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幼獅文藝專訪】〈《琦君傳》外說琦君——專訪傳記作者宇文正
2006/05/12 22:39:07瀏覽6376|回應1|推薦23

〈《琦君傳》外說琦君―­―專訪傳記作者宇文正〉(人物專訪) (《幼獅文藝》,2006.5)

                            採訪者:高淑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學生)

 

 

琦君是大家熟知的作者,一般人對於琦君的印象,不外乎是溫柔敦厚,充滿著懷舊情懷的散文作家。在她的散文裡,種種的述敘無不將生活的片段,一一地曝露。除了既定的印象之外,「如何讓琦君的回憶錄不只是過往作品的綜合報導?」究竟應該在《琦君傳》這一本傳記裡,呈現出一個怎麼樣的「非典型」琦君?對宇文正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考驗。

 

 

○○四年,作家宇文正有半年的時間都會搭上淡水線,探望親人。而後因為林黛嫚的邀約,接下《琦君傳》的撰寫工作。許多個早晨,宇文正搭著同樣的列車,拜訪琦君夫婦。在捷運上的旅程,短短的數十分鐘,有著過去的感覺,也有著今日的感受,充滿雜揉的情緒。同樣的列車,卻有不一樣的心情。

 

 

夫妻拌嘴:是二姨太還是三姨太

 

宇文正回憶,第一次到淡水拜訪琦君夫婦,是在一個寒冷冬日。琦君夫婦住在淡水的一個老人社區,有著良好的看護機制跟舒適的環境。除了天氣稍微寒冷之外,映入眼簾的美麗的景致與和藹長者的對談。

 

 

琦君的眼睛怕光,因此訪談時每每關上燈。在昏暗的客廳裡,琦君夫婦緩緩地敘述陳年往事,在氤氳的茶香裡,伴隨迷人的故事。年老的記憶衰退,卻未帶走琦君生命裡重要的痕跡。宇文正表示,琦君對童年的印象,是相當深刻的。琦君說:「我只要閉上眼睛,便會看到一個矮矮胖胖的小孩在我眼前跑來跑去;那個小女孩就是我。」難免有時間錯置的情形發生,於是宇文正透過文本的閱讀,以及琦君夫婦的口述,慢慢地釐清出事情的真實和時代的先後。

 

 

宇文正談到,「其實在創作裡,琦君常常是有矛盾的。」例如,文章中常提到二姨太,但在《橘子紅了》卻又出現三姨太,事實上,還有四姨太的存在。再來,琦君有好多位叔叔,散文裡的叔叔,其實常常是弄不清楚的。但不管如何,文章裡的點點滴滴,都有著小春(琦君的小名)的珍貴記憶。

 

 

李唐基是琦君的先生,他記憶力較好、身體狀況較佳,對於琦君的過往較為清楚。在宇文正訪問過程裡,常常會產生一些逗趣的畫面。當琦君和宇文正敘說過往的時候,李唐基常會插入一句話,說著:「不是這樣。」於是夫妻間的拌嘴就出現了。你一言,我一句的,好不熱鬧。

◆模仿舞台:我喜歡給讀者寫信

 

琦君一歲喪父,四歲喪母,托孤給伯父伯母。因此,伯父母是將琦君養大的父母。琦君筆下威嚴多妻的父親、慈愛的母親,其實就是伯父和伯母。父親(伯父)長年在外工作,因此琦君算是由伯母,也就是大媽所帶大了。她對大媽的生命依賴,呈現在文字裡,充滿著溫情。《女論語》裡「笑莫露齒,立莫搖裙」,對當時蹦蹦跳跳的小春來說,實在是一件麻煩的事情。但是琦君的家庭教育,養成了她溫婉敦厚的性格、端莊的舉止。這一個面向是大家所熟知的,除此之外,《琦君傳》裡,展現了琦君不為人知的人格特質——幽默。

 

 

幽默詼諧的琦君,是從哪裡發現的?宇文正說:「琦君很會模仿別人講話的腔調,例如:她會模仿李伯伯(李唐基)的四川腔說話。」夏祖麗也談到琦君與母親林海音是很俏皮的一對活寶,很愛模仿別人,兩人觀察敏銳,總能把最精采的部分表現出來。筆者可以想像那藝人的模仿秀,連番上陣的情境,是多麼地有趣。

