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16 18:29:39瀏覽1380|回應2|推薦12 | |
一封《阿扁電子報》,「正名運動一直在政府長期規劃與進行中」,中華郵政、中油、中船、華航等「中字號」國營事業、金融機構、財團法人,不是已完成就是著手改名為「台字號」。這一系列粗暴的「正名運動」實為「賣台運動」,使台灣徹底淪為中國的一個地方。 台灣現有的「中國」、「中華」、「中華.台北」等名稱,大者如事業單位、小者如一枚郵票,無一不是既有存在的事實,普遍被國際社會所認同,更是台灣主體性的具體呈現,甚至成為和中國大陸抗衡的利器。如果這些名稱不復存在,全部以「台灣」取代,所耗費的成本如直天文數字,一分一毫悉為民脂民膏;尤以國營事業「中字號」國際金字商標,一旦摘除,不啻丟盔棄甲自砸招牌,無償讓渡給中國大陸,損失更難以估計。 阿扁所以掀起腥風血雨的「正名運動」,實基於「五個為了」: 1. 為了模糊國務機要費案焦點; 2. 為了化解「一審有罪就下台」的危機; 3. 為了年底立委及明年總統選舉; 4. 為了奪取李登輝「台獨教父」的封號; 5. 為了卸任後仍能呼風喚雨而免於被問罪。 這「五個為了」之下的「正名運動」,已然超脫修憲層面,因為陳水扁深知以國會生態不可能如願修憲,只好迴避憲法位階的「法理台獨」,以正名手段舖演出與賣台無異的「扁式台獨」。 試問:上述「五個為了」,哪一項為了天下蒼生?又哪一項不是為了一己之私?是以陳水扁除以一己考量而「正名」外,甚麼都不想做、甚麼也都不會做,蓋可論定矣!問題是胡搞比無能更可怕,所謂「正名」,美其名回歸台灣現實,實則破壞台灣現況,試問:「中華民國」隱沒、「台灣」出頭,能以台灣名義和他國建交嗎?現有邦交國還能存在嗎?從此能改變「一個中國」的國際現實嗎?設若答案是否定的,不就是自絕於國際社會? 大陸堅持「台灣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基調,「正名運動」胡搞下去,勢必內耗而降低GDP;何況滅除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台灣無殼可居,反坐實台灣政府係屬中國地方政府,嚴重性不言可喻。一六八三年鄭克塽降清,明鄭告終;陳水扁彷彿正扮演著鄭克塽的角色,遂行賣台進行式,綠色群眾深度反思,能不悚然而驚嗎?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