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13 10:40:44瀏覽238|回應0|推薦3 | |
高級禪修課二
佛說八大人覺經(一) ~ (十) (八)第七覺知
前期複習
第六覺知 布施平等覺 布施培福 改善貧苦 ↘ 第七覺悟 出家梵行覺 清淨梵行 福德增勝 → 解脫淨因
1. 第七覺悟 出家梵行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波法器,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八相成道–佛也要出家,居士要以此為心願
五欲過患–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 故產生 生死煩惱之過患。 (輪迴)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 五欲為煩惱來源,令世人無法遠離生死繫縛。
圓覺經 彌勒菩薩章 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
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俗人–世間凡夫,未出家的世俗之人。 世樂–五欲境界,一般人把五欲當成快樂。 雖是世間凡夫,瞭解世間的快樂實是短暫、無常、苦, 所以不染世人所貪著這些剎那的快樂。
續法法師 世樂有十: 財寶、女色、聲名、飲食、睡眠、 家宅、田園、衣服、眷屬、官貴。
古德云: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田也空,屋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常念三衣– 菩提上首 毗尼日用切要香汝記 菩提:佛道。上首:第一。 欲求佛道,先別形儀。外著袈裟,內心自攝; 身心既攝,得入道門。 袈裟為入佛道之第一。
演戲穿袈裟,將來也有出家的種子。
經云:三衣為菩提上首, 為佛弟子頂戴奉持,乃至於恭敬供養, 福報無邊,道種綿延。 (修行因緣不斷)
三衣:袈裟,梵語音譯,染色衣。 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 出家之服,應法而作,又稱法服。
解脫服–發心出家求解脫的行者,身被袈裟, 安然無畏,三業持修,進趣菩提、證解脫道。 福田衣–持戒比丘,為人世福田,令眾植福。
三衣–長多短少,表聖法逐漸增加,凡俗雜染,逐漸減少。 安陀會–梵語音譯,五條衣、作務衣。 一長一短 小衣 鬱多羅僧–梵語音譯,七條衣、入眾衣。 二長一短 中衣 僧伽梨–梵語音譯,九條衣、大衣。說法、應供時穿, 最多 二十五條。 二長一短、三長一短、 四長一短。
悲華經 袈裟五德 一者,佛弟子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 必可達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 二者,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恭敬袈裟, 則能於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 三者,若有鬼神、諸人為飢渴貧困所迫, 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飲食充足。 四者,若眾生共相衝突,起怨賊之想, 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 五者,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 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於他人。
瓦缽法器 缽:為僧眾受食的容器,具表法之深遠含意。 佛聽許比丘蓄二種缽,瓦缽與鐵缽, 佛專用石缽。 缽乃恆沙諸佛標幟,正表止貪之法, 非為廊廟用器,凡受持者,皆當珍攝保重。
缽具五德 大般若經 清淨:納清淨食 容受:受食平等 儉約:節身時食 廣普:廣植眾福 尊貴:佛缽崇貴 亙古:諸佛傳承
世尊成道 天王獻缽 臘八時節 五百商人以蜜棗恭敬供養世尊。 佛思惟:先古諸佛,皆以缽受供,不宜以手受食。 四天王即獻瓦缽。 (佛神力將四缽合成為一) 金碧峰禪師 的紫金缽–皇帝贈寶物 摔碎後 仍入定,躲避 黑白無常來取命 偈言: 若要拿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 鐵鍊鎖得住虛空,方能拿我金碧峰。
志願出家,守道清白 志願–心中的希望。 志願出家–立志學習僧眾清淨出塵之心。 出家–出三家:1.世俗家 2.三界家 3.無明家
釋氏要覽上: 毗婆沙論云:家是煩惱因緣, 出家為滅垢累,宜遠離。 枷鎖
大寶積經 在家 出家 具縛 無礙 惡攝 善攝 凡俱 智俱 多垢 無垢 順流 逆流 → 生死流 沒於 遠離 → 愛欲淤泥
大緣經 以一日夜出家,二十劫不墮三惡道。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 憶念象徵佛陀教法的法服法器、戒行。 立志學習出家僧眾的慈悲與願心。
守道清白 守道–事:從持守戒律、修善為前方便,以減少妄想。 理:在這一念心上守。 時刻檢討反省,保任這念心, 有覺有觀不打妄想, 打妄想,馬上反省檢討, 有清楚明白的這一念心。 事理一如 → 對治 凡夫五欲過患
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梵:清淨,離欲。 梵行:斷婬欲之法。 菩薩利他之行,能對治一切不善,離過清淨。 嚮往出家眾利他清淨遠大的願行, 願與一切眾生樂,願拔一切眾生苦。
結語
五欲過患 → 不為世樂所染 → 發願出家 → 行菩薩道 憶念三衣缽器 清淨梵行 自利利他 守清淨道 保任自性
個人思惟 什麼是出家?出家有哪幾種意義? 你認為真正身心出家需要具備那些條件? 若有至親好友欲選擇出家修行, 您會讚歎支持或勸阻煩惱?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