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3/28 20:16:14瀏覽1017|回應1|推薦20 | |
〈李安獲獎了,中影安息了〉(專題報導) (《幼獅文藝》,2006.4) 採訪者:高淑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學生) 中影簡史:
1949 臺灣三大公營電影機構建立雛形,臺中成立農業教育電影公司製片廠,為中影前身,以反共抗俄劇情片為主。
1954
九月,臺影與農教合併,成為中影。
1955
中影接受美援拍片,拍攝《梅崗春回》合併成中影的第一部戲。
1956
中影首度與香港合作拍攝《關山行》。這是港臺合作的第一部作品。
1959
1961
九月,中影士林廠啟用。
1962
中影與日本大映合作拍攝《秦始皇》,採70釐米大銀幕。
1963
三月,中影總經理龔弘提出「健康寫實」的創作路線,引國產電影進入新創作意識,拍攝《蚵女》、《養鴨人家》等片。
1966
中影一方面拍愛情軟調電影《寂寞的十七歲》,一面持續拍攝健康寫實電影《路》。
1967
七月,中影士林新影棚啟用,為遠東最大規模。
1972
十月,梅長齡接任中影總經理。
1974
政治意識突然保守,公營機構競拍愛國片。如《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等。
1978
六月,中影改組,明驥任總經理。
1979
中影與外國展開合作。陳耀圻以六千萬元鉅資拍攝《源》片,引進日本技術,聘請歐美著名演員約翰菲力普勞等參加。
1980
四月,中影總經理明驥宣佈拍片五原則:貫徹製片手冊制度,擬定周密計劃,嚴格控制題材,培養年輕人才,協助民間拍片事宜。
1983
臺灣新電影轉捩一年,中影總經理明驥推動小成本的年輕導演電影如《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為新導演打下基礎。
1984
中影成立三十週年,明驥自中影退休,林登飛繼任總經理。
1987
年底中影把片中有大陸風光的《特赦令》向新聞局申請檢查,破例通過,國 片允許出現大陸風光,但不得有大陸演員在內。
1991
電影亮紅燈,1990年觀影人流失五十萬人次。臺產影片產量迅速下滑。
1993
中影文化城發生火災,燒毀一座武館。
1994
蔡明亮導演的《愛情萬歲》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大獎。 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得到開喜烏龍茶一千萬的廣告贊助費,這是臺灣電影行銷上第一個大規模的企業合作案例。
李安的《囍宴》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是臺灣電影第一次入圍奧斯卡。
1995
二月,李安《飲食男女》入圍奧斯卡外語片。
1996
中影影片《今天不回家》首創國片上網宣傳方式。 中影人事變動大,徐立功與邱順清辦理新舊總經理交接。
1998
中影與美合作《西洋鏡》,與泰合作《紅字》。
2000
中影舉辦、最高獎金高達二百萬元的「有本事,就來稿本」徵求電影劇本活動,總計有七十五部劇本參加角逐。
2003
二月,中影與北美地區第二大頻道商Encore簽約合作,未來華語片可望在北美放送,為華語電影開啟另一扇世界之窗。
2006
中影文化城,整修內部,暫停營業,謝絕參觀。而媒體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是23.公頃,價值17億的土地,買賣與改建的問題。
參考資料:
1. 文建會網站,臺灣電影筆記之光影記事 2. 黃仁、王唯編:《臺灣電影百年史話》(下)(臺北,視覺印象,2004.12) 3. 黃仁:《電影與政宣傳》(臺北,萬象,1994) 4. 黃仁:〈臺灣電影奠基的十年(一九五0至一九五九)〉《歷史月刊》(臺北,歷史月刊,2002.05) 5. 丁伯駪、黃仁:《傳記文學》之「臺灣影壇五十年」專題(87:3、79:2、79:3、79:6、 81:3、81:4、82:6、83:1、83:2、83:3、83:3)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