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08 02:03:44瀏覽1646|回應0|推薦3 | |
〈暑假十人行:廖翰聲、游常山、葉麗晴、唐捐、郝譽翔、陳克華、鍾文音、洪子敏、楊家原、林佩嫻〉(人物專訪) (《幼獅文藝》,2007.7) 採訪者:高淑芬(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學生) 以下採訪稿排序: 1. 廖翰聲 (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廖翰聲 (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廖先生談到救國團的活動,固然每年在名稱上只做些許更動,但活動內容卻不斷地翻新,希望學員透過活動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外,更在兼具知性和休閒的規劃下,帶回最好的回憶。 縱然暑期活動七月才開始,但是前置作業在四月即要緊鑼密鼓地加緊準備,才能辦理出安全又有趣的暑期活動。 只是難免有小插曲發生。1982年的暑假台灣受到安迪颱風重創,當時廖先生和健行隊共計兩百多位人員,受困天祥太魯閣山區。颱風肆虐,人類難以抗拒自然災害。一行人過著幾日斷水斷電的生活,後來在有限的通話設備之下,得知此區上方山莊人員需要撤退,此處人員也不宜久留。廖先生帶領大家走過落石、斷橋,經歷了許多險象環生的場面。而後,歷經八個小時的跋涉,終於在靳珩橋順利搭上遊覽車,平安踏上歸途。 因為前置作業的探勘完善和輔導人員的經驗, 廖先生更加感受到「安全第一」與「事前準備」的重要性。因為品牌的承諾,救國團的營隊,值得大眾的信賴。 廖先生位居要職,總是把公事放在心裡,談起暑期計畫仍舊是公事。不過這回是要和同事一起去吳哥窟散散心,體驗一下異地風采。待回國後繼續為帶領「幼獅」向前奮鬥,打造品牌形象。
游常山於公是遠見雜誌副總主筆,於私是兩個寶貝孩子的父親。每月新專題的開發,需要善用時間大量閱讀,游常山將工作和休閒結合,不放過每一分每一秒。除了從《TIME》了解世界的動向,也會隨身總攜帶英文小說,透視故事背後的強大涵義,只是每本書總還沒閱讀完,又開始看了另一本,因為他並不急著知道故事的結局。故事的發展是條條道路,各處都有美麗的風景,值得慢慢玩賞。 記者是流動的職業,四出奔波在所難免。暑假是擔任小學老師的妻子和孩子的假期,只是由於他的工作型態,實在沒辦法好好在家陪伴家人,游常山深感抱歉。 近期游常山有個很好的機會和孩子親近。孩子想朝職業選手邁進,正在積極學習棒球,游常山全力支持,不辭辛勞往返接送孩子練習棒球,為的是希望陪伴孩子「找到他自己」,共享有意義的生活。 生命的關照,擴及他人更有助於社會的發展。過去游常山修習美國猶他大學教育碩士學位,此間不僅對教育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接觸了性別和族群等問題,以至於日後遇到女性在政治上的位階,或是族群紛爭的問題,游常山不忘留意。游常山堅持理想默默地努力,因為事事關心,所以總有「好像永遠忙碌」的感覺。但在改造社會之外,他更希望和家人一起旅行,一同探索世界的奧妙,在工作和家庭間取得最佳平衡,當個人生圓滿的人。
