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5-19
上午的學科還好,除了「習慣(南)」及「星巴克」之外,其他的詞彙大概不難。
雖然老師一再強調學手語必須學到各地方的區域性打法都能看懂,可是這真的讓初學者很大的壓力。例如:我們是中部人,理應打南部的「習慣」是沒錯,可是課堂上也有教說,幾個打法的意思一樣,學員自己選一個即可。於是,基於「學習經濟學」,我挑了北部打法的「習慣」而把南部的打法忘了,試卷上我寫「蝦子」。(當然是有點遲疑的,因為蝦子的手語至少要跳兩次。)
學科裡的「手翻中」也OK,因為志榮老師打得很慢,而且打兩次,這部份應該不致於考得太差。
如果手語能訂出「官方手語」(指自然手語,教育部的「文法手語」是另一回事),並非只對聽人學手語有幫助,而是最終利益會歸到以手語為母語的朋友們。
像英語、日語、德語等,都有國家選定的官方語言,以日語而言,就是日本人所稱的「東京弁」(東京腔)。已經精通日語的人可以隨自己所好操任何地區的腔調,可是在全國性溝通的場合,例如:新聞發佈、會議、訴訟,一定使用全國統一的語法、腔調,這對一般人民或特殊族群都是有益無害,我個人很不懂為何聾文化產生不了一個統一的標準(自然)手語?有一個統一的語法,可以吸引更多聽人更輕易地學通(自然)手語,對聾社群絕對是好事一椿。
術科--摃龜
依我的觀察,除了阿福(廖)之外,似乎每一個人都很緊張,連去年已經上過高級班的中聰老師也是,遑論我們這些校外「人士」。
先進試場的前面幾位同學出來,大家就一擁而上,企圖探詢考題。而確實,考題只有若干組,後考的同學佔了便宜。老師可得 make balance 一下,否則會產生不公平的結果。
然後,隨著大家漸漸地瞭解了試題的長相,緊張的氣氛渲染開來,不安的情緒逐漸擴散。
我原先預期會考「簡單句」,尤其早上學科的手翻中就是,可是每組的四句考題卻都是複雜句,而且時間太短,一緊張,手指變僵,接著腦子也漸漸發白,結果,可想而知,很惆悵,很懊惱。如果時間長一些,容許學員依自己的速度,對或錯,都給打完,至少我相信這些考題我可打對 90% 以上,結果事與願違。
學科包括 20 題詞彙及 10 題句型,大約花費 40 分鐘,時間可說是很充裕。下午的術科,從 1:00 到將近 4:00,扣掉準備及考生進出場時間,實際給作答總共大約 150 分鐘,除以受試人數約 60 人,每人分得 2.5 分,四個題目,每題 37.5 秒。不管它是不是標準的初級班測驗應行時間,與學科比較,它都展現了自己的嚴峻度。
假設視學科 30 題合計的測試力道相當於術科題數加一倍,即,等於術科 8 題,平均下來,術科的測試壓力為學科的 12.5 倍!難怪有一位排在大約第 50 號次的女生出來後,抱著自己的頭,又喊又跳的,好像很氣結的樣子。她應是也已經「探聽了」之前考生的受試經驗了的。
丙照術科測試應檢人須知上寫每一站 6 至 8 分鐘,我不知每一站考幾題。但,話繞回來,我們現在只是「初級班」,不是已經「翻譯班二」結業的啊!
以上關於測試時間的分析是一個企業經理人員 (management) 的角度,不敢奢求能與教育人員的觀點吻合。
PDCA
我退休前的一段期間,除了管 MIS 之外,還兼管公司的品質保證系統。品質保證的精髓就在 PDCA 循環,過程中間的失誤本屬難免,最重要的是,在發現失誤的時候如何處理?
