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語劄記(X09):從手語歌看聾社群的未來
2012/07/02 08:15:16瀏覽1761|回應1|推薦3

眾所週知,「手語歌」是從事聽障教育的聽人老師所發明,而這個名詞就像 Caesar 這個羅馬君王,它的英文發音是「西折」,但是,最早某一位半瓶醋的中國人以為所有的 C 都發 k 的音,而 S 也都念成 s,他的結論是Caesar的中文譯音應該是「凱撒」,於是就這麼流傳下來,英語大師林語堂也無力回天,Caesar到了中國要說成「凱撒」,而你若到義大利,我猜你肯定找不到有知道「凱撒」是蝦米東東的人。

經過調研(調查、研究),吾人發現「手語歌」完全是聽人的想像,雖然不能算是錯。從聽人的角度,把一首用聲音詮釋的「歌」,模擬聾人的無聲世界,用手語把它比劃出來,自然認為這是「手語歌」。

可是如果某人完全聽不到聲音,歌不歌對他或她根本沒有意義,什麼旋律、和聲、節奏,難以理解,更甭談調式或音品。

手語歌任其發展,將威脅聾社群的文化,可能造成更多的誤解,不是理解。

聾人不可能主導手語「歌」,必定是由聽人說一不是二。聽人比手語歌,比到走火入魔,進入「吃重鹹」,要求來任教的手語老師教她們一些配有艱難歌詞的手語歌。

我們來看看兩首代表古與今的暢銷歌曲。

何日君再來

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淚灑相思帶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 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 不歡更何待
(來來來 喝完了這杯再說吧)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停唱陽關疊 重擎白玉杯
殷勤頻致語 牢牢撫君懷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喝完了這杯 請進點小菜
人生難得幾回醉 不歡更何待
(哎 再喝一杯 乾了吧)
今宵離別後 何日君再來

青花瓷(填詞: 方文山)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妳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妳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炊煙裊裊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妳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妳
 月色被打撈起 暈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妳眼帶笑意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於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妳
妳隱藏在窯燒裡千年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妳
在潑墨山水畫裡 妳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以 我這等級數的手語菜鳥而言,《何日君再來》開始的十個字,大概能比出來,到了第十一個字開始,「愁堆解笑眉 淚灑相思帶」,我完全不知道要怎麼比,才能讓 聾朋友知道我想傳達什麼。啊如果套用文字手語一個字一個字比,那又有什麼意義?手語的語意不是這樣傳遞的。是帶動唱嗎?好像也不是。

周杰倫與方文山堪稱絕配一對。流行音樂世界裡,能歌又善曲,贏得過周董的,兩岸三地,寥寥可數。而方文山給周董作的曲配的詞,文字上不輸唐詩,曲式上媲美宋詞,是中國文字的琉璃之作。聽人唱這首歌,不見得瞭解歌詞之意境。

青花瓷的手語歌要怎麼比,請問一下十方大德。

聽人學手語歌,如果不能弄清它與手語是不同的兩回事,拿手語歌作為消遣,不是拿它作為最終轉到正牌手語的跑道上,聽人主導的手語歌繼續發展下去,只會造成聽人世界對手語更多的誤解。

聾人被聽人主導,這也是肇因之一。

聾人應該發展「手語舞」,由精通手語的聾人或聽人編寫傳遞聾人文化的舞式(不是「曲式」)。在 TSL 文字還沒正式成形之前,用現在通用的「手語句」寫出「舞詞」(dance lyrics)。

聾人必須有創作,才能光耀自己的文化,才能傳達自己的主張。

聽人的音樂,大調具有燦爛、明亮的色彩,小調則是委婉而柔和。聽人把用口唱的歌改為用手與肢體來詮釋,因為要配樂,聽人還可以感受到調式帶來的氣氛。可是對 聾人而言,聽不到聲音,原本樂曲裡夾帶著的情感不留一絲一點,聾人只看到動作,所有接收到的訊息已經與原來的樂曲沒有關聯。

手語歌對聾社群有何意義?

聾人菁英不要僅止於從聽人統治者爭取更多的權益,聾人菁英應該為自己的族群構建傳承自己文化的橋樑、的載具。這個神聖的任務,只有聾人自己能做,聽人不懂,也不會想去做。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hena2007&aid=6593631

 回應文章

Hugo
Caesar的中文
2012/09/16 07:07

您好,無不敬的意思

但Caesar翻成"凱撒"是按照古典拉丁語的發音

舒帆的阿公(athena2007) 於 2012-09-16 07:57 回覆:
感謝賜教,奈因現在很少人懂拉丁語了,除非是神學院的學生吧。我們只懂一些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