 

 

「以前早晨最好的時光,是來寫信給讀者的。」琦君對讀者的來信,總是細心地回覆。對於人的熱情,琦君更有著一項「愛朋友」特質。宇文正說:「友誼的存在,對琦君而言很重要。」琦君近年身體不佳,但是只要有朋友來訪,她的眼神就開始靈動起來,因為友誼,讓她的生活有所寄託,人與人相處的互動,使得琦君的病痛減輕不少。

 

 

很多人不知道,琦君真正的工作,其實是「書記官」。因為接觸犯人,《繕校室八小時》描寫在法院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對於社會的觀察,非常真實。琦君用一種善良的力量與世界握手,她對於犯人的關懷轉為筆下的文字,透露出許多的溫暖。

 

 

然而,再怎麼樣溫和的人,總會有反叛的時候。宇文正看了不少的琦君生活照,有琦君的爸爸、大媽的照片,而姨娘的照片一張也沒有。姨娘像是《灰姑娘》故事裡的後母一樣,在琦君的印象裡,不是罵人,就是打人。琦君回憶過去,二媽喜歡唱平劇,卻不讓琦君聽,更是談不上學習。一個小女孩,就躲在桌子下,自己偷偷地學著《賀后罵殿》,唱出一種憤慨。琦君對姨娘的印象,潛意識裡有著一種抵抗。這樣子的負面刺激,讓姨娘的影像,從照片中消失,埋在深沉的記憶裡。

 

 

◆又讀又訪:濡沐春風十個月

 

在處理琦君回憶錄中,有一個部分讓宇文正感到相當棘手,就是琦君的獨生子——小楠。這個孩子個性較為叛逆,與父母疏遠、聚少離多,讓琦君的心隱隱作痛。小楠這角色涉及個人隱私,因此宇文正處理起來,站在既不失真卻又不明顯的立場,一點點地透露,卻又不著過份的痕跡,是很厚道的作為。

 

 

《琦君傳》中的百分之四十,由琦君夫婦所講述。另外的百分之六十,則是宇文正透過採訪與琦君作品的比對所寫成的。宇文正在十個月的時間裡,完成這本書。宇文正往往記下問題,再三地詢問往返;細心的錄音與文本的比對,都顯示出宇文正對琦君的敬重以及對回憶錄的認真。

 

 

宇文正說,最大的收穫,就是人如其文的真性情,有著如沐春風的感受。她是那麼樣地喜歡琦君的文字,能夠認識琦君本人,更是貼近真實。

 

 

近年,琦君身體狀況不佳,偶爾難免在恍惚中度過。先生李唐基對著琦君輕輕地說:「妳跟著我就對了!」是一種依靠的關懷,也是對妻子的愛護。過去,容易緊張的琦君,是先生眼中的急驚風,而慢郎中的李唐基卻不急不徐地看這她的世界。兩種不一樣的生命個體,卻因為相互扶持,走過五十多個寒暑。

 

 

再一次不斷地往返,宇文正回憶起當時到榮總探望父親的種種。而今,在相同的淡水線上,捷運外頭的風景依舊,物換星移,卻已經是一年前的事情了。這一次,宇文正要探望兩位可愛的長者,他們是琦君夫婦。聽他們敘述的過往,為他們留下紀錄,縱然是相同的事情不斷地重複,但是那一份對過去的懷念不曾停歇。就好像當時,宇文正陪在父親病榻旁,聽著父親說話,那樣相似的感覺。至今,仍感受到那一份既感慨又甜蜜的滋味,在宇文正的心中悄悄地發酵著。

 

 

 

 

 ※作者簡歷: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現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研究所研究生。
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雙溪現代文學獎。
專長:採訪寫作、企劃撰稿。
興趣:散步、下午茶,以及傳播議題觀察。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unny33&aid=271250
 引用者清單(1)  
2006/06/08 19:44 【九歌文化部落格】 懷念琦君:新聞簡報收集

 回應文章

上海台傭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愛琦君
2006/05/15 10:58
我讀琦君的書長大的, 我也要我的小孩看琦君的書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