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30 15:21:14瀏覽666|回應2|推薦26 | |
"If I should die, think only this of me: (from 'The Soldier') 這是我從網站摘錄下來的魯伯特‧布魯克的詩,也是書中所提到的一首詩,那記載在書裡的中文翻譯是: 「如果我死了,請這麼想我 異地的某個角落 永遠有英國。」──《巴斯特的耳朵》第173頁 這首詩,一看,我就深深地愛上了,原來異鄉客不是失了根的蘭花,而是,我們本來就是土壤的一部份。 故事的主軸乃是一位五十餘歲婦女的回憶錄,而且那內容是無法拿來與人促膝長談的,但我想書寫日記,一方面有助當事人釐清事件,另一方面─以本書而言─或許也是種救贖的管道,用來治療滿是傷痕的心。 母子或許是天下最難解難捨的一段關係,因為打從臥於子宮的胚胎,到脫離母體,然後幼小的我們接受母親的照顧,人生最初始的一切,母親皆參與其中,這些會一直影響我們到很久很久以後,甚至就是一輩子了。如同書裡暗蘊了許多心理學的概念,我想起若一個人在幼年能確實感受到母親對他的愛,他便可以將與母親的互動方式推衍到與日後的他人身上,也就是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只是可惜,女主角並未獲得母親的疼愛。 我偶爾會思考起,若是一個已經懂事的人,他突逢厄運,引發一些心理上的問題,其中有些人只需要慢慢引導,或許要花上一些時間,但不小心迷途的人們總有正軌可以回去,不過倘若這個人連正軌為何都不知道呢?像是一個小孩,在他們身心發展的階段便未受到健全的撫育,是非對錯甚至是個性,都將有所扭曲,而正軌,他們是回不去的,因為一開始就沒有地圖的存在。 女主角對媽媽是愛恨交織,她越是恨她也只是表現自己是多麼渴望母愛,而這些衝突一點也不隱晦地藉由書寫傳達出來。我不知道這是否會影響她成為第二個「媽媽」,但這份情感的確如影隨形地未曾消失。人很脆弱,因為太多挫折與痛苦我們難以承受,所以才會創造出有點異常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但我們也有讓人意外的堅強的一面,即使環境如此艱困,很多很多人,還是活了下來,還是走出一條雖不完美倒也可以接受的道路,就像書中的女主角,讓我們再次了解到,人類是多麼地具有彈性。 隨著時間過去,大腦會淡化許多事情,但,在淡化再淡化之後,沉積下來的東西卻是又厚又濃,才發現自己根本放不下也不願割捨。我想我認識的人之中,有人的母親是像女主角的媽媽一樣,對孩子不聞不問毫不關心,了無責任感,大概也有人的父親是像她的爸爸那般懦弱不敢吭聲,儘管我覺得這種懦弱也不是非常令人厭惡,而我慶幸我有一個好母親,非常疼惜自己的孩子,雖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這樣亦已足夠。 圖片出處請點這裡 |
|
( 休閒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