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12/06 19:55:58瀏覽74|回應0|推薦3 | |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又譯基辛格)以百歲高齡去世,台灣媒體多形容他是「現實主義者」。藍營的人承續著兩蔣遺怨,對於尼、季的「背信忘義」始終耿耿於懷,因此說他「現實」很好理解。綠營的人雖和他比較沒有交集,但因為他太「親中」了,對他大概也不具好感,覺得此人既然「舔中」,那想必是個勢利眼。因此藍綠的共識是此人現實。但直接說他現實太輕浮了些,也不免露了自己的立場,加上「主義」聽起來就學術許多,也客觀了許多。
說季辛吉現實,當然不算錯,但並不是中肯的評價。原因是外交官本來就要精打細算,為自己的國家、陣營爭取最大、最長遠的利益。在這個最高原則上,說點謊、使點手段,都是常態。季辛吉在這一點上,似乎沒有過人之處,反觀沒有被冠上「現實主義」的美國領袖、政客,那一個稱得上是真的「理想主義」者(如果現實主義的對照是理想主義)?算來算去,最接近理想主義的,反而是和台灣斷交,老婆剛過世的卡特總統——這也是個台灣朝野難以喜歡的人物。 也就是說,美國朝野政客,哪個不現實?哪個不以維護美國利益為優先?甚至為了自己個人或選舉利益,大收政治獻金的,為什麼這些人不被稱為「現實主義」?而只有季辛吉配得上這個頭銜? 其實,對季辛吉來說,客觀的評價應該就是他是個出色的外交家,很「務實」的在1970年代,替美國解決了外交的困境,同時改善了美國的外交處境,奠定了後來美國冷戰獲勝的基礎。 當時的美國,最迫切的麻煩就是自己糾結在越戰之中。McNamara是不斷增兵,不斷升級,希望在戰場上消滅越共,但沒有成功,反而引起國內的厭戰氣氛以及通貨膨脹,對內造成了政治動盪,對外美元地位搖搖欲墜,美國的國際威望也下降,戴高樂退出北約、西德開啟東進政策,不願跟美國一起搞冷戰。 美國無法退出越戰,第一是受制於國內利益團體,即所謂軍工複合體。第二是被同盟體系牽制,撤兵形同背棄盟友(南越),不但道義上失分,而且會造成骨牌效應,失去其他盟友的擁護。第三亦與其思維有關,沒有人願意承認失敗,尤其美國深受基督教影響,豈能忍受自己所代表的正義遭到失敗? 要體面從越南撤退,得先安撫北京,因為北京提供了北越許多支援。但美國與北京長期處於對立,美國與死敵蘇聯,乃至東歐共產國家都有邦交,但居然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原因似乎有點莫名其妙——國民黨。美國當初為了假手蔣介石保住台灣而支持國民黨(因為美國沒有把握單獨控制台灣),在聯合國安理會保有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個支持看起來像個笑話,連盟友都越來越不買帳,但美國始終深陷其中。而蔣介石又特別冥頑不靈,不肯接受任何妥協方案,而且還運作美國軍方、學者、國會議員、州議會、州長對國務院施壓,反對美國與北京交往,讓國務院非常不爽。 這時便有了季辛吉的出現。要擺脫國民黨不難,難在要取得共產黨信任,同時不能失去美國的大國尊嚴,因此事前不能透漏風聲,一旦出手便要有成果。對於國內的反對派,他必須創造出「聯中制蘇」的戰略想像,好讓他們相信美國並不是對毛澤東「叩頭」,而是把冷戰的邊界從西太平洋的島鍊,一下子推進到了黑龍江畔甚至新疆伊犁。 季辛吉秘訪中國,創造了戲劇性的效果,讓美國輿論普遍覺得這是空前的外交成果,有了媒體的信任,好的開始,接下來便比較容易著手了。季辛吉是1971年7月9日秘訪北京,尼克森在8月宣布放棄金本位,此一政策穩住並強化了未來五十年的美元霸權。兩者間未必直接關聯,但美國因為與北京接觸並走向和解,使其有了餘裕解決金融、財政、冷戰、越戰等各方面的僵局。蘇聯最後會垮,也未必是中國的貢獻,但如果沒有聯中,美國恐怕難以從谷底翻身,最後贏得冷戰。(70年代的蘇聯國力蒸蒸日上,怎麼看都不像會輸掉冷戰) 這麼理所當然的外交方針,居然要季辛吉才能辦成,可見他的策略和手腕的確相當高明,國士無雙。也可見得他所面臨的阻力之大。 與他對立的是理想主義者嗎?恐怕不是。什麼是理想主義?堅持反共意識型態的麥卡錫?還是現在民主黨的「價值外交」?說穿了這些意識型態在現實利益面前都一文不值。這些價值,背後藏著一些集團的特殊利益,同時也藏著美國單邊主義的霸權心態。川普的孤立主義是單邊主義,拜登對盟友的態度仍是單邊主義,幾乎都是上對下在命令(以色列例外);美國雖然也會百般拉攏或縱容像印度那樣他亟力要爭取的盟友,但兩者間仍看不到平起平坐的那一面。拜登對中、俄兩強,也始終缺乏打從心底的尊重(喜不喜歡是一回事,尊重對手或敵人又是一回事)。主導美國外交的,始終都是一群「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的巨嬰,仗著拳頭大為所欲為,實際上解決不了問題,還特別的自以為是。季辛吉這個「現實主義者」,所對照的,其實是這樣一群脫離現實的人。 尼克森緊接著季辛吉之後,訪問北京,批評他的人說他對毛「叩頭」,有沒有叩頭我不知道,但他在毛澤東、周恩來面前,罕見的沒有擺出高高在上的老大姿態。由此可見,美國國力雖強,但始終以力服人。只有季辛吉對中國,展現了難得的例外,不管是否出於真誠,但這點務實或職業上的尊重,讓北京很受用,也是中國領導人懷念季辛吉,一直稱他是老朋友的原因。 所以,怎麼理解大家都以「現實主義者」形容季辛吉?一種是情緒使然(如台灣的藍綠學者),一種是諱談(或根本沒有察覺)美國外交的宿疾,既不能迴避他的貢獻,卻總把他的手段想得骯髒。這兩種人,都沒能掌握現實的內涵。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