行。對於其他消息,則避重就輕。例如我好幾位朋友,只知道音樂會死了二百六十人,卻不知道以色列軍營被哈瑪斯攻入,指揮官被活捉。

老實說,以色列的惱怒,並不是因為有女兵被殺,而是他們的准將竟在軍營裡被擄走。他們的軍營不是被火箭彈炸平,而是被武裝份子直接攻破,來不及應戰就被打死——這是以色列有史以來最難堪的挫敗。大力宣傳平民被殺,不過是為了淡化主將被抓的恥辱,也是對外宣傳的必要。

看起來,西方的主流輿論,都附和了這樣的敘事。這也意味著,接下來的幾周、幾個月,以色列可以在加薩走廊為所欲為,而不會受到西方盟國的嚴重譴責。

拜登也許不想讓事情鬧大,但他沒本事壓住以色列。因此,他只能順勢力挺以色列,好讓以色列早早將哈瑪斯犁庭掃穴,不能讓以巴衝突長期化,演變成第二個烏克蘭。如果以巴衝突擴大化、長期化,勢必分散世人對烏克蘭的注意力,烏克蘭一垮,美國號令歐洲的屠龍寶刀也就不靈了。

(七)美國必然力挺以色列,因為他管不住以色列

有些美國人覺得以色列遠比烏克蘭重要,有些人擔心烏克蘭戰爭已泥淖化,巴不得藉著以巴衝突讓美國順理成章從烏克蘭脫身。上述兩種主張,都依賴以色列在戰場上進展順利。這使得美國在政策上別無選擇,必須挺以色列到底。然而這麼做,美國也將進一步疏遠廣大的「南方國家」。

從俄烏戰爭到以巴衝突,美國要求其他國家站隊,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都與其同一陣線,但亞非拉的大多數國家,卻沒有響應。以前講第三世界團結只是個理想,但如今一條明顯的界線已經被劃分開來了。中國本來無力一一號召這些國家,但看起來這些國家已自動靠攏,並有了把中國推向第一線的動機。

中國還沒有準備好,但其實也沒必要著急。因為美帝之後,除了中國,不會有第二個接班人。與其逼美帝遜位,不如等他駕崩。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tul&aid=17996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