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11/26 07:45:49瀏覽301|回應0|推薦3 | |
高級禪修課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一) ~ (十) (四)第三覺知
前期複習
常修少欲 → 覺 → 少欲–遠離生死輪迴 貪心 不知足 → 感得 餓鬼道 多求境緣 增長罪惡
1. 第三覺知 知足守道覺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知足:知道滿足,滿足於已得到的。 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大般涅槃經。 少欲:不多求
凡夫–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菩薩–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厭:飽、滿足。 厭足:憎惡、嫌棄。 心無厭足:心無滿足之時。 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 心是惡源–心沒有厭足。
唯得多求:若有貪欲,則內心多求於外境。 對於過去–已失去的,念念不忘 對於過去–種種欲樂,心生貪著 對於過去–還沒有得到的,苦苦追求
貪心不足,內存無厭足之心。 貪求無厭,外惟多求境物。 貪求之心–猶如大海,欲望是無底洞。
惟覺老和尚法語 酒色財氣四堵牆,當中埋的是英良, 若能跳出牆門外,此是長生不老方。
漢祖登基欲成仙,彭祖八百祈壽延, 秦皇位高求不死,嫦娥對鏡還自憐, 若能滿得凡人願,山做黃金海為田。
不知足者 心有所求 → 求不得苦 思慮過多 身心疲憊 患得患失 追逐五欲 → 得到亦苦 追求更多 害怕失去 心常不安 貪欲現前,缺乏正知見 以苦為樂,如飛蛾撲火,從苦入苦。 → 增長罪惡
明‧沈周 田字詩 昔日田為富字足,今日田為累字頭。 拖下腳時成甲首,申出頭來不自由。 田按心頭常思想,田在心中慮不休。 當初只望田為福,誰料田多疊疊愁。
快樂三件事? 有錢 五家所共有 → 布施轉清淨法財 (水、火、不肖子、貪官、盜賊) 愛情 有愛就有恨 → 小愛化為大慈悲 名位 易招惹是非 → 利益大眾結善緣 真正的快樂非外在物質所能給予, 而是 利他心、心中無罣礙、自在做主。
菩薩:具名–菩提薩埵 ㄉㄨㄛˇ 舊譯–大道心眾生 新譯–覺有情 (玄奘大師之後) 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菩薩不爾:菩薩不願多求貪欲,而增長罪惡。 薩埵:勇猛。 菩提薩埵:勇猛求菩提。 菩薩–發願度化一切有情眾生, 了達三界如幻化的道理, 故不追求世間名利。
常念知足 不起多求之念 不作欲奴 了達清淨本具 不向外求 體會心靈的富貴與自在,受用無窮。
古德 人貧不是貧,心貧實是貧, 人貧能養道,是為貧道人, (貧道) 心貧無智慧,墮入餓鬼道。
世間富貴–為五家所共有 佛法富貴–自心具足功德智慧 安貧守道:安於清貧,內心不多起欲望之染心, 守持心性,行六波羅蜜,具足萬行,自利利他。 (布施、禪定、精進、忍辱、持戒、般若)
開山祖師法語 如果能夠知足,會對每個人都懷著知恩、感恩、報恩的心, 生活就會充滿了希望、快樂。
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貧窮 ← 貪心 知足 → 珍惜擁有 → 愉悅安隱 知恩感恩 內心豐盈 歡喜付出 心寬天地寬 → 樂於分享 → 恆思利他 長養慈悲心 不再計較 地藏經:捨一得萬報。
佛遺教經: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
業:這一念心的造作。 小乘–斷欲去貪 這一念心發起般若智慧, 證知諸法無我的道理。 大乘–以利他、度眾生為業。 這念心起大用,弘法利生。 最後銷歸清淨自性, 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
慧:智。 有不同層次 唯慧是業:菩薩以破執斷惑證智唯其志業。 小乘–破我執→斷見思惑→證一切智 菩薩→破法執→斷塵沙惑→證道種智 為覺他行六度萬行,具足方便智慧 佛 → 破斷無明惑 →證一切種智
文殊菩薩度眾的善巧 放下成見,尊重他人 體察人心,運用愛語 讚歎他人,令生歡喜
開山祖師法語 知足常樂不是消極, 而是要我們知足、安住, 在因地當中努力。
2. 總結
結語 知足守道覺 大廈千頃,夜眠幾尺,積資巨萬,日食幾何。 唯得多求 的惡因 → 增長罪惡 的苦果
生活中觀行 ↗ 想要多於需求? 少欲 返照自心 → 羨慕錦衣玉食? 知足 → 知足常樂 ↘ 得不到會不開心? 分享
個人思惟 反思:自己容易因哪些事,無法心滿意足而煩惱? 應如何運用今日所學,化解煩惱呢?
今日法師背誦法語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精舍 12月份 福德週 – 年終大掃除 禪定週 – 靜坐修禪定
迎接 普平25週年慶 弟子發願 :誦 25萬部 金剛經 千人道場 供養 見穎大和尚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