今天的考試就是 Check,根據 C 的結果,必須接著採取後續的 Action,分析失誤的原因,尋求消除敗因的方案,然後付諸實施。
我估計,如果校方願意發出問卷調查,正式詢問學員們關於教學上的感想,應該會得到學員們的支持並提出建議。
拋磚引玉,我有底下幾個想法。
一、這次考試好像在買樂透,因為事前沒人知道考試的型態會是怎樣,結果,上午的學科還好,下午的術科真的讓「初級班」的學員難以招架。不少學員說,怎麼沒能在考試前先演練一下考試的方式,也就是「模擬考試」啦。不過,這已成了過去式,無法回頭,總之,現在是經歷到了。
二、這次術科不是挑課本裡的句子,而是重新排列組合過的新句,即便它們用到課本裡的詞彙,可卻讓幾乎所有的初級學員慌了手腳。重新排列組合這個變化沒有問題,而且日常生活本就如此,可是我們三個月都沈浸、圍繞在課本的那類句型裡,卻是在考試之時,才一次跳到「現實的」生活裡,如洗三溫暖。
三、正如在三月底我向施主任建議的「情境教學」,就是選一些日常生活必然用到的溝通話題,圍繞那個話題,全體師生自由交談,印象必然深刻,容易把 input 放在大腦皮層記憶裡,不會忘掉。
四、中級班開始,呼籲一定要進行「視能訓練」。上午的手翻中雖然不太困難,可那是志榮老師打得非常慢,如果像下午的術科那樣的速度、現場一個考生面對四位老師的壓力之下,可想像結果不會與下午的窘境相去太遠。我們初級班的學員真的很欠缺「視能訓練」。像志榮老師打「回台中」,我看到的是「{單右手}句/男/尿尿」,我交了白卷。教的時候,我們學到的「回」是要雙手,台中也是雙手,結果是也有單手的打法,而且,單手的「回」結合「去(B)」成為複合詞的「回去」。
五、每一個班大約是三個月,建議能在期中穿插兩次段考(我當學生的年代叫「月考」,意思應是一樣的。)我們不像在校的學生,一周只聚會一次,回家後沒有對象檢驗自己的 input 及 output,加上沒有情境教學,又沒有中間的段考,三個月後才一次總結,今天考得這麼悵然若失,實在也不能稱為意外。
手語的確是變化萬千,例如「星巴克」,今天考題打雙手,由於我們的課本並無手語語法,全部是中文字句,我們回家不得不自己找來補充教材。結果,以我為例,北勞那本《手語翻譯》的星巴克是單右手打(一上第80頁)。什麼時候須單手,或須雙手,或都可以,我們真的還很迷糊。還有,那「錢」、「句」等等的基本手勢有時可以通用,可是喝酒的「句」卻不可以打成「零」。
今天我補做值日生,好心的阿福看我這麼失魂落魄,直說學手語有「祕笈」,我與兩位婦聯的家長如獲至寶,欣喜若狂,一路尾隨阿福去他的辦公室企圖一探究竟,結果是,張雪莪老師的《手語探源》、中聰國小部的手語課本,而這些,我們買的《手語翻譯》、《 手語大師》等等都已涵蓋。
今天的考試實在洩氣。
我讀過錡寶香教授的《兒童語言障礙--理論、評量與教學》,第 130 頁談到「兒童自發性語言樣本」的蒐集。語言發展的評量通常以「量表」進行評估,而量表評估時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以兒童而言,有時執行評量的老師剛好是兒童平日產生畏懼感的那位,你想,結果會準確嗎?大兒童或成人學習的評估一般以考試為之,像國家考試就是一試定生死,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沒有比考試更好的方法。
我們這手語班,也有「語言樣本」(觀察、考核學員平日的表現),只不過,蒐集及瞭解這個,需要校方的政策首肯,否則也只能是空談。
今天聽一位老學員談她們十年前的往事。起初的一百位學員,讀到師資班的大約剩二十人,通過丙照的不超過五人。我還是覺得,這不是開辦研習班的目的,教材、教案可以改進,讓更多的人學到手語,而不是他或她不通過考試,就把他或她刷掉。雖說沒拿到證書的,還可旁聽,可是,那意思已經不同,沒通過考試而「敢」再踏進教室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不只洩氣,還有不服氣啊。
自力救濟
上面三個建議,決定權都在校方,學員自己可以立馬辦到的,就是擴大學員之間的交流了。這個交流除了來此網站互通有無之外,到校上課的下課時間應該妥善利用,最好封嘴,全程以手語溝通。記一段中山大學一位教授給我的打氣語給大家參考:
『語言的學習需要環境,需要與人互動,需要時間。不像學電腦較重視自己肯鑽研、肯花時間分析……這種覺得學手語很累的心情應該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此刻正是「見山不是山」的境界,待一陣子後,又會到見山又是山的更高境界了!別氣餒,我相信你已經是同學中很棒的一位了!不過,這倒是提醒了我們,在教成人學自然手語時,或許目前的教法和課程設計還有些改善的空間。
看到聾老師或其他聾朋友時,多把握時間和他們聊天,記得嘴巴閉起來,想辦法溝通,搭配你上手語課學的單字,應該會比較快進步!』
上了三個月的課,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本來我也有點不好意思這把年紀還來坐教室,不過,看到同學們完全沒有什麼特殊的想法,我也漸漸融入了這個班級。我還記得,我大三、大四時,教我們日文的丁顏梅老師(基隆望族顏家的千金),當時她也已經六十多歲,她說她正在學西班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