葉麗晴,現任「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的當家主人。話說四百萬人的香港,年年的「香港書展」皆湧入高達七、八十萬的讀者,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擠得水洩不通。而每年的暑假,遠景總會到香江參與一年一度的盛會。 離開台灣踏上另一塊土地上,幸運的遠景有著一份很好的人脈,一份在異地的情緣。六年前遠景參展的工讀生,這些年來固然畢業、就業,但是每當這場盛會的來臨之時,這群工讀生就會主動號召朋友大力支持,不僅準時向遠景報到,還自發性安排好輪班表,像是有一種革命情感一樣,一直陪伴著遠景。這些死忠的書迷,多年來始終用行動力支持著遠景,讓葉麗情感謝在心。 遠景的前任老闆沈登恩的突然過世,向來是扮演副手的妻子葉麗晴,一瞬間成為掌握公司發展的掌舵者,對他來說壓力與日劇增。但在出版業激烈的競爭之下,葉麗晴仍舊希望遠景除了維持過去出版調性較為嚴肅的書籍之外,並自己另外成立「晴光文化出版公司」關注生活實用的不一樣的風格。六月即將要出版曾得時報文學獎的《挖記憶的礦》,將帶領讀者走訪金瓜石等地,與讀者共享記憶的美好。此外,遠景也關心起臺灣的教育,故此特地與知名的音樂創作者林垂立合作,期望創作出小學生的另類鄉土教材,很值得我們拭目以待。祝福葉麗晴走在未來「遠景」的道路上,時時與燦亮的「晴光」相遇。
從東吳轉戰到清大中文的唐捐,這個暑期除了要探索現代中國到當代台灣散文美學以填補散文研究缺口之外,寫詩更是必然的計畫之一。隨著時光的延展,唐捐走到了人生的另一個座標,他思索起自己的創作。他用相當肯定的口吻談起自己新詩集的企圖,將以「告別老師,擁抱學弟」的思維模式為中心,創造出另一個階段的詩作。 看過《無血的大戮》和《大規模的沈默》必定可以感受到其中文字的瑰麗、濃稠風格,唐捐「反動」的痕跡,幽微又令人震撼。現在不僅是在文句上反動,他更在現實生活中落實。寫詩是一個像過去致敬的儀式,但是在這個走入中年的歲月,思索到是否應該有一些轉變?過去跟老師學了很多了,老師是我們的指引,但是也是障礙;如果我們一直走在老師的老路上,那麼讀者何必閱讀我們所寫下的篇章,直接欣賞「老師」的作品就好了,不是嗎?唐捐強調,他的計畫是「階段性」的書寫,若非「不爽地」進入中年者,請勿嘗試!多年來,唐捐一直在老師的教導中實踐壓縮、鍛鍊的寫作模式,但過去的任務已經完成,現在是該走出自己的路的時刻了! 學弟,係指比唐捐更後輩的人。唐捐看到後輩的作品裡,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天地,有如潑墨山水般的揮灑自如。「擁抱學弟」是一個「媚俗」的立場,但是為了讓自己年輕一點,唐捐選擇將賭注押在有投票權的這一代,似乎企圖開闢一個新的戰場,獨領風騷。
目前在東華大學中文系擔任教授的郝譽翔,是跨學術與文壇的知名作家。暑期郝譽翔期望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呼吸的窗口,走訪他鄉。 他將拜訪東歐的羅馬尼亞。從共產的鐵幕走出轉向民主社會,畢竟有漫漫長路,可以想見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應該有待提升。不過對郝譽翔來說,這正是他所需要的旅程特色之一。郝譽翔希望可以在羅馬尼亞被全球化開發前去看看,因為當全球化入侵到原始的生活時候,所有的風貌就開始變得相像,好比東京和台北街頭沒有兩樣。這樣沒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是很難吸引人遠渡重洋而來的。 郝譽翔纖細、瘦弱,偶爾說起話來會突然瞇起眼睛,低下頭發出淺淺的鈴鐺笑聲,有如可愛的小女生,看起來一副很需要別人保護的樣子。但其實,他很懂得壯大起為危急中的自我,特別是在旅途上遇到麻煩的時候。郝譽翔回憶過去,難免在異地遇到扒手、買不到票,或是證件掉了等困窘,只是他相信「遇到困難是好的!」當下固然感覺悽慘,只是後來回頭想想,自己竟然能夠通過了考驗,也會感到很奇妙。「旅行要有一些困難度,才有趣,只要不是被殺了就好!」郝譽翔戲謔地說。 種種體會都是人生重要的經驗,郝譽翔總以開放、學習的心去經歷另一個國度,如同本次的羅馬尼亞之旅,他將學習新的事物,遊賞當地的民俗風情,從其歷史遺址,穿梭那不曾參與的他國記憶。
|
|
( 創作|另類創作 ) |